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论文发表范文(两篇)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经济学发布时间:2017-07-26浏览:

  下面是两篇市场营销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高校大学生网络消费问题与对策,网络消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也存在的一些问题,论文进行了如下探讨,第二篇论文介绍了劳动力成本上涨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进一步刺激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新营销

  《高校大学生网络消费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络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大学生作为网络消费的主要群体,已成为互联网消费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消费;问题;对策

  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消费以其方便、快捷、实惠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在大学生群体中渐趋流行,消费规模也逐渐扩大。根据2017年1月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提升至95.1%;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4.69亿,网民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比例提升至67.5%[1]。在此背景下,网络消费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形式,互联网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意义,网络消费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17年4月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河北经贸大学400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65份,有效回收率91%。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和心理表现的分析,进而了解个体差异和群体特征,并根据相关理论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引导高校大学生理性、健康地消费。

  1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影响因素

  1.1追求个性时尚的心理

  陈似海学者提出,大学生网络消费群体呈现出独有的群体特征,在消费类型和群体影响力等方面与其他的网络消费群体有很大的不同[2]。大学生群体思维敏捷、追求时尚、充满活力,尤其在互联网的新兴领域,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最快、兴趣度最高,而求新、求异的心理也成为大学生群体网络消费的主要原因。

  1.2网络消费的优势

  网络消费的方便性和实用性使大学生对网上消费越来越热衷,并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广泛认可。形象地说,网络消费等于是把传统的商店直接“搬”回家,可以在家“逛商店”,订货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利用网络直接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或者享受自己需要的服务[3]。因此,网上消费与实体店相比的潜在优势成为大学生选择的重要方面。

  1.3消费水平差异

  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水平因家境而不同,家庭生活宽裕、生活水平较高的大学生网络消费率明显高于生活水平低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而经济水平的差异也已成为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的重要因素。

  1.4网络消费的安全性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对网上消费信息的安全性和商品质量持谨慎态度。例如,网购填写个人信息、收货地址和电话号码以及银行卡账号和密码等关键信息时,如果隐私信息和商品质量受到质疑,大学生一般会选择放弃网上购物,这表明大学生网络安全的警惕性较高。

  2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

  2.1消费结构不合理

  胡立源学者提出,网络消费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和道德意识,这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4]。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网络消费主要集中在购买服装与化妆品、饰品方面,分别占68.50%与52.50%。其次,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电子通讯产品的消费也占到49.25%,尤其随着手机的快速更新换代,很多大学生受攀比享受思想的影响,过分追求高价位品牌手机,而用于购买书籍等有关学习方面的消费却只占到38.75%。这说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更倾向于日常用品消费与休闲娱乐消费,但用于书籍等学习类支出所占比重较少。部分大学生由于过度追求高消费,超出了本身所能承受的能力,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可见,大学生网络消费结构失调的弊端。

  2.2盲目消费,缺乏规划

  由于大学生消费欲望强,群体性行为强,很容易导致“冲动性购买”行为。调查显示,“看到喜欢的就买”与“看到促销活动就买”的同学分别占31%与37%,另有37.25%的大学生对自己网络消费的数额没有明确计划,43%的同学对于自身需求没有准确的定位。可见,大学生网络消费缺少规划的现象十分普遍,因一时兴致而盲目消费,不重视产品质量的消费行为也时有发生。此外,网络贷款的兴起也成为导致大学生冲动性购买行为的主要原因,获取消费资金渠道的增多使他们过于追求时尚潮流,消费观念受到扭曲,很容易陷入非理性消费的误区。

  2.3从众消费、攀比消费现象严重

  薛红燕和纪峰学者提出,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消费现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消极影响,比如攀比心理严重[5]。由于大学生群体正处在心智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琳琅满目的网络产品和服务难以自控,总是追求一些有个性的消费选择,极易形成攀比心理,从而盲目地进行消费。调查显示,在回答“当周围同学朋友都购买某种商品,你会怎么做”时,41.75%的大学生选择购买,41.25%的大学生表示会跟随潮流,不甘落后于别人,而追求高价位、高品位消费体验的大学生分别占到20.75%与19%。这表明大学生周围的人尤其是同学或朋友的消费行为对其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次,在消费过程中,盲目追求高消费体验也成为从众、攀比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2.4消费安全意识不足,权益缺乏保障

