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经济学发布时间:2022-01-22浏览:

  [摘 要]文章对我国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框架的设立展开了探索,对指标内容的确定提出了举例,分析了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实际运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关键词]高校绩效评价;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指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的要求,并提出“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的指导方针[1]。“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所列示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2562.01亿元,比上年的38888.39亿元增长9.45%。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为34207.75亿元,比上年的31396.25亿元增长8.95%”。2017年全国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情况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8506.02元,比上年的8067.26元增长5.44 %。”教财〔2018〕14号[2]。我国逐年增加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但如何在资金规模总量增加的基础上,改变高等教育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资金使用效益低、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现存的诸多问题,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痛点。一方面,高校预算经费存在缺口,另一方面,财政零余额账户支付进度完成较困难,普遍存在着高校资金不足与预算执行进度缓慢的矛盾。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低效率,各专业发展、各学科建设的不均衡性等问题凸显,高等学校内部资源配置的量和质都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因此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对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价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科学的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国教育实现追赶超越的目标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变强”转变的必经之路。

  陕西省财政厅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创新预算管理方式,全面实施绩效管理。

  根据实施意见,“陕西省财政厅计划用3至5年时间,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注重结果导向、強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创新预算管理方式,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使用效益以及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构建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转移支付挂钩的“三挂钩”机制”[3]。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原理、方法及运用,并对如何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提出了研究结论。罗马尼亚学者Victor Munteanu 和Narcisa Andrei-Coman认为,生均经费受高校的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经费的结构决定。从生均经费的角度,可以提升教育资源的资金使用效益,以及改善现有经费结构的不足。并对该国的高等教育的预算收支效益进行了评估[4]。马来西亚学者Aziz运用帕累托最优的分析方法构建了数学计算模型,分析了大学的预算分配与执行[5]。蔡艳艳,刘志新从教学、科研、预算执行、财务、资源配置等七个维度,构建了高校预算管理绩效的评价体系[6]。陆媛提出在将我国高校战略目标划分为教学绩效、科研绩效、自筹能力绩效等六大层次的基础上,选择21个KPI,构成表达高校预算绩效指标体系[7]。

  国内目前的实施情况为,经过对陕西省内高校的调研,陕西省内部属院校如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省属高校如西安理工大学等都结合本校实际,相继出台了预算绩效管理办法。

  二、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内容的确定

  以下是文章中运用到的理论基础,以及该理论在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中的应用。

  (一)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是现代公共财政体制的基础理论。公共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根据公共产品的特性定义:非排它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因为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教育成本增加的边际成本不为零。

  (二)委托代理理论

  高等学校预算表现的是一种多重任务的委托代理关系。第一层级: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第二层级:财政厅、教育厅与高校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这一层的委托代理关系中,财政厅、教育厅等政府主管部门作为高校国有资产产权的代表,将高校的管理权委托给高校。第三层级:高校内部形成的学校、学校内部机构、项目负责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高校的委托代理链条中,存在多重代理事务,由于信息不对称、各层级效用函数不一致和权力不匹配等问题,再加上高校职能的特殊性(存在外部性等特点),高校在预算管理中存在不可避免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问题。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是指与组织相关的、与组织的活动和行为具有利害关系相关性的个人或组织。高校利益相关者的划分可以根据研究的角度自行选择划分,文章在综合其他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绩效预算实际,将高校的利益相关者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教师、学生。(2)高校上级财政部门、事业单位、企业、捐赠者以及其他学校与学校存在经济往来的个人或组织。(3)高校上级监管部门(教育厅、审计厅、税务局)、媒体、社会公众。对高校利益相关者的选择区分和对应利益纠葛的分析,对于高校厘清各级预算管理关系、明确各层级责任大有裨益。因此在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使得绩效管理在高校的预算编制实施中更具实际价值。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xue/61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