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经济学发布时间:2021-06-17浏览:次
摘 要: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文社科领域应对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挑战的战略性选择。北京工商大学在新文科建设中根据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不均衡”问题,探索形成了以“四个正确认识”①为切入点,以“五类课程”为支撑、以“三大机制”为保障,价值导向鲜明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新文科;“四个正确认识”;立德树人;创新实践能力
新文科建设的基本遵循
时代背景是学科建设的土壤。“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1]。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同志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的新使命,也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3]的新要求。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文科建设指明了方向。
因此,与美国希拉姆学院2017年提出来的“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的新文科理念不同,我国新文科建设要更加突出中国特色,强化价值引领。既要面向科技革命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更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面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培养未来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
经济类专业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应以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基本遵循,通过教育理念、育人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学科专业知识与中国产业发展及经济社会的紧密融合,用中国理论、中国范式、中国标准、中国自信为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培养拥护党的领导、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新型财经类人才,从而践行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初心使命。
当前经济类专业建设存在的三个“不均衡”
与习近平同志对于高等教育的战略要求相比,与国家现代化进程对于经济类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相比,当前国内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三个“不均衡”问题。
一是思想素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的“不均衡”。教育理念上普遍对“立德树人”比较重视,但实践中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具体措施不足,特别是在专业教学层面,如何将立德树人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全方位,将教师的育人责任转化为课堂内外的自觉行动,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与思想素养提升实现自然融合,相关成果还显单薄。
二是国际视野与本土思维培育的“不均衡”。教学内容“国际化”步伐较快,但与中国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不足。学生国际交流学习机会增多,一些高校甚至直接搬用国外的专业课程、教材和理论。同时,近年来教师队伍中“海归”比例大幅上升,他们熟悉西方语言文化,热衷于追随所谓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但缺少本土实践阅历,缺少对中国国情及改革发展的深度了解,因而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关注,鲜少运用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对中国发展道路进行解析阐释,难以对学生进行本土化思维训练。
三是理论教育与创新实践教育的“不均衡”。专业培养方式依然以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为主,但面对新经济、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学生的综合创新实践能力培育不足。由于现代主流经济学在研究范式上倾向于通过抽象的数理建模和计量实证来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经济类专业近年来文理交叉融合趋向显著,但教学方法和理念创新不足,缺少将专业知识与产业发展紧密关联的创新性实践类课程,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体系化培养和训练。
上述三个“不均衡”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一些高校经济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价值导向不明确,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构建在西方经济理论和价值观之上,文化底蕴不深厚,难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难以养成“家国天下、经世济民”的情怀担当。作为应用型学科,核心素质不能适应社会实际需求,专业素养不能“顶天立地”,缺乏创新解决中国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工商大学(以下简称学校)经济类专业在新文科建设中,重在找差距、纠偏向、补短板,对照新时代新要求,以强化“四为”为目标,以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为切入点,突出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通过调整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创新课程组织形式和落实制度保障等改革举措,强化研究性课程、开放式课程、实验实践课程、“中国特色”课程以及第二课堂“五类课程”,实现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与思政育人“五位一体、五育协同”,形成价值导向鲜明的新时代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调整培养目标:强化价值导向
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的价值导向。学校将思想政治素质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要求学生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掌握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的同时,兼备结合国际经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一价值导向,体现了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大學的办学方向,就是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有用人才。
2.明确培养着力点:“四个正确认识”
“四个正确认识”是习近平同志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所擘画的指路明灯,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的最佳切入点: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使学生更加注重从中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挖掘学习素材,提炼学术观点,进行学理研究,提升专业能力。通过构建多方协同的育人机制,拓展多样化教学空间与专业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培育学生躬身实践的务实作风,提升开拓创新的意识能力,涵养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
推荐阅读:出口贸易论文发表哪里能评经济职称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经济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xue/57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