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经济学发布时间:2018-04-02浏览:次
下面是两篇经济类期刊论文投稿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路径,论文对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相关解决措施。第二篇论文介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就业特点,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流入,如何实现新时代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呢?
《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路径》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重大判断。农业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在新时代越来越迫切。其中,农村财务审计管理工作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直接联系。作为一种综合经济监督的审计监督是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严密有效的集体经济审计管理有利于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文章就当前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提出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管理工作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管理;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飞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管理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设带来了较大影响。因此,全面综合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管理和财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制定相配套的解决方案成为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只有解决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管理问题才能切实保障我国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管理现状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作为我国审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的特殊性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审计形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审计。自1992年农业部颁布《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以来,各级农村审计机构与组织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2017年6月9日,农业部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部署推进会,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部署扩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当前,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但是还会存在农民群众对合并乡村过程中平调集体资产、乱批乱占集体土地、不良债务蔓延、集体组织改制中股权混乱等类似的新情况反应强烈的问题。因此,探究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对于促进农村审计监督体系建设、发挥农村审计职能与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存在的问题
通过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查看资料等方式,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管理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将问题列举如下。
(一)审计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虽颁布了《审计法》,但是我国《审计法》把国家行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作为审计的主要对象,而农村审计在法律制度上存在空白,目前还尚无全国性法律法规来进行管理,农村审计的定性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解决到位。由于农村审计涉及部门广泛、门类纷繁,除了传统的财政资金审计外,还包含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绩效审计等。农村审计管理在法律上的空白就形成了农村审计管理领导混乱、审计监督不规范等一系列新问题。例如在农村审计工作调查取证困难、领导群众不配合、审计案件办理受阻都是由于审计制度在法律上的空白引起的。尤其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后,现有的农村审计法规没有改变,但是审计工作的内容却改变了,致使部分条款已经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审计管理的整体功能的发挥。由此可见,加强农村审计法律制度建设刻不容缓。
(二)审计管理执行不到位
我国部分乡村在进行审计工作中,由于执法主体的执行力较弱,在执行结果的时候受到很大阻力。并且还存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不注重结果与质量的问题。除此之外,农村审计管理工作不受法律权威的保护,审计工作人员只能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管理工作开出意见书,很难对审计管理工作的改进进行监督与审查。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不能在刑事和行政上处理有些非党员村级干部违规违纪的尴尬局面,群众对这种情况很不满意。毫无疑问,审计管理执行不到位是农村审计的薄弱环节,破坏了农村审计管理在群众中的威信。
(三)审计管理人员不专业
农村集体经济的财务审计管理工作涉及事务多,范围广,这就要求审计管理工作人员具备综合的审计管理能力和全面的素质,不仅要深谙审计管理工作程序,清晰学习与审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并且还要具备较强人际交往和人际协调能力。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主力是乡镇农经员而且乡镇一级农经员的审计工作还是兼职的。从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工作起步晚,从事审计工作的时间短。虽说农经员们大多数经过专业的培训,但审计专业水平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农经员仍以事后查账为主,水平还停留在就账查账,很难做到详尽地对帐、无法进行详尽的弄清审核中发现的疑问,如大额开支,吃喝招待请客送礼费用,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等。因此,农经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农经员还应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与审计工作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加强理解,灵活运用。
三、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农村审计制度化
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出全国性的农村审计条例,与之相配套的审计取证、审计反馈档案管理等办法也应尽快出台,并且明确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问题进行定性。在目前审计法律法律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应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注重抓住“改革创新”灵魂,着力以创新,让创新成为审计工作的新常态。可以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可以暂由纪委、监察、审计、财政、农经等部门组成,专门负责农村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管理,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强化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审计专业化
