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经济学发布时间:2022-01-19浏览:次
[关键词] 韩国留学生;非流利停顿;自我监控理论;第二语言教学
随着中韩两国经贸合作日益密切,学习汉语也成为了韩国经济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增加就业机会,切实提升汉语的实用能力是韩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听者往往以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作为最直接的衡量标准,以此判断表达者第二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然而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相较于来自西方国家的留学生,大多数韩国留学生在学习与交流过程中更加谨慎与内敛,害怕犯錯,不主动表达,在汉语课堂中更加习惯单方面听老师讲授语言知识,课堂参与度与开口率较低。[1](1~3)因此,第二语言口语表达所带来的压力以及具有韩国文化特点的校园环境,造成了韩国留学生普遍存在口语焦虑现象,相较于阅读、听力及书写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较弱,表达过程中存在大量非流利现象,使其无法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勒韦(Levelt,1989)提出的言语产生模型认为,言语产生的过程是概念形成机制、形式合成机制以及发音机制共同运作的结果。[2](72~74)表达者的“自我监察机制”也同时运作于这三个机制中,用来监测未出现的问题或修正已发生的错误。[3](41~104)自我监控行为具有外显性和内隐性两种表征,内隐性的自我监控行为可造成表达过程中出现停顿、重复、拖腔等非流利产出现象,外显性的自我监控行为可造成表达过程中出现自我修正现象。其中停顿现象作为出现频率最高的非流利产出现象,是表达者解决言语计划障碍的主要策略之一,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4](32)不恰当的停顿会导致语句结构肢解和语言规则混乱,从而影响语言的理解和交流。[5](52~55)
本文在实验过程中,共选取20名已通过HSK5级的韩国留学生作为被试,被试学习汉语时间为2-4年,来华学习时间约为一年。根据高级阶段汉语口语课堂任务以及HSK(高级)考试题目,本次实验选取回答问题、讨论问题以及看图说话作为口语测试任务,对被试进行一对一口语测试。并在测试结束后,与被试进行即时回顾访谈,探讨出现非流利现象时被试的心理过程。根据对口语测试语音样本的转写,研究者共获得语料19876个字节,经过统计与分析,共发现5224处非流利产出现象,其中非流利停顿现象出现频率最高,为3114处,占总数的59.6%。对韩国留学生口语产出非流利停顿现象进行研究,对探索第二语言口语产出的心理机制、调整口语课堂教学方法、提升学习者口语实际应用水平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韩国留学生口语产出非流利停顿现象的类型与出现频次
根据马冬梅(2013)提出的观点,本文将第二语言非流利停顿现象界定为,在第二语言产出过程中中断语流,并使听者能够清晰感知与识别的无声期,或是填充对内容理解无意义的非词汇音节(如“e”“eng”)、有意义词汇(如“那个”“然后”)、功能性短句或生理因素等其他内容填充的有声期,或由无声停顿伴随填充音或词语等重复组成的停顿现象。[6](30~52) 遵从学界大部分学者的观点,研究者从时间角度出发,根据劳帕赫(Raupach,1980)的界定方法,将达到0.3秒或以上的停顿视为非流利停顿现象[7](263~270)。因此,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韩国留学生汉语学习者非流利停顿现象划分为四种类型:无声停顿、单独填充停顿、填充停顿连用以及无声与填充停顿连用(见表1)。在下文案例中,“…”表示无声停顿,“/ /”表示无意义的音节填充,“___”表示其他话语成分填充或无声与填充停顿连用,“( )”表示以秒为单位的停顿时长,“[ ]”表示重复,“=”表示拖延,“⊥”表示修正。
在以往关于英语学习者口语产出非流利停顿的研究过程中,里根巴赫(Riggenbach,1991)将无声停顿划分为“≤0.2s、0.3s-0.4s、0.5s-3s”三个时间范围,分别记为“短时停顿、犹豫以及非填充型停顿”。[8](423~443)在张文忠(2000)的研究中,他将“<1.5s”的停顿记为短停顿,“≥1.5s”的停顿记为长停顿,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1.5s”长停顿的明显减少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言语组织能力显著提升的标志。[9](273~283)然而在留学生口语产出非流利停顿的研究中,少有文章对停顿时长进行划分。本文认为,划分停顿时长对非流利停顿进行研究,对非流利停顿的功能探讨以及从不同维度对流利度对比等研究都有所帮助。根据对本次测试语料中韩国留学生非流利停顿类型的统计以及被试口语测试的心理过程访谈记录,本文最终从时长的角度将非流利停顿现象划分为5个区间:<0.3s、0.3-0.6s、0.6-1.2s、1.2-1.8s以及1.8s<(见图1)。
通过对即时回顾访谈记录以及测试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出现在不同时间区间内的非流利停顿现象的功能存在差别。参与本次实验的高级阶段韩国学习者在0.3-0.6s区间的非流利停顿主要是出现了被试对所提取词汇的恰当性,或是在语音编码过程中对发音的正确性存在犹豫;在0.6-1.2s区间的非流利停顿主要是口语产出过程中言语计划受到了阻碍,或是出现了词汇提取困难;1.2-1.8s区间的非流利停顿主要是遇到了较为严重,但通过整理和调整可以处理的语言生成障碍,主要是语法使用障碍或词汇提取困难;1.8s以上的非流利停顿主要是由于在口语产出过程中出现了较严重的言语生成困难,需要较长时间利用重构修正的方法对表达内容进行重述,或是与人对话期间发生话轮转换的过程中出现了言语计划障碍。根据表2和图2,本文对韩国留学生各类型非流利停顿的时长分布及百音节出现频次进行了分析:
