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金融发布时间:2014-08-06浏览:次
摘 要: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认清国内银行的现状、发现自身缺点、学习外资银行优秀的管理体制、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以及进一步优化资产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防范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现状是加强信贷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认清自身的真实情况,才能更好地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现状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机构,其主要职能和业务是信贷。如果其不良贷款比重过高,不仅会对银行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还会对整个金融业的稳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根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加入WTO后, 2001年国内商业银行18 000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2.81%;2008年末,其数额分别变为为4 944.9亿元和2.49%。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贷款上的确下了不少功夫。虽然2008年的不良贷款余额已经从2001年的18 000亿元下降至4 944.9亿元,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除了通过国家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进行对银行资本金的直接融资外,还通过财政注资建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式来剥离银行的不良资产。康鑫(2007)的实证研究数据指出,中国政府自1998年起通过特殊国债、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甚至直接注资等方式帮助商业银行摆脱不良贷款的困扰,直到2003年成立了以对中国银行业进行监管为职责的银行监督委员。在多方的协作下,我国商业银行才基本抑制了不良贷款率高的情况,并逐渐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的双下降。但相比于外资银行, 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仍处于高位。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外资银行的3.4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是外资银行的1.8倍。据此可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降低是因为国家采取剥离不良资产和充实银行资本金的措施,而非信贷管理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另外,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量中小企业出现严重困难甚至破产倒闭;且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国家政府的干预,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迅速累加。旧的不良贷款尚未解决,新的不良贷款又已产生,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因此,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不良贷款比率偏高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低,不仅直接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还威胁了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等;因为银行负债经营的性质,还会导致金融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出现安全隐患。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比率,提高信贷质量。
近年来,通过银行实施“从业人员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国家采取的剥离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等重大举措,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有所提高。但是相比于外资银行优秀的信贷管理体制,以及金融危机爆发的不利影响,要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稳步运营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亟待需要加紧完善其信贷体系,进一步提高贷款质量,降低信贷风险,从而增加我国商业银行抵御风险、应付危机的能力,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以及整个银行业的稳定发展。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比
外资银行经过长期的商业化经营积累,形成了较为科学、规范、健全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且对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管理都有严格、规范的制度化要求,所以很好地控制了信贷风险。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比,找出了不同体制下的差异,以期取长补短。
(一)组织管理制度的差异
在组织管理制度上,外资银行偏重水平的管理制度,而我国商业银行偏重纵向管理制度。外资银行设置信贷政策制定部门、信贷业务部门、信贷审批部门、风险管理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横向部门,共同进行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每个部门各司其职、分工仔细,在信贷业务上互助合作又相互监督;在控制信贷风险最关键的一点——贷款审核这一环节上,主要采取由各部门任命的信贷审批人员共同而又独立审批的方法,只有达到总行规定的票数通过比例后才能通过审批。只有这样独立审批,才能客观、准确、公正地对企业进行信贷审批,进而更好地对信贷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体系主要是采取纵向的管理制度,即总行垂直领导的授信评审制度,将各支行、分行的主要贷款权全部上收至总行,由总行集中处理评级授信和信贷审批的工作,支行、分行只能负责小额个人存单质押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尽管这样子的做法将大量的贷款权利上收集中于总行,由总行在审批贷款业务中层层把关,但容易使其权限过大,更是容易造成总行无法深入了解不同地区、企业的具体情况,对借款人使用贷款的真实动机和原因无法掌握,难以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常常会看到签批者批注“应加强贷后管理,切实按期收回”等文字,造成了信贷审核时的随意性、非专业性与低效率性。表面上看总行对每个贷款的审批、发放、贷后管理到回收进行全过程监控,但实际上这样子的做法使得总行的任务过于繁重,便无法做到事事巨细,更无法保证对信贷风险管理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因此,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组织架构上纵向管理链条过长,大部分的信贷审核工作都集中在总行。总行的主管信贷负责人具有最终决策权,而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与相互制约不充分。这样就很难准确地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客观地判断企业的还贷能力和及时地预警还贷风险。