农村审计队伍的整体能力素质,与审计工作的成败息息相关。因此,要配备专业的审计工作人员来加强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严格规范审计资格证书,杜绝无证上岗的情况发生。注意审计人员的工作考核,要经常开展的业务培训和业务考核。同时加强对农村審计人员的政治理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审计专业知识及技能教育,通过保障工作人员的工作经费和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来培养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培养造就出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农村审计队伍,推动农村审计工作专业化进程。
(三)提高审计质量,促进农村审计规范化
审计的质量和成果是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想要促进农村审计工作规范化,就必须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的核心是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审计程序的规范化有利于保障审计工作的科学合理和有序运转。审计程序规范化也是保障审计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只有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审计人员才能制订全面可行的审计方案,采取适当的审计方法,才能收集到真实可靠的审计证据,精准评估审计事项。因此,要不断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程序,严格依据相关规定和法律法规执行审计工作,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四)强化作风建设,提高审计服务能力
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工作作风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审计工作。因此,审计工作人员应不断强化责任担当,忠诚审计事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工作职责。在农村审计工作中,要贯彻落实依法行政、依法监督、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原则,对违法乱纪的人员要严格查处,保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有序进行。为了强化工作作风,防范违纪行为的发生,审计工作也要增强透明度。实施审计结果公开,贪污干部返还赔款公开,审计结果公开,坚持审计结论回访反馈,确保审计结果落实,审计问题得到整改,群众意见得到采纳。让人民群众了解审计结果,增强人民群众对审计工作的信任度,引导正向社会舆论。审计人员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切实维护人民利益,提高审计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闻世英.探究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的问题和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7.
[2]王建伟,王瑞萍.后农业税时期的经济效益审计[J].中国农业会计,2006(10).
[3]张兴柱. 对农村集体经济内部审计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4(15).
[4]邢光英.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财经界,2017(19).
[5]孙会芬.新形势下农村财务审计的问题与建议[J].当代经济,2013(06).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新时代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就业特点》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有效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实现新时代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根据目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发展状况来看,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力的就近转移就业方面,这一转移就业模式大大的改善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流入的局面,有效地避免了造成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紧缺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减少了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的成本支出,增加了转移就业人口的人均收入,提高了其就业创业能力。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分析
一、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十九大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总量虽居世界第二,但仍存在着一些短板和问题尚未解决。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流”的特点,对加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创造有利于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的市场环境和条件,最终实现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外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关理论较为成熟。英国人口统计学家拉维斯坦(1992)根据实验研究总结得出人口迁移规律:人口的迁移受到距离的影响,并且随着技术进步,交通运输工具的便利和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口迁移量在逐渐增加。美国学者唐纳德·伯格(1994)从宏观层面具体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由此提出著名的“推-拉”假说,其结论指出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人口原本的居住地推力或者排斥力的推动作用;其二是迁移地的拉力或者吸引力的拉动作用,由于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导致人口不断地发生迁移。而美国学者刘易斯得出了在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的劳动力转移理论,该理论指出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
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理论还不是很成熟,并且很多是对西方理论的学习借鉴,我国学者根据人口学理论中“人口流动高位移规律”总结得出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几大特点,概括为:总是趋向于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移,从生存条件差的地方向生存条件好的地方转移,从劳动收益低向劳动收益高的区位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根据现有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综合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劳动力密集,农村产业发展落后,农民综合能力较低等因素,可以得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面临着一些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发展条件和特点。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的现象不断出现,这无形中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就业压力,而且大量的人口流入也对城市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资源和设施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离开,导致不少农村出现了“空心村”,造成一些闲置资源的浪费,这些由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有效地进行分析。
