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金融发布时间:2019-07-13浏览:次
摘 要:本文在马克思货币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实证研究了投资、银行贷款、银行存款和广义货币供给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传导机制,得出了我国货币供给在具有外生性的同时兼具内生性。说明了我国央行仍然有干预货币流通的权力。然而,它们的内在性质意味着它们受到整个社会的压力,这限制了它们干预货币流通的能力。
关键词:馬克思货币价值论;货币供给内外生性;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
一、 引言
货币政策失效的问题一直存在。自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和日本都实施了量化货币宽松政策,即扩大货币的供给来刺激经济的复苏。这项政策的理论基础就是货币学派的外生货币理论,但是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并没有给这两国的经济带来明显的复苏。我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也实施了4万亿的救市计划,用来保证我国经济较快的增长,虽然这项政策让我国在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环境下维持了GDP平稳的增长,但是我国的实体经济一直面临着有效供给不足和融资难的困境。
学术界认为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导致了货币政策的失效。因此,早在金融危机之前,国内的一些学者就指出了我国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这种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会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一个经济体的货币供给量并不是由央行唯一决定的,而是由经济体的一些内部因素共同决定的,如投资,银行贷款等。广义而言,内生性意味着资金是为了应对来自实体经济尤其是商业活动的压力而产生的。即内生性来源于信用体系对(周期性)商业活动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是内生的,因为货币需求可以改变货币供给。Milios(2006)指出货币的起源本身就是经济活动:主要是为了投资支出,货币是以信贷的形式创造的,它决定了央行对储备的创造(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发行法定货币);在不同的表述中,货币供给是由(信贷)货币的需求决定的。还有另一种内生性的概念。Mollo(1999)认为金融创新可以替代货币,从而影响货币的供给。在所有情况下,私人决策都会导致货币资产的创造并限制中央银行对货币流动的控制。
关于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产生的原因,我国学者主要从微观主体的行为、信贷市场、外汇储备、货币乘数这四个方面来阐述。但是也有学者指出了我国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的同时也具有外生性。
在微观主体的行为会让央行对于货币供给控制的有效性有所下降,刘金钵和艾云(2003)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动取决于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而中央银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的供给,其对货币供给控制的有效性会受到客观经济过程的限制。王兰芳(2001)在一个完全没有中央银行存在的货币金融体系中讨论货币供给的产生过程及影响因素,发现货币部门(金融机构或银行)与企业、家庭是紧密相连的,他们共同决定着货币的供给,市场经济中货币具有完全的内生性。周诚君(2002)认为我国经济的短缺过剩或转轨形态,微观金融主体行为的不稳定性和金融市场本身的不完善,以及经济结构本身的内在不稳定性,使我国货币供给中的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以及货币流通速度都产生了较大的不可测性和非可控性,这极大地限制了目前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作用,我国的货币供给呈现很强的内生性。
信贷市场的状况同样会对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产生影响,胡建渊和陈方正(2005)指出,来自商业银行的“倒逼机制”使中央银行不能完全控制基础货币的供给。因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选择贷款的真正权利,都是为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服务,他们贷款都是被动的,具有内生性。陈文强(2010)讨论了在规模信贷配给的情况下,内生性货币供给所呈现的特性。发现贷款期限结构是货币供给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于雪和谢绵陛(2011)指出透支制度和抵押贷款制度是我国货币内生的两个重要来源。江春和李征(2007)指出商业银行的贷款和贷款利率对于货币政策的效果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度。
在外汇储备方面,黄武俊和陈漓高(2010)认为汇改后净国外资产增量变化成为基础货币增量变化唯一格兰杰原因,国内信贷和发行票据作为对冲外汇资产增加,防止基础货币过快增长的手段均已失效,基础货币供应具有内生性。胡建渊和陈方正(2005)指出“有管理浮动”的汇率政策降低了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力度。人民币长期面临着升值的压力,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稳定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基础货币的被动增加。楚尔鸣和石华军(2007)从外汇储备变动的角度,发现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在逐渐加强。
在货币乘数方面,吕宁(2004)从货币乘数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发现由于中国货币乘数的波动较大,从而对货币供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万解秋,徐涛(2001)认为我国居民因为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企业效益不佳,导致了公众预期收入稳定性下降,从而增加了公众对预防性货币的需求,这样改变了货币乘数与央行对货币供给总量的控制,使我国的M2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内生性。
尽管大部分的学者认为我国货币供给已经具有了较强的内生性,但是也有的学者对于货币供给是内生还是外生保持中立态度或者认为我国货币供给仍然是外生的。沈能(2005)指出我国货币内生性逐渐加强的同时并不能否定央行对于货币供应量有较强的可控性,货币供应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政府的控制,所以把我国货币供给称为准外生变量。朱太辉(2013)指出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但是同时央行以及金融监管当局的政策调整对货币供给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货币供给同时也具有外生性。货币的供给兼具外生和内生两个渠道。朱斌和任远平(2004)指出货币供应既具有外生性,又具有内生性,它是中央银行可以极大影响但无法完全控制的。中央银行和其他经济主体的意志都会影响货币供应,中央银行可以控制基础货币和法定准备金率,其他经济主体则决定货币供应的剩余因素。杨旭和冯兆云(2012)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货币供给行为对利率不敏感,其原因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还不够完善,利率不能完全反映出市场的供求。所以我国货币供给是外生性的。
推荐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思政课相关的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我国货币供给内外生性实证研究:基于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分析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rong/47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