(二)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差异
对于信贷的风险防范和控制工作,外资银行倾向做好早期的防范工作,而我国商业银行则侧重于事后化解。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早期的防范和控制工作,并通过多种评估手段和防范措施来控制信贷风险。首先,运用现代分析工具,进行立体、定量分析。例如:企业规模、所在地区、行业情况、经营者经验、股东资本、杠杠比率等。然后,运用现代计量方法和智能化财务软件工具等,对符合标准的客户进行进一步的风险评级和分析,识别客户信息中虚假信息的部分,将其剔除,以便准确地衡量信贷风险、预测违约概率。其次,外资银行在应对政治、经济、金融等突发事件的工作上,采取了不定期对信贷资产组合进行风险检测和分析的方法。例如:利用仿真技术评估对风险资产的影响,根据测试的结果对相应的信贷资产做出适当的调整。最后,某些外资银行会单独设置一个专业稽核部门对各分行、支行的信贷资产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进行年审,并给予意见以及改进方法,使下属机构对其业务做出相应地处理。该稽核部门会在一段时期后进行复查,直至风险隐患消除为止,从而达到“最大化控制信贷风险、优化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保证银行稳步发展”的目标。
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工作上与外资银行恰恰相反——注重后期化解以及评估手段和防范措施单一,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前期工作过于草率
国内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前期工作并没有做到像外资银行那样细致,即对地区、行业深入研究;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制定准入指标值等。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还主要停留在定性分析和简单的财务报表分析阶段,即审查企业的账户信息、企业营业执照的合法性、有无年审、人行系统内的授信信息。这样的评估方法过于片面,会使评估结果脱离实际情况。由于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所采用的参照值都是相同的,所以必然导致评估结果的不理想。前期工作缺乏细致的政策分析和量化的市场分析,会无形中增大商业银行的潜在信贷风险。
2.信贷风险分析与计量技术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还是通过定性分析来进行日常的信贷风险管理,即通过信贷从业人员的主观判断来判定借款人的授信级别,主观性较强。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现已初步采用了客户风险评级的做法,但这仍属于粗放型、低水平型的。一般只在客户申请贷款和年审时进行评级,而国际上相对已成熟的各种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则尚未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无法做到不定期对信贷资产进行风险检测和分析,以致无法及时地反映信贷风险情况和做出相应地改进;且银行信贷从业人员普遍缺乏计算机知识和专业知识,难以应用国际上高级的风险评估与计量方法,或者是利用先进的资产组合模型,将信贷资产进行科学组合,以达到最大化降低信贷风险的目的。
3.控制信贷风险方式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可能发生风险时,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向企业催收即将到期的贷款和进行司法诉讼。在经济繁荣的态势下,大多数企业都能按时归还贷款,即使出现逾期,银行不得不出售其抵押物资时也可以与应还贷款数目相差无几,所以不会给银行造成太大损失。但是,在经济危机忽然爆发之时,企业的经营或者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企业则无法按期归还贷款。此时,我国商业银行只能是不断地与企业协商、谈判,不断地催收贷款,即使最终将其抵押物资出售,也会由于低迷的经济状况而出现物无所值的情况,使银行不仅处于被动的位置,还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相对比于外资银行,不仅没有高度重视早期的风险防范工作,其评估、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手段过于单一,作用有限,无法有效地进行信贷风险管理,消除安全隐患,为银行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利润结构的差异
在利润结构的对比上,外资银行相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较为多样化。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靠存贷利差创收,而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收也较大,甚至会超过传统的存贷利差收。据资料显示,美国花旗银行存贷业务的利润仅占总利润的20%左右,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中间业务却为其带来了80%左右的利润。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可以降低银行的资本消耗、不承担或较少承担信用风险、保证稳定的现金流来源。因此,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为其资金的正常周转和稳定运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使其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相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依靠存贷款利差。据数据统计,2007年、2008年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占全部收益的比重大约为百分之十几。例如:四大国有银行2007年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的比重约为13%,2008年约为15%;股份制商业银行2007年中间业务占比约为8%,2008年约为10%;城市商业银行2007年中间业务占比约为5%,2008年约为6%。从数据上可以得出,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银行的水准相对照,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就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一旦遭遇突发性经济冲击事件,其风险抵抗能力将受到严重削弱。
三、健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通过对比和分析国内外商业银行在组织管理制度、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利润结构上的差异,可以看出,要想进一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水平、提高经营效率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必须学习外资银行先进、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部门间水平制约并设置独立风险检测部门。我国商业银行在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前的信贷审批业务中,可以借鉴外资银行的做法。在审批贷款时,采取由三个不同部门各派出一名从业人员组成一个信贷审批小组,其中一个人的信用授权必须能够覆盖贷款金额(不得累加),并实行一票否决制。信贷业务部门、信贷审批部门、风险管理部门三个不同的部门共同、独立的进行背对背审批的形式,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必须由至少两名授权人员独立思考后签字同意后,才能与客户建立信贷关系。这样才能做到不同部门相互合作、相互监督、相互牵制、防止舞弊;加强部门之间的水平制衡关系,做到公平、公正地进行信贷审批业务。同时,总行可考虑在总行里设置一个独立的信贷风险检测部门,不定期对各分、支行的信贷资产、资产组合以及信贷风险系统进行检测,进一步完善信贷风险系统,改进其不足之处,保证系统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从而提高系统预警和决策的可靠性,保证银行的稳定发展。