  由于网络世界本身具有的虚拟性,网络消费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调查显示,78.25%的大学生在网络消费时通常选择第三方支付完成交易,但其中仅有34%的大学生认为交易的安全性应列入网络消费的考虑因素之中,37.75%的同学表示很少考虑或没有考虑过;有17.75%的同学表示有过网上消费被骗的经历,但仅有14.25%的大学生表示网购中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时,会积极采取措施,维护自身权益。由此看出,大学生在网络消费时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与维权意识,而当面对消费安全风险时,又缺少必要的防范措施。

  3优化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建议与对策

  根据上文对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客观问题和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解决大学生消费意识问题,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只有把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多种手段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四位一体”的教育大环境,才能有效引导大学生群体养成理性的网络消费习惯。

  3.1树立理性、健康的消费意识

  大学生应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追求攀比消费、奢侈消费,在网络消费中要践行可持续消费理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理性消费,坚决抵制其中的信息诱导,不断增强自身艰苦奋斗的意识[6]。(1)培养合理规划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大学生自身应强化合理消费的意识,重视实用性,在消费过程中尽量选择信誉好、评价高、售后服务好的商家。要正确认识网络消费的两面性,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维权意识,不轻信虚假的网络消费信息,同时要提高网络消费识别能力,不跟风、不攀比,并且在交易时要选择正规的交易渠道,掌握网络消费中的主动权。(2)实践锻炼,提高自律能力。由于绝大多数学生还不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经济来源还是父母供给,不能真正体会挣钱的辛苦,导致他们的节俭意识薄弱。因此,应积极鼓励大学生投身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锻炼提升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健康的消费习惯,矫正不良消费行为,提高网络消费自律能力。

  3.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消费教育模式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存在的盲目性和从众性问题,反映出大学生网络消费教育滞后的一面。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和消费需求,一方面积极优化校园消费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发挥“第二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创新消费道德教育的培养。(1)发挥新兴媒体优势。通过使用校园公众号、官方微信、微博等传播媒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消费风尚,约束个人不良消费行为,为培养大学生理性消费意识创造舆论条件。(2)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例如:在教学模式上,除采取案例教学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之外,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在群体性讨论中学习社会热点消费问题,实现教学的互动;还可以把书本理论与实践案例生动地联系起来,通过课程学习生活化、艺术化满足不同大学生的需要,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3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应合理转变家庭教育理念,与孩子经常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日常消费情况,适当调整孩子生活费的供给,营造勤俭节约的家庭环境并积极监督子女的网络消费动机。比如,可通过身边的具体事例让孩子意识到消费行为对一个人成长及发展的重要性,也可以以身作则,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启发引导孩子,纠正其不当的消费行为等。

  3.4健全制度,加强监管,优化环境

  网络消费以互联网发展为载体,很容易造成监管方面的滞后,而长期监管不到位会导致网络消费的混乱和无序。同时,相关法律的不健全、社会不良风气的存在等也对大学生网上消费产生不良影响。(1)完善政策,规范引导。国家应根据发展要求出台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引导网络消费合理化,加强网络消费监管力度,对一些商家的非法经营行为用法律的手段进行规范,坚决打击各种侵权行为,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整治网络消费存在的不正之风,运用立法这个有力的武器有效引导和规范网上消费,从而保护网络消费者特别是大学生的利益。(2)净化社会风气。要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社会文明消费和合理消费,积极营造勤俭节约、适度消费的社会氛围,并加强网络消费安全的宣传力度。其次,舆论媒体应从社会责任出发,宣传反对过度消费、片面消费的行为,为号召大学生理性消费创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

  4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消费比起传统消费而言承载了更多的内涵和意义。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大学生要理性地认识并利用网络消费,要将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网络消费原则。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促进大学生正确思维的养成,这将有助于青年一代乃至全社会网络消费的健康发展。

