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地区科技创业扶贫的长效机制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经济学发布时间:2019-01-19浏览:

  摘要:科技创业扶贫是利用独特领先的科技人才和技术手段使偏远落后地区的贫困户通过创业,提高其收入、摆脱贫困,走向致富路。首先分析了湖北科技创业扶贫的背景,接着对湖北民族地区贫困问题进行检视及其成因剖析,并结合湖北民族地区(如恩施州)的自身特点,提出湖北民族地区科技创业扶贫模式及其适应性分析,最后提出构建科技创业扶贫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其他贫困地区的科技创业扶贫以及脱贫路径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科技创业扶贫;贫困问题;扶贫模式;长效机制

科技论文投稿

  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近五年来,创新推进民族宗教工作,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提高。经过多年努力,加之措施得当,湖北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从全省来看,湖北省贫困人口的数量不断减少,数据显示,2015、2016年共脱贫226万人。2017年该省实现约91.7万人脱贫、1 013个贫困村出列、3个贫困县“摘帽”,35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1]。然而,根据《2015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发展报告》所设立的目标,到2019年实现全省590万贫困人口脱贫、4 821个贫困村出列、37个贫困县“摘帽”,扶贫任务依然艰巨。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战略目标,已是摆在大家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湖北省共有53个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4.4%,主要分布在恩施、宜昌、武汉、荆州、荆门和十堰等,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况,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低位运行阶段,湖北民族贫困地区主要表现在贫困面积大、程度深,贫困多元化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湖北民族地区农产品资源丰富,如药材、蔬菜、瓜果、药草等,但是由于处于偏远山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文化素质等制约,农业科技在当地推广缓慢,农产品产出效益低,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以及一系列深加工等产业链。科技的广泛应用是改变传统刀耕火种的农业种植方式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所谓的科技创业扶贫是利用独特领先的科技人才和技术手段使偏远落后地区的贫困户通过创业,提高其收入、摆脱贫困,走向致富路[2]。其中,科技扶贫的宗旨是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推广到落后贫困的农村地区,通过对农民进行有关农产品种植、养殖方面的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农产品的产出价值,带领农民脱贫奔小康[3]。而创业扶贫是为了鼓励农民以及返乡大学生进行创业,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等帮助,是实现造血式扶贫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实施科技创业扶贫的目的就是吸引更多创新创业项目和人才,从创新的角度寻求新动力,用科技创新、创业创新的方式,最终实现精准扶贫,助力湖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因此,实施民族地区科技创业扶贫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湖北民族地区贫困问题检视及其成因剖析

  1.1 湖北民族地区贫困问题检视

  湖北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区和高寒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加之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贫困发生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任务相对其他地区要艰巨得多。湖北恩施州属武陵山国家级连片特困区,是湖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能否打好打赢这场攻坚战事关恩施州长远发展,更关系到恩施州几十万人的生活质量。湖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特征如下。

  1)贫困人口多。在2013年底,恩施贫困人口是108万,通过2014、2015年的努力,恩施州减贫了42万人,2016年还有65.7万贫困人口。根据《湖北省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中的数据显示:2015年初贫困人口为108.6万人,占乡村人口总数的32.9%;贫困村为729个,占整个行政村总数的28.8%,贫困发生率和返贫率分别为24.96%、2.7%。总体上看,湖北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得到很大改善,由于恩施州贫困人口数量和区域面积都占到湖北民族山区的90%左右,所以,湖北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反映出恩施州的贫困状况[4]。

  2)贫困群众贫困程度比较深。容易脱贫的现在都实现脱贫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一些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落后等地区;一些残疾人或患有慢性疾病、重大疾病,导致因病致贫、返贫。一系列因素导致这些地区经济滞后,人穷村也穷,贫困程度深。

  3)贫困面比较广。湖北省共有国家级贫困县25个,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堰、黄冈、宜昌、孝感、黄石。其中恩施州是武陵山区特困地区的一个重要板块,是湖北省攻坚的主战场,恩施州8个县(市)都是重点贫困县,贫困面比较广,尽管恩施州现在已经脱贫42万多人,但脱贫的基础还不牢,遇到因病因灾等极容易返贫。

  1.2 湖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成因剖析

  造成湖北民族地区贫困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类。

  1)客观因素。湖北民族地区位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山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铁路、公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工程措施解决难度大,建设和运行成本高。这些因素导致对外交流信息闭塞,农民文化素质低,有关农产品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匮乏,进行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销售,农业产出效益低下,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2)主观因素。一些少数民族受宗教、习俗等影响,不愿意外出工作,生育率偏高,也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此外,贫困户主动脱贫意识差,致富意识不强;对结对帮扶意识存在偏差,社会参与度不高。还有一些人思想观念陈旧,如轻商意识、缺乏奋斗勇气、封闭保守、怕失败、依赖家庭、怕吃苦、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向脱贫者请教、依赖政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贫困农民的商业意识比较淡薄,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依靠政府的“等、靠、要”思想[5]。由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等的制约,造成农业科技在当地的推广与应用相对滞后。

  2 湖北民族地区科技创业扶贫模式探索及其适应性分析

  恩施州有着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优质农产品资源,如特色蔬菜、林果、烟叶、茶叶、药材、畜牧等,但是农业经济产出效益低,品牌效益偏低,難以形成规模化经营和深加工产业链。农民缺乏发展特色种养业的生产技术,害怕承担风险,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缺乏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型投资集团和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已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6]。经过多年的探索,湖北省在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在科技创业扶贫的模式上已经积累了如下一些经验。

  1)科技特派员扶贫。从高校、科研院所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湖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区县,以富民为本,扶农、助农、兴农为宗旨,以提高农村科技水平和农民素质为目标,以调整农业结构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为抓手,实施农业科技项目,开展农业科技专题培训和现场培训,形成了“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扶贫模式。如湖北英山县通过科技特派员,助力发展茶叶、药材、桑蚕丝加工等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科技创业扶贫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成果突出[7]。

  2)“一帮一”创业扶贫。公开征集湖北少数民族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技术需求,湖北省科技厅牵头建立科技特派员管理系统,不断征集和完善那些愿意到民族地区基层开展创业扶贫的科技特派员数据库,建立“科技特派员+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一帮一”创业扶贫新模式[8]。

  3)“一对一”技术帮扶。根据民族地区贫困区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由需求单位提出科技需求;选派高等院校中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科技人员。形成1名高校科技人才和1家需求单位对接,着力培养民族地区贫困区县本地科技人才和农村科技创业人才,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4)“1+1”进村帮扶。从民族地区贫困区县对口帮扶高校派得力科技干部1名,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再向每个贫困村选派1名市级科技特派员,形成第一书记和特派员的“1+1”进村帮扶新模式。围绕民族地区贫困村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科技特派员为依托,帮助贫困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农民产业技能培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大力促进扶贫产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最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5)集团式扶贫。恩施州属武陵山国家级连片特困区,是湖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湖北省科技厅要充分发挥扶贫集团牵头单位作用,集聚各成员单位的科技资源和要素,重点帮扶恩施州8个国家级贫困县。重点实施了一批工业转型升级科技支撑示范项目,有力助推万州工业产业创新发展;瞄准贫困镇村科技需求,推动高校科技人员进村帮扶行动;定点实施了一批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大力开展相应领域先进、适宜技术成果推广应用。

  推荐阅读:《山西气象》是由山西省气象局、山西省气象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湖北民族地区科技创业扶贫的长效机制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xue/46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