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需求 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经济学发布时间:2012-07-23浏览: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是我国开发思路和开发模式的重大转变,是国家区域调控理念和调控方式的重大创新。“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必须充分认识又好又快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举措,推进县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增长模式(Growth Pattern)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从靠资源投入驱动的粗放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1995年在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总结了原苏联的教训(其在1965年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直到解体之日也没转变过来),提出“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一个是增长方式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转变;一个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各地依靠大量投入土地和贷款拉动GDP增长,而依靠技术创新提高效率的集约发展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也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推动经济发展的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大方面,由此,人们也往往把消费、投资和出口看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出口满足的是国外需求,只有居民消费需求才是我们所讲的国内最终需求。在我们这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居民消费需求是总需求最主要的部分。因此,作为经济发展基本推动力的是居民消费需求。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和消费增长速度。2001年至2008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9%,而按累计法计算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高达21%。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2.4%急速增加到2007年的40.9%;同时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65.1%下降到39.4%。这种状况使得消费与投资的结构性矛盾更趋突出,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一直采取积极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用以支持持续的高速增长和维系人民币的低汇率。2008年3月,CPI高达8%以上,严重的通货膨胀一触即发。全球金融危机一爆发,严重的流动性过剩突然转变为流动性极度短缺。因此,政府在2008年下半年决定采取“扩需求、保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大规模进行“铁路、公路、机场”等基本建设投资,就是用4万亿的投资、10万亿的贷款来增加总需求,拉动GDP增长。

  现行的县级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的背景下,以追求GDP总量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土地批租和重化工项目为主要路径,以行政干预和行政推动为主要手段。上级政府确立一个量化的增长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县乡两级,使GDP的增长成为县乡两级官员考核升迁的主要指标。从上到下,多年的实行积极性的扩张货币政策导致广义货币量M2对于GDP的比例高达180%以上,资产泡沫生成,通货膨胀的压力极大;另一方面,城乡消费需求不足,增长缺乏内在动力。显而易见,如果非要在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保持高增长,就必须继续采用积极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但是货币超发引致的泡沫膨胀和CPI居高不下,就必须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此一来,为了确保增长则多发货币,多发货币则经济过热,资产泡沫、通货膨胀而后则又紧缩,紧缩过大则GDP增速下降过快,无法确保增长,整个经济发展战车被裹挟到一个“两难抉择”的态势之中。

  二、以消费增长拉动经济发展是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时期追求的目标是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为此规划建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以消费增长拉动并主导经济发展。 从国际经验看,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投资出口对GDP的影响呈下降趋势,消费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我国人均GDP在3000~4000美元之间,正处在提升消费率的历史拐点。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例如,2008年,与金砖四国中的巴西、印度和俄罗斯比,巴西是80.9%,印度是67.1%,俄罗斯是63.7%,我国大约落后于这三个国家15~30个百分点。

  县域广大农村的消费潜力巨大,要从提高县域农村居民收入入手,增强扩大农村消费的针对性,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从现实看,农村生存性的消费需求支出开始降到45%左右,发展性的消费支出开始提升到50%以上,消费潜力开始逐步释放,这将对形成消费主导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扩大内需,尤其是广大县域农村的消费能力,必须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县域要结合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大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增加县域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扶贫投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根据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我国现阶段的消费率在65%左右,其中居民消费率在50%左右比较合适。但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近年来我国消费尤其是国内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消费率由1992年的62.4%下降到2008年的48.6%,其中居民消费率由1992年的47.2%下降到2007年的35%,为历史最低水平。与此相对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下降,由1992年的72.5%下降到2007年的39.4%。与其他国家的消费率相比,我国的消费率明显不足。1993年到2004年,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78.4%,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73.5%,低收入国家为81.2%;而我国这一时期的年均消费率不到60%。从中长期经济发展来看,没有消费需求支撑的投资将成为无效投资,而无效投资是无法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就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体现,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例如:地处鄂西北的远安县是湖北省38个山区县市之一,人口不足20万,不沿江,不沿线(铁路线),不是对外开放县。首先就从思想认识上打破“消费等于浪费”的束缚,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引导人们意识到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没有消费就没有投入,没有消费就没有流通。从2010年开始,每年用于民生支出不低于财政支出的40%,为民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远安县的例子说明,通过扩大消费来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从收入、供给和环境等方面入手,创新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刺激和促进消费增长,也只有这样,消费推动经济增长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的才能够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十二五”中国宏观经济态势和展望[J].新华文摘,2011.19第23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科技日报2011年03月17日

  3、迟福林,“十二五”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与重点,新华文摘2011

  4、周建.打造山区经济强县新路径湖北日报[N]. 2011.11.09

  5、周金堂.国家背景下的工业化与县域经济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6、五中全会前瞻之五:扩大居民消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EB/OL].人民网2010年10月14日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扩大消费需求 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xue/3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