  作者:孙迎坤 李永平 吴林芳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劳动力成本上涨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摘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消费需求。透过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与消费需求认知,了解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的现状以及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机制,将有助于提出继续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随着劳动力成本上涨,居民工资水平与消费水平增长呈正向关系,通过适当的控制并引导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提升,将有助于进一步刺激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劳动力成本;居民消费需求;影响

  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居民消费需求的提升,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潜力所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消费对经济的推动效果日益明显,有效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关键在于调节国内投资与消费比例,协调要素投入与分配。从我国整体工资水平而言,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逐渐迎合我国消费需求扩大趋势。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的劳动收入占比国民总收入的较少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总收入为682635.1亿元,其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不足50%,低于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平均值。而21世纪以来,我国劳动者报酬的GDP比重更是连年下降。在此背景下,如何借助劳动成本上涨的趋势,继续扩大促进消费需求与经济结构的合理转型,成为了亟须解决的改革重要问题之一。

  一、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与消费需求认知

  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自于出口与投资,而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引擎”——消费,往往才是能够加快经济发展的稳定、关键要素。但我国市场消费需求始终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2000—2013年期间,我国消费需求比例不断下降,而这与劳动力价格偏低相关,居民的心理预期收入较低,所以抑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即使是国家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在金融危机时期不断推出强有力的刺激消费政策,依然难以大幅度刺激消费需求的提高。关于我国劳动力价格偏低的理论与经验验证,已经得到了诸多专家和学者的研究证明,例如白重恩和钱振杰(2009)、李稻葵(2009)、詹新宇和方福前(2014)以及王曦和张亚云等(2016)。

  刘文勇在《居民消费决策影响因素的微观视角研究》中指出,在了解不同消费特征的居民消费决策主导型影响因素背景下,政府可采取不同的政策建议,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并且可通过贯彻落实政策的效率,加大推进力度。研究证明,2015年之前,我国人均劳动报酬的增速,远不及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并且人均劳动报酬的增速还低于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进而导致劳动报酬的占比不断下降。多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劳动者的报酬始终难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发展。而在人均报酬增速缓慢,且落后于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速情况下,显然不利于消费需求的提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要素较多,随着社会环境、经济发展与时代的改变,居民消费需求、消费方式与消费水平,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全球典型的高储蓄低消费国家,居民的消费需求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虽然随着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出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有所提升,但整体情况依然有待改善。

  如表-1所示,2000—2015年期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整体上呈现快速发展趋势,累计增长率为256.18%,年均增长率为16.01%。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买房、买车等大宗消费占整体消费的较大比例。如表-2所示,自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建设工作不断开展,有关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多次被提及,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国农村社会消费总额不断增长,且高于同期的经济增长水平,这说明我国农村地区的内需在逐步释放。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虽然不及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然而整体趋势正在不断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攀升,存在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农村消费需求正在被进一步释放。

  二、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现状分析

  近年来,伴随着劳动力、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共同参与,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趋势较为明显,且年均增速较快。如图-1所示,2006—2015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逐年上涨,近5年年均增长率高达9%左右,说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就业居民的工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劳动力价格管理的相关政策文件,例如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不断调整,以上海市为例,从2005年的690元,已经调整为2015年的2020元。由此可见,劳动力成本上涨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必然成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历经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改变,逐渐拉大了区域间人均收入差距。

  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坚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希望通过逐渐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无论是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还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情况,均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要直面的一个问题。在工业与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进程中,我国市场化的发展却体现着不平衡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在制度引导下,取得了决定性的发展进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的市场发育程度则较低,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加大。从产业经济角度而言,某些第三产业、制造业与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较高的市场化程度,而在市场化进展不平衡、资源配置效率差异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扩大,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的改变,与区域经济差异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性。而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我国劳动力价格也存在着区域性与行业性的较大差距。

