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金融发布时间:2015-07-24浏览:次
当前经济建设管理中应该如何去加强对节能减排的发展及应用,同时该如何去应用这些措施呢?在目前经济新应用的条例有哪些呢?《商业经济》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摘要:节能减排同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相互关联、互相促进,只有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才能把过高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下来。首先要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由于其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各方面,要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我国能源消耗过高、污染排放量大,要大力提高现有产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能力。其次加大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并通过财税、金融、价格、投资等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走上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再者从根本上推进节能减排,有选择性地招商引资。最后,完善企业的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和安全、质量、技术等市场准入标准;健全项目、规划以及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能源、资源消耗审核制度;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执法监管,并加大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企业的惩处力度,从建设、生产、流通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中国经济,节能减排,经济制度
Abstract: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rationality shift correlated with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each other, only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ationality shift to higher energy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pollution emissions down. First need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key areas, key industries and key enterprises of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due to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aspects, to highlight the key, seize the main contradiction, the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pollution emissions are big in our country, to improve the existing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ability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Secondly, intensify efforts to develop circular economy,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policy support system, and through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finance, prices, investment policy measures, such as to encourage and guide enterprises on the road to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economy. Moreover fundamentally promote day % E
一、引言
本文考察的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是引入科学发展观这一约束条件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引入科学发展观这一约束条件,就是在考察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的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时,联系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转变对科学发展观的影响,在计量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的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转变时,将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转变对科学发展观的影响内化到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转变中。如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科学发展观带来积极的、有利的、正的影响,就将这种正的影响量化并计入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转变之中,使计量出来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合理性值得到提高;如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科学发展观带来消极的、不利的、负的影响,就使计量出来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合理性值减少。
完善的经济制度,不仅能推动经济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带动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合理化调整是体制转换的核心,这种调整实现了人们之间关系的协调,能影响到经济增长与发展要素的关系以及增强其协调,从而使经济发展方式趋向合理性。在体制转变与创新过程中,首先,要加大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力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大力推进公有制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其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服务环境和信用环境,提高我国投资环境的综合竞争力,为经济发展方式的合理转变提供良好的配套条件和服务体系。
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总是针对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言的。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造就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也就有着不同的衡量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的标准。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适应性,即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生产的目的、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社会经济制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相适应的程度。第二,协调性,即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环境等之间协调的程度。第三,效益性,即经济发展方式应该使经济整体的运行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性,而且这里的收益不仅指经济效益而且还有社会效益。
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是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发展要求的适应性,某种经济发展方式越适应特定条件下经济发展的要求,该经济发展方式的合理性就越强,越能促进经济活动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所论述的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是指符合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所以经济发展方式
合理性转变,不仅仅指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转变或从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而且还应该包括以下几项基本转变:向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向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并举转变;向以人为本这一发展核心转变;向经济结构全面优化的转变;向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方式转变和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的准确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种不同的重大关系,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
二、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的规律与必要性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经济社会发展是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但是这样的发展是有条件的,只有达到一定的物质技术等条件,低层次才会向高层次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如此,是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次经过资源粗放型发展方式、资源集约型发展方式、结构优化型发展方式、制度改进型发展方式、科技创新型发展方式。
经济社会比较落后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是资源粗放型发展方式,这个时期是高投入低产出来提高经济总量的发展,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等于经济增长。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总量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带来的是资源枯竭等现象,经济社会就要求经济运行质量提高,节约资源,发展方式就转变为资源集约型发展方式,此阶段的发展水平有所提升,资源利用率提升,但此阶段经济发展仍然等于经济增长。等到资源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比较成熟,就转化为层次更高的结构优化型经济发展方式,这个阶段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分离,此阶段以后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都分离,经济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还涵盖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些因素。结构优化型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到成熟阶段就自然而然转化为科技创新型经济发展方式,这个阶段和知识经济结合在一起,大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结构优化型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成熟,就到了最高阶段的制度改进型经济发展方式,这个阶段就要求改进政府职能,完善监督体系,从制度上为经济发展提供便利。其实在每个阶段由于经济社会的一些问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方式为主的多因素合力型发展方式,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的,使得经济发展方式越来合理化。
