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经济学发布时间:2016-11-10浏览:次
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本文是一篇经济师职称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新常态下循环经济的发展。
内容摘要:循环经济的内涵是减投入、再利用、循环化、再思考和再修复。新常态下循环经济发展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方面存在问题、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欠发达。因此,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经济格局,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机制。
关键词:新常态,循环经济,产业结构,投融资,技术创新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发展模式转向追求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国民经济结构迈向深度调整,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发展驱动力,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经济强调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崇尚绿色低碳的环保发展新方式,其经济理念与循环经济相符合。在宏观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循环经济发展迎来了契机,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新常态下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再造、重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方式,表现出高效、节能、低污染的生产特征。循环经济采用资源-产品-资源的闭环流动,目的在于减少资源的开采和消耗、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与此同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依照“3R”原则,即减投入(reduce)、再利用(reuse)和循环化(recycle)这三项原则。减投入原则,是指通过高效利用资源来减少生产加工过程中物力、人力、财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投放,强调从源头避免产生过多废弃物。再利用原则,意味着尽量使用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能以及气候资源,提升产成品的使用率和生命周期,强调尽可能多次使用资源,防止过早产生废弃物。循环化原则是指竭尽所能地降低废弃物的排放,实现资源的回收再使用,强调终端废弃物能够资源化,使其成为原材料后投入到下一个生产循环。在新常态下,循环经济的内涵得到了拓展,在“3R”原则的基础上加入再思考(Rethink)和再修复(Repair)原则,发展成为“5R”原则。再思考,顾名思义是对经济理论的重新审视,从理论高度充分认识循环经济的本质和特征。过去,经济理论的核心是探讨资本循环和劳动力流动,生产目的仅仅是追求创造出新的社会财富。而与传统经济理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心是资源循环,生产宗旨是充分保护自然资源这一重要的社会财富,以及最大程度地探寻高效利用资源的潜能,形成人与自然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再修复,是指修复以前被人类活动所侵害的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形成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耦合。再修复原则认为减轻生态系统的负荷压力、重建和改良生态系统、促使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同样能够创造价值。目前,我国正在建立和建设具备低碳环保特色的循环经济城市以及具有生态环保规划的科技园区,这正是对再修复原则的实践与应用。
制约新常态下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新常态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束缚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约了绿色生产力和绿色GDP的创造。新常态下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方面存在问题、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欠发达。
(一)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优化产业间的资源配置状态和产业发展水平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结构不合理体现在:首先,在第一产业发展中,虽然国家逐年加大对农林牧副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但是基础设施的投入尚未满足产业现代化需求,第一产业仍处于现代化进程的起步阶段。其次,在工业发展中,以制造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科技含量低,而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时期。不少行业存在生产能力明显大于市场需求的现象,例如化工、钢铁、有色金属以及水泥行业。此外,我国的工业耗能高,能源消耗占据三大产业能源总消耗的七成,而工业能源消耗中超过50%是来自于化工、金属冶炼在内的四大重工业行业。这些行业不仅产能过剩、耗能高,而且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最后,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和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交通、绿色建筑设计等环保型服务业比例小,环保型第三产业尚处于初始阶段。不恰当的产业间比例和产业内结构耗费了过多的资源,考验着环境的有限承载能力,束缚和牵制了新常态下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方面存在问题
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各个层面的投融资保障,投融资体系的不健全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表现在:一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依靠有限的政府财政拨款,并且市场化融资方式不足,未充分调动社会资金的参与,致使发展循环经济运用资金时“捉襟见肘”。二是投资效率有待提高。国家财政作为核心资金来源,加上政企不分、贯彻产业政策不力等现象,造成部分投资行为并未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出现盲目重复建设、分散使用国家资金的浪费投资行为。资金投放使用前缺少综合、合理的调查研究和未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兴建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中监督和制约机制缺失或失灵,工程项目完工后评估进度缓慢,造成投资回收期延长和投资效率低下。三是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财政投融资,无论是中央政府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都存在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中央政府层面的投融资由央行、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分别管理以及各自规划,投融资过于分散,政府的政策性职能被削弱。地方政府层面的投融资管理机构是各级财政信托投资机构,作为新生事物,财政信托投资机构兼具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性质的投资公司这一双重身份,资金管理行为尚不规范,从而降低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效益。
(三)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欠发达
