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转型策略选择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经济学发布时间:2021-05-18浏览:

  [摘 要]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经济增速下滑十分显著,山东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稳定增长、隐患潜伏和转型阵痛四个明显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山东经济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工业结构偏重、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民营经济活力不足、区域性金融风险严重、产业园区发展水平低、人文社会因素制约等诸多问题。因此,山东经济的转型发展应根据山东经济自身的阶段性特征,发掘区域要素禀赋,采取扶持优质民营企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竞争产业,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因势利导作用,建立“金、企、政、司”四方联动机制,打造“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四维协同转型模式等措施。

  [关键词]经济转型;新结构经济学;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与管理

  一、引言

  2020年1月21日,第四次全國经济普查结果公布,山东2018年GDP修订为6.66万亿元,下调幅度达12.8%,成为全国核减幅度最大的省份。2019年山东GDP初步核算为7.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低于全国6.1%的增速。经过多年粗放式增长,山东经济发展的“天花板效应”逐渐凸显,与广东、江苏的差距逐渐拉大,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面对上述问题,山东全面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工程,以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破解经济下滑难题。

  当前国内学者已经对我国区域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优化等相关问题开展了初步的研究。关于经济转型理论的研究,林毅夫等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主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之上,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水平的最优产业,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以此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1];付才辉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的研究中,主张建立地区、产业、企业三维转型升级诊断模型,来代替波特竞争模型。此模型拟通过诊断具体地区的禀赋特征及产业结构,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因势利导作用[2]。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应用研究,胡晨光、程惠芳、俞斌通过分析长三角经济圈产业结构,认为有为政府对产业结构转型具有积极影响力[3];姚耀军通过对浙江经济转型问题的梳理,认为要素禀赋结构对浙江经济转型提供了基础[4];郑涛、左健、韩楠则通过分析河北资源禀赋与制造业结构的匹配情况,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应促进京津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向河北省转移[5]。

  关于山东经济转型问题的研究,余志林、丁浩等学者分析了山东石油化工产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东产业转型升级需进行结构性调整、动能优化、新动能创造三个阶段路径[6];张晓峰等对山东电器企业进行案例分析,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从微观层面揭示了山东企业转型依赖于企业自身战略定位变化、组织结构优化、业务布局升级和市场结构调整四种能力[7]。

  上述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转型方面,对山东经济转型问题的研究,多停留于微观产业和企业层面。为此,要促进山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从宏观角度深入分析山东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剖析山东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识别自身要素禀赋结构,构建增长甄别机理,才能更具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山东经济转型的具体策略。

  二、山东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始终走在全国前列,GDP稳居全国前三,从宏观来看,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快速发展期(1978—1985年)

  从1978年到1985年,山东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山东GDP超越辽宁排名第三,1981年,山东GDP超越江苏排名第一,并连续四年荣登全国第一的宝座。与此同时,山东经济增长速率也持续保持全国较高水平,1984年达到17.4%(见图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市场体系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边缘开始萌芽。这一时期,山东农业和轻工业优势明显,县域经济发达,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经济活力强劲,一大批像海尔、海信、魏桥、西王等企业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推动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崛起。此时山东经济的产业结构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轻工业占有较大比重,而第三产业的体量较小(见图2)。这一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轨迹,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二)第二阶段:稳定增长期(1986—2001年)

  从1986年到2001年,山东经济发展进入稳定增长阶段。1988年,广东GDP超越江苏,稳坐全国第一的宝座,山东GDP排名降至第三。2001年山东GDP达到9195.04亿元,与1986年相比增长了12倍(见图3)。此时,山东GDP增速虽然不及广东,但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經济规模并没有被广东拉开距离,与江苏保持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

  这一时期,山东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人口红利、产业基础,不断吸引外来禀赋要素,实现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在这一阶段,山东私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1992年全省私营企业达到1万户,在全国排名第4。与此同时,山东经济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高(见图4),石化、钢铁等重工业发展迅速,成为全省支柱型产业。山东经济结构的变化基本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整体路径,其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逐步显现,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

  (三)第三阶段:隐患潜伏期(2002—2008年)

  进入21世纪,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国经济迎来高速发展期,经济发展方式开始发生转变。从GDP排名来看,广东、江苏、山东三省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始终保持全国前三名。2002年,山东GDP突破万亿,与江苏、广东一起挤进“万亿俱乐部”(见图5)。

  这一时期,互联网信息行业革命悄然来临。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一大批互联网企业迅速崛起,北上广深四城适时进行结构转型,经济活力显著。此时,互联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占比逐步提升。然而这一阶段山东经济增长仍然依靠重化工业,水泥、钢铁、石油、化工等产量位居全国前三,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错失了经济转型的时机(见图6)。粗放式增长方式虽然维持了山东经济的表面繁荣,却为之后的经济滑坡埋下了隐患。

  (四)第四阶段:转型阵痛期(2009至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山东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变缓,呈现“斯密极限”的饱和态势。从2010年开始,山东GDP增速连年下降,2019年仍未触底。同时,山东GDP与广东、江苏逐渐拉开距离,2018年山东与江苏之间的GDP差距扩大至1.6万亿元(见图7)。

  这一时期,全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趋向服务化,服务业主导地位十分明显。以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三高”产业受到限制,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四新”经济迅速发展。此阶段山东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有所提升,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见图8),但经济增长仍然依赖传统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全省人口、土地、资源等要素供求关系日益趋紧,环保、减排压力持续增大,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资源优势逐渐成了“资源诅咒”,种种原因导致山东经济转型迟缓,阵痛不断加剧。

  三、山东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结构偏重

  山东工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传统产业占工业的比重约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的比重约70%[8]。与广东、江苏两省相比,山东传统工业比重偏高,工业结构偏重(见表1),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山东难以与全国发展方式相匹配,脱离了时代发展的主流,增大了经济转型的难度[9]。

  1.工业结构偏重,意味着山东经济发展能耗偏高、污染偏高。2017年,山东能源消耗占全国的9%,其中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的10.6%。同时,山东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均居全国前列,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全国第一[10]。然而,山东传统“三高”产业体量巨大,其经济效益难以割舍,使得山东不经意间陷入了“路径依赖”的怪圈,要素禀赋不断向传统工业倾斜,从而拖累了山东新兴产业的发展,降低了山东经济发展的质量。

  推荐阅读:经济类省级期刊有哪些?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山东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转型策略选择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xue/57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