二、从“转移流”方向来看,就近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呈增长态势,大量转移人口到农村就业
长期以来,许多没有实现城镇化户籍转换的农村人口,他们一方面在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生产,另一方面又在城镇参加非农产业劳动,这种既在农村又在城镇就业的兼业化形式日益成为转移人口的热衷选择,换言之,他们在城镇居住享受城镇的生活方式,同时到农村第一产业中就业,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本地企业对普工、技术工的需求不断增强,这吸引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选择其优势在于
其一: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可以做到打工家庭两不误,农民既可以在本地打工又不会荒废土地,避免了土地撂荒现象出现;再者,就近转移就业的人口居住地(小城镇)与工作地(农村)的空间距离缩小,加上多年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工具的便利,时间和空间上都节约了大量成本;
其二:从转移就业人口的年龄上看,大部分人属于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都具有丰富的农业作业经验,可以更快的适应农业生产;
其三:随着新时代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生产作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业生产呈现出规模化与专业化生产态势,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进入这一领域工作的收益要明显居高,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巨大的优惠条件;其四:就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本身而言,选择重新回到农村、城镇来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利用自己在外学到的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从而投身于自主创业,带动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效发展,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从“转移流”人口就業方式来看,家庭服务业发展趋势大好,有效降低了转移人口的成本
从转移人口的生活状况来看,相当一部分转移农民选择就近转移,既减少了异地转移的成本和远离家乡奔波的劳累,也方便了照顾家庭,在经济、精神、生活上都降低了他们的负担和压力。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的发展不仅要让已经转移的农民在经济上受益,还要让其享受到与城里人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在社会公共服务上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让转移人口尽快实现城市化。
根据相关调查分析,家庭服务业已然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大不可忽视的市场,从家庭服务业的规模和结构来看,其就业地在当地完全可以满足就地转移的农村人口需要,而且结构较为简单,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此外,在降低转移成本上,就近就业具有突出优势。
例如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为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读书条件,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送孩子到城镇学校接受教育,故而许多农户选择在城镇购房,这样既可以减少因升学考试带来的问题以及择校费的免除,也可以在周边从事第二、三产业的生产工作,加上交通条件的便利,即使往返两地(居住地和工作地)也不会消耗很多时间和成本,还可以照顾子女的学习,长陪伴在孩子身边,避免了留守儿童的再次形成;另一方面,由于从农村转移到大城市的农民大多数都在城市从事最低端的服务业,其收入不高且打拼多年也未必可以在那里住有所居,加之落叶归根的思乡情与日俱增,那么选择在当地择业、就业就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
四、从促进转移农民就业政策来看,新时代背景下加强转移农民培育培训机制,优化就业创业服务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转移人口呈现出转移人口群体数量大、分布范围广泛、劳动能力普遍较低、就业创业难度较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有效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培训再就业体系显得尤为必要。根据转移的劳动力当地产业特点和其本身的比较优势,综合开展适合的培育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当地的产业优势和人员优势。例如可以运用实地示范、远程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短期培训等模式,对留守农民和已转移的劳动力进行系统的、通俗易懂的养殖、栽培、浇灌、工艺等技术方面的培训。同时,对农村一部分有创业愿望的人进行创业培训和政策支持,鼓励其利用自身资源在家门口办产业,通过理论基础的稍加培训,以及为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创造良好的创业平台和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使农民更好的把握农村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供求的需要,从而加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意识,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的能力,实现增加转移人口人均收入的目的。此外,在加快推进转移农民“市民化”建设过程中,许多回乡创业的农民为回流地输入了大量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本,带动了当地新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开发,使得农村产业发展朝着农业产业一体化方面进行,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梯度转移,使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效益逐渐加大,成为优化城乡之间劳动力资源和生产力布局的有效实现形式,这对于新时代背景下加快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媛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J].农业纵横,2016(01).
[2]李强.就近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J].广东社会科学,2016(01).
[3]辜胜阻,郑超,曹玉波.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推进均衡城镇化的战略思考[J].人口研究,2016(06).
[4]梁彩兴,刘冬雷,赵卫红.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劳动科学社,2016(08).
[5]彭荣胜.传统农区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农民意愿与路径选择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6(04).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推荐阅读:《经济前沿》由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主办,试图立足中国改革与发展实践,坚持追踪理论前沿,激发新的学术增长点,共同建设学术思想的理想家园,致力于为国内外学者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经济类期刊发表论文范文(两篇)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xue/44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