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共享单车市场遭遇需求不足问题的探讨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经济学发布时间:2020-02-26浏览: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经验数据,认为共享单车与普通自行车一样属于低档品,由此产生的低消费欲望成为在人们收入水平提高背景下拉低市场需求的重要力量,从而解释了市场上之所以出现共享单车大量闲置、过剩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共享单车 低档品 市场需求

经济论文发表

  《嘉应学院学报》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嘉应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全国学报,广东省期刊,中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白共享单车引入沈阳市,不仅在五颜六色的外觀上吸引了市民的目光,而且由于融合了互联网技术,加装了GPS,让使用者能够利用智能手机,通过线上支付、线下骑行,来满足出行的需要,展现出与普通白行车不同的消费模式。可是,推出后时间不长,不为人们所期的现象却出现了,大量共享单车闲置、堆弃,形成与国内其他投放共享单车城市类似的“共享单车坟场”,数量之巨,浪费之严重,可谓触目惊心,同时还伴有消费者注销账户,一些共享单车企业因营收不理想而退出市场,还在运营的企业则屡屡遭遇到消费者要求退押金纠纷,显露出市场的无效率。归结为一点,应该说从一开始,共享单车市场实际上就经历着需求严重不足问题。那么,其中的原由是什么呢?

  二、原因分析

  自行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出行交通工具,曾经在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中获得普及使用,一度成为家庭必备的“大件”,长期保持产销两旺,带动市场繁荣。上个世纪末,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实际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白行车大国。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白行车制造业生产技术体系愈发成熟,产品愈发标准化,生产厂家普遍以利用规模经济效应降低单位成本方式实现产出,销售规模之大,却未出现过像共享单车市场如此供给过剩的现象,市场出清,大体实现供求平衡。当然,供求力量对比随时间呈动态,如果供给能力增强,那么需求如何变动将是左右市场均衡走向之关键所在。

  按照微观经济理论,预算约束下的最优消费均衡决定商品的可持续被选择,显示需求的变动。本文截取1999-2006年时间段,选用辽宁省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自车拥有量”代表有效需求,同时加入“城镇居民家庭平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见表1)。从表1中可看到,到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自行车拥有量”指标变动明显趋缓,2002年后开始急速下降,而“城镇居民家庭平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在观察时间段内则一直保持强劲增长态势,2006年相比1999年,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自行成拥有量”下降了33.9%.而“城镇居民家庭平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了111.7%,突显二者截然相反的变动方向。计算反映二者变动关系的需求收入弹性,由表中最后一栏表示。可见,2000年、2001年的需求收入弹性符号为正,但已趋近于零,表明有效需求对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几乎没有反应,之后各年就全部转为负号,这按经济学总结的规律:需求收入弹性大于零为正常的必需品或奢侈品(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小于零为低档品或劣等品。可确认,自行车长期作为辽宁省城镇居民耐用必需品,实际上2002年后已转变成低档品。低档品意味着对于家庭或个人日常生活来说,就不再是必备品,即可有可无,消费欲望低,且收入越高消费越少。如果花钱为了消费升级,则是完全可以放弃的物品。随着辽宁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带动新消费热点频现,2007年开始,省统计局甚至在《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将“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指标系列商品中的自行车一项剔除不再统计,实际上证明了低档品自行车已不能再代表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方向的事实。2016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是2006年的2.7倍,可想而知城镇居民对自行车的有效需求肯定会出现更大幅度的下滑。那么,更高的可支配收入势必就需要有能替换低档品自行车的更省力、更舒适、更安全、能远行的交通工具相对应。来自沈阳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自行车需求下滑的大趋势下,沈阳市的消费动能转换明显快于省内其他城市,同样作为出行交通工具,“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指标系列中的“家用汽车”,由2007年的4辆一跃上升到2017年的38辆,增长迅速,真正代表了消费升级。

  应该说,自行车由正常的必需品转变为低档品,市场需求萎缩致使自行车产业生产企业停产、转产进行调整,是一个自然过程,完全由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导致的消费者支出发生转换带来的结果。这不能看作是对自行车市场发挥配置资源作用实现有效率均衡的否定。整体看,面对国内需求的急速下滑,自行车制造业企业以调整产品结构做出响应,紧跟市场研发推出高端的运动、越野、山地自行车,实现制造技术升级和产品质量提高,并通过扩大出口释放产能,使自行车制造业得以可持续发展,是完全符合经济规律的。与之相对照,当下用于“共享”的还是自行车,虽然加入互联网体验,但其代步功能与普通自行车拥有的实质上没有任何区别。消费者之所以选择共享单车出行,就是为便利地使用代步功能,而不是为了互联网体验。互联网体验除了帮助定位查找共享单车,更主要的是让消费者体验到如何保持快速支付是负担,只有骑行自行车才会带来满足感。因此,结合上表中给出的经验证据就可认定,拥有简单代步功能的共享单车实际上也是低档品,其作为费力交通工具的需求必同普通自行车一样,也将呈逐步衰减态势。

  那么,以低档品共享仍吸引的又是怎样的需求呢?根据收集到的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队公布的调查结果,在受访的共享单车使用群体中,16 - 20周岁人群占比最高,达93.5%,显然主要是学生和毕业刚工作的年轻人。这一群体的主要特征是,没有工资或工资较低,属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人群,这具有普遍代表性。通过观察发现,包括沈阳市在内的许多城市,这一群体都构成使用共享单车的主力,而其他收入水平使用共享单车群体占比微弱,不代表主流。因此,基于共享群体特征和实际观察,对比早期的工薪阶层每天上下班都要使用普通自行车形成的庞大固定需求,笔者认为当前年轻人对共享的自行车使用需求具有随机性。主要体现如下。

  1.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集中在校园,即使是高校学生,校园内出行距离也大多不超过“一公里”,付费使用共享单车有需求,但观察中发现校园内有共享单车使用需求的还是少数,且强度不大,随机性明显,而频繁离开校园扫码解锁选择共享单车出行,根本不是学生日常的生活习惯,寒暑假期间校园中的共享单车就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除学生外,虽然工作了的年轻人可能会因暂时频繁变动工作,造成可支配收入不稳定,促成对低收费共享单车使用需求在一段时间内有所增加。但可以确定的是,随时间推移收入水平提高,会不断有使用者要求退押金,退出对低档品共享,从而带动共享群体规模下降。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对共享单车市场遭遇需求不足问题的探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xue/50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