1.我国自身的经济社会状况要求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大规模上升,但是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也是粗放型为主的发展方式,存在着能源消耗过高、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严重、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不协调、难循环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不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国仍然面临着人均收入水平低、工业化和城镇化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多种问题。因此我国必须通过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科技先进以及效率又高的又好又快的更高级形式的经济发展方式。 2.外部环境要求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下,外部经济环境存在着一些不稳定的因素,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存,而且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将长期持续存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政府职能、宏观调节手段和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健全,我国作为贸易大国的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来说过低,难以形成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势必遇到绿色标准、劳工标准、技术标准等贸易壁垒,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世界性经济周期波动、各种危机等的影响,例如欧债危机、美国的债务危机。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粗放型为主的发展方式转变为更高级的发展方式,也就是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合理性转变。
三、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的计量与评价
1.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文理论分析,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综合评价指标应该由经济效益、经济发展的要素配置、经济结构、经济与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谐五个层面构成。本文构建了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评价体系及指标权重
目标层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经济效益层面指标
完成了评价指标的选定后,就需要确定一种适宜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指标的赋权,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出综合评价模型。本文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是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构建各指标的权重矩阵,运用层次分析法(孙日瑶,宋宪华)的基本原理,确定出各项指标权重。
在构建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层次指标权重的基础上,通过公式S=∑ni=1Wi?Fij计算每个层次指标的加权算术平均数,得出每个层次指标的评价值,然后将各层指标的评价值在考虑各层次指标的权重,用前面的公式可计算出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的综合评价值,用这一评价值来反映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的水平。式中n为综合评价指标个数,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Fij为第j年在第i个评价指标上的得分。
2.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评价
资料来源:各项分值通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的数据通过综合统计方法处理得出。
从表2的数据显示中可以看出:从2000年至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合理性性在总体上呈现逐年改善的状态,且改善的速度基本上逐年递增,但整体得分不高,经济发展方式的合理性水平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经济发展方式是粗放型为主的多因素合力型发展方式。具体从各个层面来看:
第一,经济效益层面。从2000年到2011年,经济发展的效益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只有在2000年到2002年略有波动,2011年的经济发展效益水平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35.35%,但绝对水平仍然较低,表明我国经发展经济发展以数量为主,经济发展方式还是以粗放式为主的发展方式。
第二,经济发展的要素配置层面。经济发展的要素配置的合理性水平与其他层面相比目前处在最高水平,且从2000年到2011年的增长速度最快,绝对水平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各要素配置越来越合理,各要素供给的比例越来越协调。
第三,经济结构层面。从2000年到2011年我国经济结构在整体上呈现出优化的趋势,但是各年份之间波动比较频繁,经济结构优化的趋势不稳定,且总体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水平的提高。
第四,社会和谐层面。从2000年至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和谐的水平总体得到提升,但是波动也较为频繁,上升的趋势不稳定,总体水平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分配不合理。
第五,经济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和谐层面。从2000年到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和谐的水平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且下降的幅度较大。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GDP的增长水平大幅度提高,而资源环境和谐的水平却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方式的合理性水平不高。
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的对策
1.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的形成。优化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以及废旧物品回收利用的税收、信贷优惠和国家投资与补贴政策,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治理等外部成本的资源类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扩大节能、节水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加强资源对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约束。其次是加强竞争制度建设,处理好竞争、垄断之间的关系,优化竞争环境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进市场化进程,加强我国竞争秩序和竞争环境的法制和制度建设,增强竞争在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三方面的作用。尽力消除竞争秩序和竞争环境所面临的地方保护、行政垄断、垄断性并购、知识产权保护和行业自律限制定价等问题。再次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理顺收入分配关系,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加快城镇化步伐。针对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一些发达国家比依然比较贫困,城乡人均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既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以及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更要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最后要调整财政支出,把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集中共同投入到司法、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生态环境等领域,为社会的有效运行提供必需的安全、稳定、预期和公平环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四是扩大内需。从现代化目标和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占GDP比重偏低,努力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的长期战略,但要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2.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这是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的关键,就是调整经济结构,资源消耗结构、收入结构、人口结构等由经济结构决定,经济结构影响着城市功能、环境质量、生活品质,抓住经济结构问题,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主线,调整经济结构就真正推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趋向合理性。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全面提高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一是在我国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城镇化。二是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体系,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促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趋向合理性。
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的关键,首先,要建立能激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在生产中运用的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其次,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而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再者,要加快实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最后,要加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作用,进而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趋向合理性。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谈当前经济建设改革管理新技巧措施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rong/31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