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支付宏观经济效应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经济学发布时间:2021-01-24浏览:

  摘要:在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语境下,研究转移支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宏观经济效应的区域差异及其传导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基于中国1995-2016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投资、社会投资以及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转移支付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都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各变量在响应路径、波动程度及其累积效应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中央对东部地区转移支付的宏观经济效应总体上大于中西部地区。通过构建一个具有不同经济结构的两区域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对这种区域性差异进行解释,发现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规则和地方政府支出外部性的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此外,各区域转移支付的产出乘数表明,东部地区的产出乘数高于中西部地区。

  关键词:转移支付;宏观经济效应;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居民消费;区域差异

经济论文发表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央提出2020年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削减一般性支出,扩大投资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转移支付不仅增加了我国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可支配财力,起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而且还会影响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因此,要充分发挥转移支付在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方面的作用。然而,学术界对转移支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缩小区域间财力差距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较少关注转移支付的宏观经济效应。在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等“六稳”工作的语境下,研究转移支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宏观经济效应的区域差异及其传导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财政分权理论认为,无论在各级政府间如何安排收入和支出责任,纵向和横向不均衡的问题总是存在。客观存在的财力不均衡问题,需要通过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解决。转移支付制度可以弥补财政缺口,以便达到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实现政府间财力的纵向均衡和横向公平。在经济不景气时,转移支付也有助于维持宏观经济稳定。由于我国转移支付的政策目标定位于增加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可支配财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以国内学者重点关注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陈旭佳认为,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倾向于财政收入的均等化,对公共物品支出需求和成本约束缺乏考虑,未能取得预期的均等化效果。曾明等研究发现,财政自给、转移支付与公共服务均等化间存在着三门槛效应。他们认为,我国大部分省份的财政自给能力处于低水平,转移支付资金通常被更多地用于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用于公共服务的提升。贾晓俊等提出分类拨款是中央政府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最有效手段,因为分类拨款既对资金用途做了规定,又避免了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过度干预。转移支付的均等化固然重要,然而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对转移支付经济效应的研究也不容忽视。马光荣等考察了转移支付的经济发展效应,认为转移支付对地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严成棵等分析了转移支付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得出了均衡性转移支付有利于减缓经济波动的结论。邢曙光等运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探讨了我国转移支付规则,但他们假设转移支付由一区域直接向另一区域转移,这种横向转移支付设定与欧元区内部的转移支付类似,但与我国的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的实际情况存在偏离。总之,虽然有学者提到了转移支付對地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没有分析其作用机制,更没有探讨转移支付经济效应的区域差异性。鉴于此,本文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实证分析转移支付对不同地区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动态冲击效应,并在借鉴Kollmann等模型设定的基础上构建两区域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来剖析其背后的传导机制。

  一、经验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为探讨转移支付对政府投资进而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动态冲击效应,本部分基于1995-2016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一个包含转移支付(TR)、政府投资(GI)、社会投资(SI)和居民消费(RC)四变量的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其中,转移支付数据为1996-2017年《中国财政年鉴》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收支决算总表下的中央补助收入减上解中央支出;居民消费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居民消费额;由于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并没有官方公布的数据,本文以CEIC中国经济数据库中“投资”科目下的国家预算内资金作为政府投资的替代指标,用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扣除国家预算内投资后的余额来衡量社会投资。为了控制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利用消费者价格指数对转移支付和居民消费进行平减,利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进行平减,将这4个变量都转换为以1993年不变价格表示的实际变量。在将各实际变量取自然对数后,使用HP滤波去除各变量的趋势项,本文仅对波动项部分进行分析。

  (二)转移支付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借鉴Holtz-Eakin等的做法,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转移支付(TR)、政府投资(GI)、社会投资(SI)和居民消费(RC)4个变量、3阶滞后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PVAR模型中变量的次序非常重要,它可能影响到实证结论。递归的同期因果关系假设意味着出现次序靠前的变量在冲击当期和未来期均影响出现次序居后的变量,但出现次序靠后的变量仅在未来期影响出现次序靠前的变量。本文确定的变量次序出于以下考虑:第一,每年年初,政府预算在经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便具有了法律效力,不得随意调整。该预算年度内,政府活动始终受到政府预算的约束,但不受私人经济活动的直接影响,因此将政府部门的经济变量放在私人部门的经济变量之前。第二,转移支付能够直接影响地方财力,进而影响政府投资,而政府投资对转移支付规模的影响较为间接,所以政府投资居于转移支付之后。第三,对于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先后顺序,考虑到政府投资通过外部性或市场利率对社会投资的影响较为直接,而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较为间接,所以将居民消费放在社会投资之后。然而在经济理论中,居民消费对社会投资也可能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为此,本文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发现改变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顺序对本文的结论影响很小。运用Stata12,通过500次蒙特卡洛模拟得到东部、中西部两个区域的政府投资、居民消费和社会投资对转移支付的冲击响应,如图1所示。

  推荐阅读:经济体制改革期刊是正规的吗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转移支付宏观经济效应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xue/55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