  一方面,区域间的劳动力价格差距较大,根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一线城市的年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最高,而辽宁与甘肃地区的年均工资收入水平偏低,两者相差一倍左右。从区域经济发展形势而言,东部经济发展发达的地区劳动力价格较高,区域经济发达与不发达的区域劳动力价格差距巨大。另一方面,行业间的劳动力价格差距也较为明显,垄断性的高获利行业劳动力成本偏高,以金融业为代表。而类似农林牧渔业等行业,其劳动力的平均年工资水平偏低,与金融业的差距高达4倍,差距非常明显。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虽然公有制企业正在积极地步入转型升级发展阶段,但是在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的发展形势下,依然存在着不同所有制单位企业劳动力成本差异性较大的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研究结果表示,目前我国外商投资类企业的劳动力价格最高,高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一倍多,集体劳动力的价格最低,且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国内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依然有待改善,目前我国的总人口比例中,依然拥有6%左右的文盲人口,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布的调查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劳动力的年均工资甚至低于津巴布韦与肯尼亚等国家,虽然近年来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但是在劳动力素质低的形势下,给我国带来了科技成果难以转化、劳动生产率偏低和成本偏高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劳动力的稳定发展,并且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

  三、劳动力成本上涨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机制

  (一)劳动力成本上涨推动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费水平较高,而其背后的支撑就是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劳动力成本的上涨,预示着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高,将有助于促进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为单位劳动报酬的提高提供了基础条件。基于价值理论而言,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生产成本的降低将得益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进而商品的价格也会随之调整,随着人均实际收入的增加,会购买更多优质低价的产品。基于企业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新产品在刚上市阶段,其同类市场供给产品与替代品较少,可保持一段时间的市场垄断地位,并且获得较高的垄断利润,然而由于新产品的销售有限,所以其劳动报酬的提高空间不大,伴随着替代产品与其他生产者的加入,新产品的垄断地位必然会被打破,产品的绝对价格将随之下调,而生产与消费量快速增长。

  大众消费阶段,产品的劳动生产率达到峰值,企业利润值也将呈现出最大化的表现,所以产品的劳动者价格上涨,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提升,实际的购买力高于产品价格的上升与市场价格调整情况,这将有助于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能力的提升。反而言之,如果劳动力价格偏低,则会抑制居民消费需求的提升,使得居民收入落后于经济增长,不利于可持续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而言,经济增长率与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价值成正比,而一旦劳动力价格偏低,居民则无法确保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提高消费能力。

  除此之外,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与预期收入也存在着相关性,消费者会根据预期收入安排消费计划。一旦劳动收入较低,则预期收入与消费处于不平衡状态,居民会选择利用储蓄手段,选择跨期消费,难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农村地区为例,农村消费低迷的状态,很大程度上与这种对未来风险的预期心理有着一定的关系。随着物价的上涨,近些年农村家庭的子女教育费用、家庭健康费用和人情费用也不断增加。一旦遇到诸如洪水、地震等不可抗拒的风险,农村家庭需要这些积累来填补家用。长期来看,劳动力成本上涨有助于扩大消费需求,而劳动力成本较低,则无法帮助居民提高预期收入,抑制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也约束了居民消费率,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劳动力成本上涨有利于收入公平分配

  在国民财富分配当中,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将意味着社会财富分配中,越来越多的人会根据工资的方式分配财产。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伴随着富人收入的持续增加,其使用消费的比例会不断减小,而穷人的收入增加,其消费的倾向性则越高。由此可见,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来看,中高收入者的基本消费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然而收入水平较低的居民往往难以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所以导致消费断层的情况出现,不利于收入分配的公平发展。伴随着劳动成本上涨的趋势明显,进而逐渐提升了工资收入在国民财富中的分配占比,进一步平衡国民财富的平均分配。在逐渐平衡收入的形势下,有利于减少层级差距,缩小城乡收入与消费差距,不断缩减低阶层与富裕阶层的收入与消费差距。

  四、继续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劳动力价格管理政策

  现阶段我国还处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不同的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不同,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性。在此背景下,建议应根据人才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劳动力价格,通过完善劳动力价格管理政策,继续提升劳动力成本,并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一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对不同产业间的劳动力成本与需求进行分析,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劳动力价格体系;另一方面,要持续保持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将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价格上涨相融合,避免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导致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困难甚至是破产,进而造成更多人群的失业情况。

