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政策虽然没有极大的推进经济增长,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经济师论文:探究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前言
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到2013年,我国经济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实际GDP年均增速为10.0%.其中2001年经济增速为8.3%,截止到2007年,经济增速都在平稳上升,2007年达到顶值,增长率为14.16%.随着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开始逐步稳定回落,到2013年经济增长率仅为7.67%.而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36463亿元,比上年仅增长7.4%,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76708亿元,比上年仅增长6.9%.可以明显看出自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放缓,进入新常态。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时指出,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要适应新常态,随后总书记多次提到“新常态”,并鼓励我们要对经济保持积极心态,而2014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并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生产要素等九个方面阐述了新常态下的经济特征。此后“新常态”的概念开始普遍用于描述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新常态”并不是指持续低迷,一蹶不振的经济状态。综合我国国情,其指的是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它涵盖的是全新的经济发展意义,是中国迈向更高级发展阶段的宣示,它不仅分析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而且明确指出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同时也指出了转型的动力结构(李杨、张晓晶,2015),其蕴含着经济出现的新机遇、新条件、新失衡(刘伟、苏剑,2014),而政府、企业、居民的新观念和新作为将成为经济的依赖(金碚,2015)。
一、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2014年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为调控经济发展,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发生了较大转变,运用了多种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主要有凯恩斯的政府刺激需求、“一带一路”计划、互联网加万众创新、弗里德曼货币供给理论、供给侧改革等。
(一)凯恩斯的政府刺激需求
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政府应当对经济进行适当的干预,不能任其发展。而在需求与供给中,需求的调节是控制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更应该通过刺激需求来调节经济。2008的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大幅度萎缩,我国经济在2014开始面临下行压力,为调节经济,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刺激需求成为了首要的宏观经济政策。
2014-2015年,我国政府刺激需求的具体政策主要有:
1、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刺激经济需求的间接手段,其通过降低利率、增加基础货币方式鼓励开支和借贷,以求得经济恢复增长。金融危机以来,多数国家都采用了此政策调控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主要是投资、消费和出口,随着新常态经济的进入,国外市场的萎缩和国内制造市场的技术创新短缺,使得出口大幅度下降,而为了将经济增长动力向投资和消费方面进行转移,提高两者带来的经济增长率,我国在在2014-2015年间,在货币政策上进行了多次降息降准,而2015年更是历行了五次降准降息。
2、减税政策
通过减税的方法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加大各要素投入,提高生产能力,促进经济恢复。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扩展小微企业税收优惠范围,减轻企业负担”;在2014年6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审议;2015年中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自2015年1月1日起,对部分文化服务出口、现行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营业税,并对小微企业免征42项中央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另外还将取消或暂停征收12项中央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一带一路”计划
“一带一路”中“一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是2000多年的古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罗马,是中国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通道。“一路”是秦汉年间形成的与西方来往的海上通道。而现今所指的“一带一路”由习近平同志提出,并赋予了其新的含义,它是指中国与相关国家积极发展经济沟通,促进各方面的交流,成为利益、命运、责任的共同体的新发展理念。
“一带一路”计划的思想源于马歇尔计划,可以说它是中国马歇尔计划的载体,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复兴欧洲经济的策略,也被称为欧洲复兴计划,它的主要核心思想是通过技术、金融、设备的提供援助欧洲各国经济复苏,美国输出产能过剩企业,承但贷款风险,将美元推向国际化,给美国注入新的增长机会。而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的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欧洲经济发展,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目前,中国与亚洲各国经济状况都显示,“一带一路”计划是被各国所期望的,而从我国进入新常态以来,一带一路计划正在付诸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在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人民日报社在2015年9月21日在北京举办了“201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2014年10月24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北京成立,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全部确定为57个;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同志宣布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投资项目,而截至2016年3月19日,中国铁建已在“一带一路”沿线37个国家设有境外机构或拥有项目,在建项目111个,合同额151.1亿美元。
(三)“互联网+”与万众创新
“互联网+”是指充分运用互联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或将其运用到社会经济的各领域中,提高整体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等特征决定了其在经济运行中的高效率。
而互联网所要“+”的正是各个传统行业。目前互联网在商贸、金融、通信、交通等领域都充分发挥了其优势作用,颠覆了其行业发展,给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2015年“双十一”中仅淘宝就获得了912.17亿的成交额;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更是促成了一个新的金融行业,为大众提供了更多的投资理财选择,并且门槛较低;互联网通信也得到了普遍的运用,人们可以很方便的运用其进行语言、文字和视屏的交流;而互联网交通更是使得交通效率大大提高,如滴滴打车等APP的运用。当然互联网的运用也已经逐步向其他行业渗透,如教育、医疗、工业等。
在新常态下,“互联网+”也得到了我国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李克强总理2015年7月4日签批了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而互联网的发展是为大众创新、万众创新提供了新平台。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我国创新相对缺乏,而要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瓶颈,创新是最大的动力。鼓动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可以说是新常态经济下的引擎,能够让中国经济再次腾飞。2015年6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创新意义、思路、机制等问题。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供给影响着经济的运行,而弗里德曼的货币供给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影响货币供给因素,而新常态经济下,我国的货币政策也发生了新变化。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2013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有序推进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2013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用好增量”与“结构优化”的措施,引导、推动重点领域与行业转型和调整、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支持企业走出去等等
(五)供给侧改革
2015年12月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相对立,需求侧管理认为是需求方的问题导致了经济下行,因此从需求一方进行刺激经济增长,而供给侧改革认为是供给方出现了问题导致经济萎缩,因此应该从供给方一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我国经济的减速主要是结构性减速,而结构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收入分配结构上,结构的问题导致了供给与需求出现了较大的不匹配问题,因此要从供给这一端进行调节,这样能够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创新力,而我国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主要是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生产性消费品和生活性消费品的结构,在经济增长动力上,生产结构要适应内需,而增长方式由投资、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经济增长。
二、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政策效果
总的来说,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政策虽然没有极大的推进经济增长,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国内生产总值为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根据2015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2014经济发展成绩主要有以下体现:就业方面,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高于2013年的1310万人。经济结构上,经济增长中消费的贡献率达到51.2%,占了一半,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8.2%,高于2013年的46.9%.人民生活水平上,居民消费价格仅上涨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
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万亿元,较上年增长6.9%,在合理区间范围内,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上升为50.5%,经济增长中消费的贡献率为66.4%,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进展。互联网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人民生活方面,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去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8.5%,新增4万多亿元;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万人,可以看到人们生活得到改善。
三、总结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也发生了转变,本文对2014-2015年的凯恩斯的政府刺激需求、“一带一路”计划、互联网加万众创新、弗里德曼货币供给理论、供给侧改革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总结,虽然这些政策并未取得较大的GDP量上的增长,但在其质量上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并给中国经济的软着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国经济已经开始由粗狂型增长转向了集约型的增长,更注重创新、质量和效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熟知的数量型指标正发生着向下的变化,而我们过去比较陌生且重视不够的质量、效益型指标正发生着向上的变化,与此同时,改革在不断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04:5-13.
[2]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05:4-19.
[3]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01:5-18.
[4]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5]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经济师论文浅析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xue/40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