(一)无声停顿作为本次测试语料中出现频次最高的非流利停顿现象,共出现1652次,占总次数的53.05%。由图2可以看出,无声停顿现象主要的分布区间是0.3-1.2s,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0.3-0.6s,出现频次随着时长增加而呈现出递减的变化趋势。出现这种分布趋势的主要原因是非流利无声停顿主要用于确定词汇提取、语音编码的正确性,以及当出现汉语生成障碍时,起到延缓言语计划时间的作用。如:
例1:我认为家人…(0.41)还有家的=…(0.35)环境,对孩子的影[影]响很大,父母和其他家[家]人的行为,应该考虑…(0.47)对孩子教育的影[影]响。
(二)无声与填充停顿连用的现象共出现1027次,占总次数的33%。从图2可以看出,无声与填充停顿连用现象大多大于0.6s,较长的停顿现象主要起到拖延言语计划时间的作用,同时可以缓解由于表达不顺利所带来的紧张情绪。无声停顿和填充停顿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被试在口语测试过程中出现了较严重的言语计划困难或言语生成障碍,而长时间的无声停顿会对表达者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采取无声停顿与填充停顿连用的方式,不仅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整理口语产出内容,提示听者表达内容未结束,也可以有效缓解由此产生的焦虑心理。如:
例2:我觉得人要通过…/en/(0. 74)自己的努力完成/ei/那个…(1.21)自己的理想和那个(0.43)目标,但是,/e/还有…/eng/…(1.45)对有些人来说,控…(0.35)[控]制自己是很困难的,所以,…/e/那个(0.85)严格的老师/em/(0.45)也是好的。
(三)单独填充停顿现象共出现375次,占总次数的12.04%。由于由音节和词汇构成的填充停顿停顿时间较短,因此多为0.5s以下的短停顿,常与非流利拖腔现象连用,用来拖延言语计划时长。根据对测试语料的统计,我们共发现106个时长小于0.3s的非流利单独填充停顿现象,为了实验数据的客观性,此类单独填充停顿现象仅记录出现频次,未记录出现时长。如:
例3:/e/我,我认为,如果老师特别…(0.46)[特别]严格,…/那个(/ 0.92)不一定学生学的很好,如果…(0.47)[如果]老师不严格,学生也可能那个因为很喜欢老师,…(0.58)可以认真学习。
在例3中,被试在口语产出过程中所填充的无意义音节“/e/”和“那个”都未超过0.3s,因此本文只记录其出现次数,不计算时长。语速较快的留学生在口语产出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单独填充现象,同时也有部分学习者认为无声停顿是口语表达不流利的表现,填充音可以起到连接语流和缓解紧张情绪的作用。
(四)填充停顿连用的现象仅出现60次,占总次数的1.93%。从图2可以看出,填充停顿现象主要分布在0.6-1.2秒的区间内,并且常出现于重复或修正现象前。这种分布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与单独填充停顿类似,是由于部分被试对口语产出过程中对出现无声停顿的行为极度排斥,然而时长较短的单独填充停顿无法满足长时间言语计划的需求,从而选择连续填充“无意义音节”或“有意义词语”的方法,保证语流的不间断,表面上提升语速。如:
例4:乌鸦把那个/e/(0.74)石头投到/e//em/(0.63)⊥投进那个里/e/这个(0.91)⊥那个瓶子里,水就可以那个/e/(0.6)[就可以]出来了。
二、韩国留学生口语产出非流利停顿现象的分布特征
非流利停顿现象常常与其他非流利现象伴随出现(塞诺斯,1998)[10](143)。非流利产出现象的出现往往表明学习者在口语产出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与障碍,通过对非流利现象在句中出现位置的考察与分析,结合即时性回顾访谈,可以帮助研究者探寻非流利现象出现的原因与功能,以及帮助汉语教师了解学习者对句法结构、语用功能等方面的掌握程度,从而调整教学方法,提升学习者的口语实际应用水平。在过去的研究中,研究者根据自己的需求从词类(周俊英等,2010)、句法边界(缪海燕等,2013)、停顿功能(鲍杰,2020)等方面对非流利停顿现象的分布位置进行过考察与分析。
本文根据语料分析结果,发现韩国留学生汉语口语产出非流利停顿现象在句法位置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将非流利停顿现象的分布位置划分为:句子交界处停顿、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语中间、具有关联作用的成分后、重复现象之间、修正标记之前、词语内部、并列关系中、介词后、缺少成分处以及能愿动词后,共12类进行考察与分析(见表3):
在下文中,我们将按照结合测试结束后的即时性回顾访谈记录,以出现频次由高到低的顺序对不同分布位置韩国留学生口语产出非流利停顿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功能进行探讨。下文案例参看表3,“<>”表示停頓位置。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韩国留学生口语产出非流利停顿现象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xue/61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