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贫困问题的几点思考和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经济学发布时间:2020-08-19浏览:

  摘 要:贫困问题是影响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大问题,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扶贫努力,贫困主体从绝对贫困变成了相对贫困,但是贫困问题依然严峻,为了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的目标,加快脱贫攻坚刻不容缓。本文章对我国贫困问题的原因和类别进行了分析,对于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对贫困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我国贫困;脱贫攻坚;研究对策

脱贫攻坚论文

  一、贫困的界定

  贫穷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贫困的现象十分复杂,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成分和不同的特点。

  (1)贫困的界定在政策上具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可以区分贫穷和非贫穷者,它可以作为决定社会救助对象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成员对于贫穷的态度及其政府介入程度。

  (2)在诸多贫穷概念当中仍以绝对贫穷、相对贫穷与主观贫穷三种划分最具有意义。绝对贫穷强调的是经济生活需求的基本费用,相对贫穷的概念强调的是整体财富或收入的相對位置,主观贫穷的概念则是着重在对于贫穷的主观认知,有一定的不准确性。

  二、我国贫困种类与基本特征

  (1)失业原因。劳动者在就业竞争中失败导致失业,意味着丧失了收入来源,失业者及其家庭可能因此陷入长期的生活困境。随着国有经济的调整,中国处于失业和下岗的高峰时期,多发于中国城镇,失业是我国城市贫困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会引发偏差行为。

  (2)历史原因。福布斯曾经计算过中国在中世纪世界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大约达到经济总量的30%。也就是当时(1830年之前)世界财富的30%在中国,这样的财富可以与现在国际财富中美国的地位相媲美。而贫穷的是中国的近现代,国家总体处于相对贫穷,抗战时期全国经济除了个别地区整体停止发展或者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口众多﹑决策失误、生产效率长期低下和禁锢人们思想观念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大多数农村居民长期处于赤贫状态而不能自拔,城镇居民亦因长期以来只领取低工资而处于低水平生活状态。这种不利的历史原因不仅影响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水平与人民生活质量,而且对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与融入国际化浪潮造成了不利影响。

  (3)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向来呈梯形状,改革开放以来因国家施行的是重点发展东部地区的经济政策,使得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区域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迅速扩大,发展不平衡。

  (4)家庭与个人原因。一方面,从家庭结构看来,单亲家庭,有残疾人、重症患者、无养老金保障或者无法定赡养人的老年人家庭,往往经济负担较重,难以实现脱贫,容易陷入贫困且不易帮扶;另一方面,孤寡老人和孤儿,残疾人,重症患者,受教育程度较低者,或无依无靠、无工作、收入极低,就算领取补助资金也仍然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同时也会引起贫困心理造成长期的消极态度不去就业谋生。

  (5)自然原因。根据“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的529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名单,可以发现几乎都是山区、荒漠区、高原等自然环境较差甚至恶劣的地区,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传统的农业生产发展不了,畜牧业也不能大规模发展实现商业化,位置偏远、交通不发达导致的不可以和较为发达地区进行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商业思想不浓厚,长期处于落后情况。地震、泥石流、只要发生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就会对当地经济造成致命打击。且当地文化教育落后,自主实现脱贫几乎不可能,需要国家与社会的帮助,引进适合当地的生产技术与专业人才。

  (6)特别原因。消极的思想观念与不公平和非正义地区极易引发贫困与相关问题。

  三、中国反贫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国反贫困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

  (1)领导目标不明确,没有远见性,盲目的进行措施,非但没有起到扶贫效果反而浪费了资源,得不偿失。

  (2)找不到自己的优势基础,跟风扶贫,随大流,形成不了自己的生产特色,不能长期实施。

  (3)墨守成规,不从事新产业不接受新思想,从狭隘的个人主义出发,产业单一。

  (4)市场概念薄弱,一味的依靠国家扶持,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

  (5)缺乏技术,在不具备技术支持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是错误的,一个地区要是没有技术支持或者技术程度较低都会制约当地的发展。

  (6)技术开发程度不高,不能进行产品深加工或者不能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制造,难以实现产业转型。

  (7)贫困户依赖政府补贴,不去工作,生产积极性严重下滑,造成不良影响。

  四、贫困问题解决建议

  (1)是要求领导以坚定的信念,提出明确的目标,并亲自摇旗呐喊,对提出的目标要看到十年后的总体的改变‘质量’,一定要避免绝对化,重要的是指出方向和达到目的的方法

  (2)重视自己的传统基础优势,不要因为是成熟技术就轻而易举的下决定,相反要从整体角度出发去重新认识其重要性。

  (3)大胆进入新的领域,只要条件具备,就应打入本地区从未接触过的领域,而发展新的领域那种热火朝天的干劲反过来又可以影响本地区生产积极性,提高了该地区的脱贫工作积极性。

  (4)增强市场观念,不能一味的依靠国家扶持,以东北早年经济发展为例,重工业领域的企业,生产主导的色彩一直很浓重,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现在虽然慢慢转向了市场主导型,但是经济发展一直没有进入经济高速发展地区行列,但是通过这种革命意识,使东北企业思想变为‘前轮驱动型’,并产生充满活力的效果。

  (5)具有深度与广度的技术力量。无论是让已经成熟的领域重新焕发活力还是打入新的领域,如果不具备创新的基础技术,就无法向前迈进。可以说作为长期发展资源的技术力量是发挥当地产业活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6)加强技术开发。由上一条可知技术在生产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产业结构急剧变化的时代,作为竞争成败的关键,技术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7)针对贫困户采取支援措施,将授人鱼改为授之以渔。将以往的资金,物资补贴转变为技术培训和教育补贴,争取做到贫困户人人有活干。

  参考文献

  [1]关键.中国贫困问题研究综述.湖南省社会科学院.2002.(1).

  [2]许飞琼.中国扶贫问题研究[J].经济评论.2000.(1).

  推荐阅读:脱贫攻坚论文文献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我国贫困问题的几点思考和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xue/52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