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经济学发布时间:2020-05-29浏览:次
摘要:本文较为系统的探讨了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初步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战略方针和战略措施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
关键词: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初步形成;探析
1955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之际,毛泽东率先在党内提出以苏联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并在之后的两年内对我国经济发展作了更深入的探索,在发展道路、发展动力、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方针及经济体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体系,表明其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已初步形成。
一 提出以苏联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立即着手部署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其重点之一就是对建国以来苏联模式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1956年、1957年间,毛泽东在许多讲话和著作中明确提出了要以苏联为鉴戒,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在题为《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一开始就说:“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这就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探寻自己的道路的根本思想。毛泽东就是在充分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也是在扬弃苏联体制的弊端中,开始了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在《论十大关系》中,讲经济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之后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这一重要概念,指明“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2]。”并详细地论述了发展农业与工业的关系,进一步对“农”、“轻”、“重”的关系作了概括,初步提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二 正确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动力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早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就阐述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然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之后,我国社会还存不存在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如何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作出科学的分析?这是当时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任务,毛泽东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解答。1953年底,毛泽东与有关同志进行的两次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社的谈话中,初步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事实。1956年4月,主要根据毛泽东观点写成的《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重要观点,并初步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而且要通过革新的方式来不断解决矛盾,促使社会不断发展。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存在矛盾的现实及我们的任务。他说:“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
三 提出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认识开始深化,并经常使用“现代化”的提法。早在一届人大开幕词中,毛泽东就宣布:“我国人民应当努力工作,……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3]。”这表明,他已经认识到,没有其他方面与工业的同步发展和互动,就不可能改变我国经济文化整体落后的现实。根据毛泽东的这个思想,周恩来在这次会上宣布了“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宏伟设想。1957年3月,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一定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4]。”提出建设现代科学文化的问题,体现了现代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这里,毛泽东把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由工业化发展为“三个现代化”,为后来“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作了必要准备。
四 提出“两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步骤
战略步骤是对实现战略目标所作出的阶段性规划和安排,它和战略目标紧密联系,共同影响着战略发展的实际进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开展,毛泽东提出了分“两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
1955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会议上指出:“将来的趋势是大约在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约在50年到75年的时间内,就是10个五年计划到15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957年,他进一步指出:“在我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从现在起,还要十年至十五年。只有经过十年至十五年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十年至十五年以后的任务,则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准备以八个至十个五年计划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美国[5]。”在这里,毛泽东初步提出了他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两步走”的战略设计,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完成工业化,为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第二步再用四十至五十年时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赶上并超过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五 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中的经济体制问题
经济体制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内生问题,它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一般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含所有制结构、经济管理体制、经济运行机制及积累和消费的分配关系等方面内容。毛泽东在考虑如何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研究经济体制的问题,因为这些也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状态。当时,著重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经济管理权限问题,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二是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所有制结构的问题。八大后,根据公私合营后出现“地下工厂”的情况,毛泽东明确指出了“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6]”的观点,因为“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毛泽东敏锐的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中的经济体制问题,虽然他并没有最终解决这些问题,但他的这些思考和实践对后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96页,740页。
[3]《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4]《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页。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49--550页。
[6]《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页。
作者简介: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毛泽东思想及近现代史。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初步形成探析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xue/51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