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金融发布时间:2012-07-12浏览:次
摘要:目前,碳交易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低碳金融是金融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机制创新,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开展碳金融存在认知不足,市场不完备、缺乏金融衍生品、缺少相关制度等隐患,提出应从加大对低碳项目的融资力度,开发低碳金融衍生品,逐步完善碳交易市场,加强低碳金融的宏观政策等方面扶持推动河北省碳金融发展。
关键词:碳金融; 商业银行;河北省
2010年的全国两会把“低碳经济发展”推为“一号提案”,把培育低碳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温家宝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伴随着我国实体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渐渐展开,低碳经济也为我国的金融业带来难得机遇。“碳金融”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全新的金融概念,“碳金融”已经渐成中国金融业新一轮增长的“兴奋点”。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我国要抓住这次机遇大力发展碳金融促进低碳经济。
一、碳金融的内涵
“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的选择,准确地说是涉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碳金融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成万牍(2008)认为碳金融就是与碳有关系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碳融资 ,大体上可以说是环保项目投融资的代名词,也可以简单地把碳金融看成对碳物质的买卖。陈柳钦(2009)更为具体的认为,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 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因此,本文界定的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直接投融资以及其他与碳指标交易的相关金融中介活动。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在“碳金融”领域的发展现状
碳金融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不同,其核心是碳排放权交易,随着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不再是免费的公共资源,基于经济实力、地缘政治等因素多方博弈所形成的碳排放量成为一种新的可获利资产。各国国际收支平衡、贸易摩擦、汇率问题都将会高度与碳市场联系起来,碳排放量交易有可能成为未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性因素,因此,碳金融将成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
在发展碳金融方面,国外商业银行深度参与。围绕碳减排权,渣打银行、美洲银行、汇丰银行等欧美金融机构在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创新试验。随着低碳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壮大, 2006年10月,巴克莱资本率先推出了标准化的场外交易核证减排期货合同;2007年,荷兰银行与德国德雷斯顿银行都推出了追踪欧盟排碳配额期货的零售产品;2006年10月,摩根士丹利宣布投资30亿美元于碳市场;2007年3月,参股美国迈阿密的碳减排工程开发商,间接涉足了清洁发展机制的减排项目,8月成立碳银行,为企业减排提供咨询以及融资服务。新兴市场地区也不甘落后,韩国光州银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推出了“碳银行”计划,尝试将居民节约下来的能源折合成积分,用积分可进行日常消费。
与国外众多银行的相比,我国尽管有丰富碳减排资源且极具潜力的碳减排市场,但是碳金融发展落后,目前仅在“绿色信贷”等方面有所进展。国家开发银行等在探索针对清洁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的节能服务商模式、金融租赁模式等创新融资方案,一些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尝试发展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等绿色信贷,如兴业银行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定期向节能减排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财务顾问服务,帮助能够产生CO2等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企业发现碳交易价值。民生银行将节能减排贷款与“碳金融”相结合,推出以CDM项目的排放指标为还款来源之一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中国农业银行成立投资银行部,与多家企业达成项目合作意向书,涵盖了小型水力发电、水泥回转窑余热发电、炼钢高炉余热发电等多个CDM项目。还有一些银行推出了基于碳交易的理财产品,如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还分别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虽然国内商业银行在碳金融方面有所动作,但由于没有深入到核心部分,缺乏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深度了解,投资该领域项目的业务能力严重不足,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和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使我国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因此,发展碳金融业务,推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势在必行。
三、 河北省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制约因素
碳金融是一项存在历史较短的金融创新,河北省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业务的项目开发、审批,以及“碳金融”的价值、运作模式、项目开发、风险管理、交易规则、利润空间等缺乏应有的了解,熟悉碳金融业务的专业机构和人才不足,导致金融机构对发展碳金融交易业务缺乏内在驱动力。目前关注“碳金融”的除少数商业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鲜有涉及。
(一)商业银行对发展碳金融的认知不足
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走入河北省的,在河北省发展传播的时间有限,商业银行在对碳金融业务没有较为充分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贸然介入。开拓多类型的低碳融资渠道和方式,是当前低碳经济必须要配套的金融服务。兴业银行对石家庄良村热电有限公司节能减排项目的融资,中国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 2007 年为风力发电行业贷款20 亿元,2008,2009两年中国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从“两高一剩”行业中退出贷款金额为44 亿元,2009 年中国工商银行河北分行从“两高一剩”行业中退出近 20 亿元。
