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稳增长在中国特色经济理论中的性质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经济学发布时间:2020-06-08浏览:

  〔摘要〕 经济转型期间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必然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我国如何在稳定增长速度的前提下,持续推进调结构和换动力,辩证处理好增长速度与结构调整的关系,需要用相应的方法论作为指导。稳增长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方法论,之所以能在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特殊指导作用,正是基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把握。当前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任务艰巨,需要有经济相对稳定增长的环境作为基础。而以稳的思路统筹推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又需要根据我国所处的经济周期、体制条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等,明确稳的价值观,确定稳的原则及方法,构建一整套操作性强的宏观调控工具体系,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相统一的稳增长认识和方法体系。

  〔关键词〕 稳增长;中国特色经济理论;演进规律;经济发展;经济周期

经济论文发表

  作者: 盛毅

  中国经济经历持续30多年的近两位数增长后,一方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已经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再靠现有产业支撑经济较快发展,动力已经不足;另一方面是中等收入阶段任务基本完成,需要向高收入阶段迈进,消费结构升级,需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去适应。基于以上原因,我国的经济结构、增长动力需要进行大的调整,其过程必然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如何在稳增长的前提下,持续推进调结构和换动力,需要用相应的方法论作为指导。稳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方法论,将成为中国特色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它由认识基础、价值导向、工具体系三部分组成。

  一、稳增长遵循经济周期演进规律

  方法论是关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正确的方法论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系统认识和全面把握上,利用这些认识观察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稳增长作为指导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和工作取向,之所以能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特殊作用,正是基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把握,是稳增长方法论的认识基础。

  经济增长围绕其潜在产出能力上下波动,是经济系统运行的规律。导致经济增速起伏的原因既有长期趋势因素,又有短期波动因素。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将经历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经济周期又分短、中、长三种:最短的基钦周期需要经历3~5年时间;中等程度的库兹涅茨周期需要经历15~25年时间,或朱格拉周期经历8年左右时间;最长的康氏周期超过45年时间。在短、中、长三类周期中起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一般被认为是企业库存变化、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和技术革命推动。相应地,经济波动幅度也将主要由这些因素影响。但实际上影响现代经济体系运行因素,已经大大超过已有经济理论研究的范畴,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和多元化。首先,在任何时期,短、中、长周期始终在重叠运行,我们很难将三类周期的影响因素截然分开。譬如,库存变动可能受短期的存货供需不匹配的影响,也可能是进入了中期性质的产业技术改造周期,从而导致部分存货无需求,还有可能是处于技术革命的重要阶段,多数存货已经被淘汰。后面两种情况的出现,使我们依据库存变动观察周期性影响因素失效。其次,经济制度和开放程度不同,其影响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也会不同。竞争更充分的市场经济体制与竞争不够充分的市场经济体制,英美的市场经济体制与德日的市场经济体制,私有制和完全开放的体制与公有制主导和正在开放的体制,影响经济运行的因素及影响的方式,肯定不会相同。第三,现有政策措施在程度不同地发挥作用,其中既有抑制波动的因素,也有助长波动的因素,再加上宏观政策措施的作用,始终存在一定的迟滞性。新出台抑制波动的政策措施,与正在发挥作用的政策如何结合,也是宏观调控的一大难题。

  以上情况的存在,引发了针对经济运行波动调控的不同認识:不少从事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学者认为,逆周期调节、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就是典型的反周期理论或者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理论。因为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羊群效应”、投资乘数等机制,在经济繁荣时期,投资者往往会有投资和消费冲动,进而导致过度融资和生产能力的超前建设。一旦经济开始收缩,又形成投资和消费的同时紧缩,并且会过度地放大不好的心理预期。对经济运行中客观存在的这种“助涨助跌”效应,是应当干预和能够进行干预的,至少可以建立适当的逆周期机制削峰填谷,起到减缓波动的效果。实际上,只要我们能够通过分析潜在增长率,来预测供求关系变化,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是可以抑制经济运行波动幅度的。因为增长是持续进行和由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动态过程,是可以进行调控的。我们能够认清主导经济运行的长期趋势,厘清各种短期因素,做到尊重并引领它,及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避其可能冲击经济正常运行之害。消费者有平滑消费水平的偏好,企业需要更加稳定的预期来制定投资和生产计划,这些都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以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提供了依据。熨平经济周期、逆周期调节等观点,就是根据以上理论逻辑展开的研究。并且认为由于信息的不完美,从而让个体的理性抉择合成为集体的不理性,最后引发经济波动。而信息化社会和科学管理降低了信息不完美的情况,从而使得经济周期被熨平。在上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出台的以“量化宽松”为代表的调控政策,欧元区实施的“长期再融资计划”政策,就是减轻萧条的逆周期调节政策。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危机,都较快摆脱了经济的低位徘徊。我们必须承认经济周期是一个客观事实,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也是一个客观事实。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政府的“逆周期调控”政策也未必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甚至可能因为错误的信号引导,扭曲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导致波动更剧烈。正因为消费者和企业决策时把宏观政策纳入影响范围分析,增加了决策预期的不确定性,放弃“逆周期调控”应当是更好选择。同时,宏观政策作用有滞后性,譬如货币供给由于预期粘性及价格粘性的作用,政府易刺激总供给使之达到潜在总供给水平以上,进而导致接踵而来的通货膨胀。“一放就热”和“一管就死”,以及2008年为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导致的部分领域过度投资,可以说是典型例子。此外,还有一种观点介于二者之间,如即使认为不要奢望“熨平”经济周期的学者,也承认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定时间内,可以“调整”经济周期的波幅。

  推荐阅读:经济类核心期刊目录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论稳增长在中国特色经济理论中的性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xue/51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