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当代社会流动问题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经济学发布时间:2017-10-23浏览:

  这篇经济学毕业论文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当代社会流动问题,论文介绍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要观点,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说明了“生产、分配、消费、交换”四个环节的内在关系。结合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中的相关问题建立完善的分配制度从而根本解决城乡分配问题。

第欧根尼

  关键词:经济学毕业论文,生产关系,城乡分配,现代物流,社会流动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主要观点

  在欧洲爆发了巨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背景下,马克思创作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下文简称《导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实质与根源,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是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有着巨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重要文献。马克思从“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出发,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抽象出“一般的生产”和“生产一般”以研究社会生产关系,提出要透过生产的共性更好的研究生产的特殊性。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四大环节的肤浅判断及割裂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三段论法”,系统论述了四个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与消费既同一,又对立,两方互为媒介,互相依存,互相创造,虽属同一过程的两个要素但其地位并不相等,消费只作为生产的要素,生产才是作用于全部过程的真正起点。

  生产决定分配,分配是一定历史生产的产物,一切分配都发生于一定的生产之后,对生产条件的分配又反过来决定了生产本身、结构和水平。交换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要素存在于生产中并由生产所决定,某种程度上交换作用的范围对生产规模和水平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社会这一发展着的有机整体正是由将生产设为出发点的四大环节共同构造而成的。最后马克思论述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强调应在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原则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范畴。

  二、《导言》与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问题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经历着飞速的大发展,经济体制的调整、社会结构的改变、生产方式的变革等等,“社会流动”是推动这个大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它囊括了人口、身份、职业、阶级、财富、社会资源、地理空间等各方面的流动,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人文生活等多层面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在社会生产、收入分配、资源流通等诸多领域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言》中对“生产、分配、消费、交换”四个环节相互关系的理解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人口流动

  中国农村改革取消了农民不准离开土地的规定,城乡之间人口流动频繁,人多地少的既有矛盾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的空置,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不均,农业生产成本增高,比较利益过低等因素造成大量农民弃耕辍田,进城务工,不断向城市流动,甚至产生了“民工潮”现象。这种流动期初对减少农村闲置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城市产业发展都有着积极效应,但长此以往,农业人口不断的离田离地涌入城市,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率下降,造成第一产业发展不足,对中国社会产业结构造成了极大冲击。

  由于中国农村人口素质和受教育水平偏低,在城市中的工作选择受限,“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城市中存在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劳动力市场,城里人进出正式劳动力市场,非正式劳动力市场则提供城里人所不愿从事的工作”,即便如此,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过多,这些工作也都趋向饱和。至此,农村空闲劳动力变为城市无业游民,间接造成城市环境脏乱、干扰城市治安,严重影响城市机体健康。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先解决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与分配的问题。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其本源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生产者必须与生产资料相统一”,初期农村可供支配的劳动远远多于生产资料,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调节了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的平衡,对社会发展的积极面就展现了出来,如今城市社会产业结构稳定,对流入的农村生产力的需求趋于饱和,继续流入只会给城市发展带来负担,对这部分劳动力应该致力于向外分流与在源头采取手段相配合进行解决。关于城乡分配问题,无论收入、产品或是资源的分配,分配关系本身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只有生产关系得到改变,分配关系才会转变。必须从根源出发,促进经济,发展生产,先做到有“物”可分,再从宏观层面调节竞争机制、合理改革,建立完善的分配制度从而根本解决城乡分配问题。

  (二)资源流动

  现代社会中“物流”的概念被使用的愈来愈广,互联网时代,小到网络消费后的配送服务,大至世界性的资源交换,商品、货币的流通、生产资料的流动,造就了更多的商品价值,物流伴随着资源的流动成为了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有“物流”就一定存在交换和消费,消费环节进行的过程也就是流通的进行时,现实生活中的商品购买行为,看似只是为了消费而进行,这似乎脱离了生产环节而存在,但“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马克思提出:“物质交往是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实现的”,全部的资源流动都是包含在社会生产之中的,这与《导言》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正是契合,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内部要素,资源流动即消费与交换行为是社会的活水,带来的是直接的经济效益,能够促进地区、国家间的经济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资源的正常流动是保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结语

  《导言》中对社会生产各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对正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思想与时俱进、历久弥新,我们应该以其为导向,指引经济和社会在正确的道路上蓬勃成长,坚定不移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2]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7.

  [4]安洪.《<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6.(1).

  [5]谢烨蔓.《<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启示[J].大学(研究版),2016.(9).

  [6]宋林飞.“民工潮”的形成、趋势与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1995.(4).

  作者:张璇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推荐阅读:《第欧根尼》(半年刊)创刊于1985年,系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会刊DIOGENES的中文选刊,该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赞助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出版。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当代社会流动问题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xue/42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