  与此同时,不能单纯的关注就业问题,忽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要保持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与居民消费需求扩大的同步发展。基于和谐社会发展路径下,劳动力成本的上涨还将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要充分发挥工资的保障制度作用,通过政府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确保劳动者切身的利益,根据市场与社会发展的改变,适当的调整最低保障工资标准,并严格监督与管理。通过构建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指导制度,对垄断行业的劳动力价格进行政策性的调整并规范,将有助于限制垄断行业劳动力成本的快速增长,使劳动力价格处于均衡的状态。总而言之,要同时把控最低与最高工资标准,将劳动力成本上涨依靠国家的政策管理,保持在宏观调控范围之内。

  (二)统一劳动力要素强化激励机制

  我国劳动力价格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便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城乡差异与行业差异。在此背景下,应该在劳动力成本上涨的趋势下,继续加快区域间、城乡与行业间的劳动力自由流通,改善明显的差异化问题,通过统一提升劳动力价格,强化激励机制,促进劳动力成本上涨对居民消费需求的推动发展。一方面,要确定东西部产业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宏观政策,通过立法规范市场发展,强化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机制,构建有序、统一、和谐的劳动力市场。尤其在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政府更要构建生产要素市场,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价格,促进农村消费水平的提升。基于现代管理理论背景下,随着激励机制的不断提升,将有助于劳动者的自身素质提升,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并且间接的激励失业人群或即将进入劳动市场的人群,通过提升自身素质,避免被市场淘汰,更好地就业,并获取更多的个人收益。

  (三)统筹城乡双向消费流通渠道

  为了构建我国现代化的商品流通体系,扩大消费需求迎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建议政府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近年来,李克强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我国需要继续加快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深化改革、扩大内需。通过制定合理、公平的市场化机制,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并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快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为我国构建流通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刺激居民消费需求。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积极构建城乡双向的消费流通体系,要解决城乡二元化的结构性问题,同时还要解决企业竞争力少、缺乏生产与销售的对接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在农村流通体系中,要实现整个流通环节的现代化发展,核心在于农村消费流通的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在整个农村消费流通产业中,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实现供应链上下游的现代化发展,从而带动上下游流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随着城乡双向消费流通渠道的不断完善,在劳动力成本上涨的积极影响下,居民消费需求会不断提高。

  (四)不断提高劳动力整体水平,均衡市场供需情况

  根据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在市场容量的限制下,不断释放市场容量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劳动分工。而以人力优先为原则整合资源,正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是扩容的首选。因为要想达成资源的整合,绝不能随意地建立组织和干预市场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人力资源市场的相关组织还处于薄弱的阶段,而通过以人力优先为原则的资源整合,可以有效将更多的机构联系团结在一起,对行业进行规范管理。随着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升,将有效缓解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进而保持劳动力成本的稳定上涨,促进居民消费需求。一方面,要注重基础教育发展,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与科学文化水平,调整高等教育体制符合市场的人才需求,利用企业、高校与社会再培训等多个渠道,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企业结构优化升级。

  另一方面,政府需要通过多种方法来促进劳动力资源市场的发展,推动劳动力资源市场参与主体的市场化整合,让分散的、高成本经营的参与主体走向联合,从而发挥效益。推动劳动力资源市场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其信息的水平。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政府财政支持、审批支持等方面,鼓励劳动力资源市场上的中介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从而形成一种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经营模式,更好地为劳动力供需双方提供服务。逐渐解决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完善劳动力培养,奠定劳动力成本上涨与企业收益增加的坚实基础,持续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促进市场经济新常态化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雷雯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推荐阅读:《新营销》杂志创刊于2003年,以“营销”为聚焦核心,是一本面向职业营销经理人的高端商业杂志,也是中国唯一由世界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米尔顿·科特勒(Milton Kotler)担任终生荣誉顾问的营销类杂志。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市场营销论文发表范文(两篇)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xue/42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