目前,我国国内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对地下矿藏、土地、动植物、水力等资源通过规划和物化劳动以达到利用价值的开发技术或提升其利用价值的二次开发技术都欠发达,这直接造成发展经济过程中资源耗费严重、碳排放量快速上升。效能低下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阻碍了循环经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落后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循环经济的思想是在上个世纪末才引入我国国内,循环经济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尚未成熟。在能源开发和利用上,不少企业存在硬件系统、设施装备不合格的问题,不具备技术研发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虽然国内一些企业具备技术研发的硬件条件,并努力研究和开发拓展新资源的技术和节约能源的技术,但是较之于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国内已攻克的高新技术水平和将高新技术应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程度仍比较低下,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新常态下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新常态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束缚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确保生态环境与经济相适应,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改善经济格局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经济格局着力于以下四方面:第一,持续加大对农林牧副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逐步实现第一产业现代化。第二,引导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构建以降低资源消耗为重点的环境友好型工业生产体系。循序渐进地加大尖端技术产业在国家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比重,优先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能源材料等尖端技术产业,运用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变革和改良传统高能耗产业。第三,对科技含量高、能源耗费少的尖端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在税收方面予以适当的激励和优惠,重点发展绿色环保型的第三产业,稳步加大现代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所占份额。第四,制止和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扩张,杜绝无法提升行业竞争能力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健全和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资效率低下和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遏制了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新常态下需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体系。首先,政府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和优化税收政策。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宏观经济调控部门重点扶持节能减排项目的开发。此外,政府优化税收政策,利用经济调控手段引导循环经济投融资。其次,由政府牵头,设立专门的政策性的循环经济投融资公司。在试点经验和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逐步创建从中央到地方以及跨区域的循环经济投融资公司,该类投融资公司的投资领域应该紧密结合国家的循环经济规划。最后,充分借助股票和债券这两个交易市场进行融资,考虑成立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成立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发挥基金开放式融资和降低风险的长处,面向社会公众筹集闲置资金。成立风险投资公司,将资金有效投入具备盈利前景的资源综合利用建设项目,释放社会资本的力量,从而推动我国新常态下循环经济的进步。
(三)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机制
创新是产业的源泉,建立技术创新机制是建设和发展新常态下循环经济的重要条件。再思考、减投入、再利用、循环化和再修复这五项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都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技术创新内嵌于对经济理论的再思考当中,科学的技术手段应用于减投入、再利用、循环化的实践环节,而恢复生态的先进技术是再修复环节的保障。所以,政府应该积极发挥职能和配置资源作用,激发社会各方面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形成促进新常态下循环经济进步的技术创新机制。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包含三个层次的工作:一是在政府部门的指引和模范带头影响下,搭建循环经济技术内外部创意、市场化渠道相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引入技术特许、技术合伙或风险投资等商业模式。二是政府部门、企业、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彼此紧密联系,创立相互独立又不乏战略联盟的循环经济技术科技创新组织。政府部门、企业、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有所差别:政府部门负责给予经济政策扶持以及规范与循环经济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科学技术变革基础性研究的生力军,企业是循环经济创新技术的应用者。三是创办和改进与循环经济技术有关的中介服务机构。该类机构包括专业技术评估机构、专利技术交易市场、法律咨询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是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整合各创新要素,以科技创新驱动循环经济发展。
结论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循环经济道路上,我国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企业应该同心协力,充分利用新常态这一机遇,推进我国经济的新常态特征与循环经济“5R”原则有机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坚持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刘天舒,李艳梅.基于生态效率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J].商业经济研究,2016(8)
2.刘素姣.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3(9)
3.赖晓红.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5(25)
4.赵微,邹琦.中国循环经济投融资问题的浅见[J].中国外资,2011(3).
经济师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推荐:《经济与管理研究》(月刊)杂志现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联合出刊。本刊创办于198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最先创刊,并在国内很有影响的经济管理理论刊物。1992年以来,本刊连续被评定为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社科期刊;2004年获得北京市政府颁发的首届北京市优秀出版物奖;2006年5月。二十多年来,《经济与管理研究》杂志刊载了相当一批高水准的学术佳作,高质量地传播我国经济管理理论的创新思维和相关实际工作的新鲜经验,并以应用性、思想性、前沿性的独特风格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经济师职称论文新常态下循环经济的发展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xue/39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