(二)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
CDM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合同期限很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在国外,CDM项目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数是由中介机构完成,而河北省本土的中介机构与第三方核准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进行CDM项目评估及排放权购买的工作。另外,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碳交易的发展。
(三)碳金融业务的风险较大
商业银行开展相关业务,碳金融涉及的大多是“两高一资”行业(即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型行业),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时需要开展复杂的环保风险评价, 除了面临基本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以外,还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工程建设风险和监测、核实风险,都会增加不确定性,也会影响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支持,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碳金融的发展,亟须建立和完善碳金融风险管理措施及机制。
(四)外部的政策激励措施不足
发展碳金融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调整,但由于欠缺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支持产业结构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的相关政策,结果导致转型企业经营成本大幅上升,盈利能力下降,虽有社会效益,但缺乏经济效益,直接导致银行信贷风险的上升。碳金融的发展需要财税、环保及外汇管理等各项配套政策的大力扶持,然而河北省目前的政策却严重“缺位”,还没有出台一个完整的发展低碳经济的规划和系统性的引导支持政策,一些已经出台的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导致商业银行的外部激励动力不足。
四、河北省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拓宽低碳融资渠道和方式
目前,银监会已旗帜鲜明地提出支持低碳金融服务创新,并先后出台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督促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履行金融业社会责任,致力于创新信贷服务机制,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减少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信贷投放,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可以联合国际专业机构,为国内减排项目提供CDM项目开发、交易和全程管理实施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其中,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渠道优势,协助CDM项目业主选择具有良好的交易记录和履约能力的买家,以降低企业交易风险;利用信息优势,为CDM项目业主提供并锁定合理的CER(核定碳排量)报价,帮助企业实现最佳收益;利用资金结算优势,确保交易资金快速到账。
(二)成立碳金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或碳金融事业部,
谋划碳金融发展战略,负责碳金融的市场开发与推广,开发系列碳金融产品。前期,以CDM咨询收入为切入点,开展CDM项目开发业务; 利用商业银行遍布各省市区的营销资源,筛选适合进行CDM项目开发的目标客户,锁定重点目标;专业团队全程跟进整个项目的设计、立项、注册、监测、核查、CERs签发等全流程。
(三)促进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
相对于传统产业,低碳产业中涉及了大量的新兴技术,商业模式也非常新颖和独特,商业银行在发展碳金融的过程当中,收益和风险有时候并不完全匹配,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建议监管部门能够对商业银行从事碳金融给予扶持政策,比如说对于银行开展碳金融给予税收的减免,在风险资产占有方面,给予一些倾斜政策。同时,针对低碳企业的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低碳企业发行公司债和票据出台一些专项鼓励政策和绿色通道,支持低碳企业的融资工作。
(四)加强商业银行基础碳金融建设
借助低碳金融的顺风车,强推企业品牌建设,低碳银行进行必要的准备,在人才培养、系统配置、网络建设、产品研发等方面,多管齐下,在人才培养方面,制定“低碳银行”人才中长期培养与发展规划,在培训、引进、储备、交流和使用等方面,加强“低碳银行”建设的基础。在网络建设方面,低碳银行要拓宽宏观视野,更新服务理念,转换监管方式,探索监管创新服务新思路,加强金融新知识的学习,掌握宏观监管环境与微观监管环境的变化动态,满足“低碳经济”时代的素质要求。在产品研发方面,以金融传信为机遇,发展低碳金融产品,拓展金融视野,推动金融经营战略转型。低碳银行作为一项全新的模式,客观要求银行创新业务运作模式、金融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方式,提高参与国际业务的议价技巧,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断积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初昌雄,周丕娟.碳金融: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J].金融与经济,2010(2).
[2] 陈 游.碳金融:我国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J].上海金融,2009(11).
[3] 李东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新会计,2010(4)
[4] 陈柳钦.后危机时代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
[5] 吴玉宇.我国碳金融发展及碳金融机制创新策略[J].上海金融,2009(10)
[6] 成万牍.我国发展“碳金融”正当其时[J].经济,2008(6).
[7] 陈柳欣.低碳经济:国外发展的动向及中国的选择[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6 )
[8] 袁 鹰.碳金融:不仅仅是机会[J].金融博览,2008(8).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河北省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rong/3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