其次,制定详细可行的信贷工作计划。总行主要负责制定具体明晰的信贷发展战略、政策等,每年应当在全面分析当前信贷资产总额、种类以及风险状况的基础上,既要结合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又要把握市场竞争格局;既要熟悉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又要了解区域经济条件和需求。进行全局性考量,以制订一个全方位的、详细的、可行的信贷发展战略;找准市场定位,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做到有效约束、严格控制信贷风险,又要取得良好效益的指导业务开展。各分行、支行也应结合自身业务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开展计划,并保证所有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经营目标的统一性。另外,将总行大部分的贷款权力下放至分行、支行,加大其对企业贷款的审批权利,以便分、支行更能根据当地企业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信贷风险评估和审批工作,提高审查效率,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减少评估工作中的片面性。
最后,提高银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大力度引进具有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专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并对现有从业人员开展银行专业知识培训以及道德责任感培训。通过脱产培训、网络学习、从业考试、出国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信贷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准,丰富扩大其知识面,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各种新问题。同时,道德方面使其明确自己的工作权限范围,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建立明确的奖罚制度并严于执行;加大内部监管力度,通过对信贷人员的跟踪和检查,避免出现严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二)改进信贷风险管理技术
首先,应加快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国内银行系统一直缺少完善的企业信用等级及其变化的数据资料,给银行在衡量信贷风险时增加了难度。因此,必须尽早建立起我国企业信用等级及其变化的资料数据库。可以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企业信用数据库的经验,并结合国内市场环境,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和历史数据,加快数据整理和补录工作,构建起企业信用数据库。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建立起企业信用数据库,才能为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提供支持和保障。
其次,引进国际银行业先进的风险评估系统。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外资银行,例如采用VaR方法来测量信贷风险。J.P.摩根公司和一些合作机构于1997年推出的Credit Metrics方法(信用度量方法),该方法是在发生贷款损失的特定概率下,通过计算风险价值(VaR=贷款的市场价值×贷款价值在贷款期间的波动)数值,力图反映出银行某个或整个信贷组合一旦面临信用级别变化或违约风险时所应准备的资本金数值。另外,还可以运用资产组合模型,对不同行业、生产不同产品、不同地区、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设定一定比例,尽可能减少其信贷资产间的关联性。在对个体风险收益分析和组合风险收益分析的基础上, 将全部信贷资产进行科学组合,从而达到分散和降低贷款组合总风险的目的,实现对信贷风险的动态管理。当然,我国商业银行在借鉴国际先进模型的理论、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同时,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开发适合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
(三)多样化管理信贷风险
首先,主动采取降低信贷风险措施。当银行信贷资产产生风险时,我国商业银行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是采取不断地催缴还贷款、处置抵押物资或司法诉讼等方式予以处置,使银行处理被动的、不利的位置。银行必须转变方式,可以利用银行独特的信息优势,试着深入了解和分析客户具体的生产经营情况,帮助客户对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为有偿贷压力的客户提出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只有这样化被动为主动,才能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的信贷沟通,才能真正实现银行与企业的双赢。
其次,实现利润结构多元化。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力度积极开展中间业务,扩宽业务范围。尽管现今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在中间业务的开展上有了较大的飞跃,但仍需抓紧脚步,进一步缩小与外资银行的差距。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结算、汇兑、代收代付以及信用卡、信用证、押汇等业务上。可利用网络优势发展网上自助贷款、网上异地汇款等收费业务,还可以发展例如资信调查、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资产评估、项目融资、银团贷款组织安排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只有这样,才能加强银行的突发性风险抵抗能力,实现利润结构的多元化,分散和降低总体风险,提高综合经营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
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我国商业银行才能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防范,才能最大化地降低和分散风险,才能实现对信贷风险的动态管理,从而真正达到“提高绩效、信贷风险最小化和经营收益最大化、增强市场竞争力,进而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兼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忠燕,娄树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冯禄成.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技术与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梁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5]王志东、孟建锋.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9).
[6]李永宏.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新金融,2007(2).
[7]康鑫.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于KMV模型的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8]Darrell Duffie, Kenneth J.Singleton.Credit Risk: Pricing, Measurement, Management[D].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银行金融论文参考论述当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措施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rong/14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