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发展的适度性浅谈环境保护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经济学发布时间:2019-06-21浏览:

  摘 要 2018年北极气温创最高纪录,环境恶化越来越明显,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保护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环境保护背后需要树立环保观念实际上更多的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本文从经济学角度中的经济学假设、资源稀缺性、生产过剩导致供需不均衡等方面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明确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适度协调的重要性,并从效用和博弈论的角度提出兼顾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实现经济与环保协调适度、共同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环保 经济分析 协调发展

经济管理论文

  环境问题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中全球变暖更是如此。2018年夏,世界各国的目光全部聚焦于南北两极,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引起两极冰川迅速融化,海平面上升,北极圈温度一度飙升至30℃,创最高记录。我国当前在环境保护方面出现的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共“十九大会议”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对经济社会转型中推进发展生态文明,创建绿色家园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还阐明了经济与环保的辩证统一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环保与经济的适度发展,将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平衡。本文以西方经济学假设为理论基础,分析产生供给和生产过剩等经济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适度、协调、共同发展的效用和博弈理论方面的建议。

  一、西方经济学两大假设

  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为标志,西方经济学历经2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经济学大师辈出,其基本论证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之上的。1.合乎理性的经济人假设。经济人被看作经济活动中普通的人的抽象,他们在经济活动中的本性是利己的。2.完全信息假设。这一假设的主要含义是市场上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对所有相关的经济情况(或经济变量)的信息完全了解。然而这两大假设都很难与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相符合。首先不可能完全合乎理性。合乎理性的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他们虽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自己最大的利润和效用,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经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其次,购买者在日常消费中同样不可能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完全信息假设也就不成立。信息是完全的,市场价格机制才会有效,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各种信息都是不完全的,在这种情况下,价格自身的调节作用就会失灵,必然会形成“劣质商品得到广泛的推广,而优质商品被淘汰的结果,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就会是无效率的。不同的假设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二、资源的稀缺性

  (一)稀缺性

  稀缺性就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空间里,特定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不能满足人类无限增长的欲望。稀缺并不是绝对的数量上的多少,经济物品长时间的供不应求即为稀缺。资源的稀缺性表现为数量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如耕地、石油、淡水、煤炭、矿石等。由于人的消费欲望无限膨胀,造成资源总是处于稀缺状态。稀缺性是由于人类的过度需求造成的。

  (二)稀缺性与保护

  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与环境污染。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环境可以看成为消费品、资源的提供者和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接受者。这三种属性有时是相互矛盾的。环境作为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并不能反映到市场价格中去,市场自身的价格调节机制无法调节环境这种商品的价格,环境污染就是这种市场自身失去调节作用而造成的。只有把利用环境资源和污染环境所带来的福利、造成的损失计入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中去,才能确保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

  环境污染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环境是免费的公共资源,不能确定它的所有权,也无从向环境资源的使用者(或破坏者)进行收费,也不能限制任何人对环境资源的使用。但是环境资源的使用是具有竞争性的,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对环境资源的使用或者破坏会影响到他人对环境资源的使用。比如,经济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直接排放了有害气体,就影响了周围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危害到身体健康。由于人们不用对环境资源的使用支付费用,环境资源通常会被过度使用而得不到相应的保护。

  三、生产过剩

  (一)生产过剩的基本原理

  生产过剩是社会商品生产总量大大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量的经济现象。经济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利润,他们竭尽其能提高生产效率、过度掠夺使用免费的自然资源,造成相对的生产过剩和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相对过剩的商品堆积如山销售不出去,為了维持商品价格而被销毁再一次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据报道英国的“国宝”品牌巴宝莉(Burberry)放火烧掉了286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5亿左右)的商品,不只是Burberry,耐克、LV等都是这样H&M同样焚烧了60万吨衣物。他们在资本利益面前不顾社会的谴责,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

  生产过剩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一直被忽视的问题。孔子曾批评鲁国大臣臧文仲允许“妾织蒲”的行为,视为“不仁”。是因为官员已有俸禄,其家属再从事消费品的生产就是夺民之业、与民争利。古代先贤已观察到生产过剩问题,意识到消费品的生产并不是越多越好。

  (二)生产过剩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理性经济人”假设中的“理性经济人”是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他们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取自身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经济利益上是利己的。但是他们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同时能够为社会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最好的服务,从而客观上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实现一定的社会利益。这种“理性经济人”假设应用到环境保护上是一种新的启示。当代环境问题是“理性经济人”的产物。在这些“理性经济人”看来,自然是为人服务的,应该以人的物质需求为中心。人的物质需要是基本需要,而自然是人的物质需要的原材料,理所当然的被人利用。受这种思想的指导,“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没有生态意识,竭尽全力掠夺“免费”的自然资源,造成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在当今时代,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理性经济人提出了生态保护的要求。要求理性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必须具有生态保护意识,成为具有生态保护意识的理性生态人,要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还应该有足够的智慧来制定既合法又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经济活动方案,平衡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的关系。

  推荐阅读:《新产经》是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产经新闻报社主办,报道内容以产业经济内容为主,将涉及政治、经济、商业、金融、科技等与产业经济密切相关的领域。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从经济发展的适度性浅谈环境保护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xue/47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