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洋务运动给当前经济带来了哪些影响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经济学发布时间:2015-07-08浏览:

  洋务运动对当前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及意义呢?从洋务运动开始就开始使经济的方向就又所转变,同时经济的应用上,制度的不完善,但是对经济对社会都是发展的,在洋务运动中我们看到了在经济在政治在文化上都是对现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让这些能更好的再其中发挥其作用该怎么做呢?《资源开发与市场》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资源开发与市场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资源开发与市场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资源开发与市场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摘 要:在洋务运动期间产生的中国外交史上的几件大事,虽然最终没有能够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但是,晚清的外交官们根据国际准则,运用自己民族气节和外交才能,在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外交活动中,为国家挽回了一定的权益。他们推动了国际外交体制和准则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加速了中国外交的现代化步伐。

  关键词:洋务运动,现代化进程,经济发展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在其长达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在经济方面还是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们为了快速发展起自己的现代工业,整套引进当时先进的国外及其设备开办了诸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福州船政局等一大批近代工业,虽然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但是这些工业为中国现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后来的中国工业的发展正是在这些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虽然在技术、资本管理上洋务运动都受到了外国的不同程度控制,进而饱受诟病。但是,笔者认为“师夷”必然要有一个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沿着这样一条路一步步地走过来的。当时洋务派的这种外籍高管的做法,客观上是一种企业管理国际化的模式,这对于今天我们国家经济与世界接轨仍然有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

  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中国传统封建经济结构受到极大破坏,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起义更是使得清王朝元气大伤,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廷内部的部分开明官僚意识到要维护清朝统治,已经不能再按照老样子统治下去了,必须要改弦更张;而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他们真正认识到了列强坚船利炮的厉害,深感引进技术和科技,生产军事装备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从六十年代起,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指导思想,陆续创办了一批军事和民用工业,并开设了一批新式学校,建立了近代外交机构,以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现代化的序幕。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洋务运动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运动的初衷是地主阶级为了挽救已然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封建统治,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洋务派对西方科学技术和机器生产的引进,以及一系列制度上改良,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还是起到了不可抹杀的历史作用。

  二、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作用分析

  社会经济和物质文明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从其根本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无疑也是在于推动中国经济和物质文明的向前发展。但是,评价洋务运动对现代化进程的作用,不仅要从社会经济和物质文明的角度去考察,同时还应该看到其在政治、文教等领域的作用。当然,洋务运动作为一场现代化运动,对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往往也不是绝对的,通常有积极和消极共存的矛盾关系。本文仅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军事等方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作用作简要探讨。

  面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晚清政府统治集团的精英们看到了中国与当时的西方工业文明强国之间的巨大差距,他们把清廷的失败归结于洋人的坚船利炮。以李鸿章、曾国藩以及张之洞、奕䜣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有识之士认识到了向西方学习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于是,在他们的大力推动下,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指导思想,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在中国大地上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良运动。他们开办军事和民用工业,创办近代学校、派遣留学生,成立近代外交机构,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使得当时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晚清统治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生机。虽然这场运动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发展的康庄大道,但是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洋务运动还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探讨洋务运动给当前经济带来了哪些影响

  (一)政治方面

  洋务派认为,只要借助西方的先进科技和器物,就可以镇压人民,实现自强,便可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他们这种“中体西用”的主张,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是其局限性却成为了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的根源。重器物、轻制度的“中体西用”并没有实现政治、经济、文教等的协调发展,使得洋务运动最终成为技术上的洋务。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的近代政治思想还是在中国得到了传播,这对封建统治的思想文化根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为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当时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和洋务派官员对于以议会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兴趣,这种现象在当时他们的言论中都得到了有力的体现。例如:郑观应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一书中就这样说到:“富强之本,不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清史稿》中记录有一段同光名臣文祥的话:“(西方国家)偶有动作,必由其国主附上议院议之,所谓谋其卿士也;附下议院议之,所谓谋其庶人也。议可行则行否则止。事事必合民情而后决然行之。(中国虽)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从这些言行记录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开明知识分子和先进官僚们已经认识到了中国贫弱的根本和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但是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他们所谓的开设议院实际上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并没有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但是对于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发展来说,这些认识还是难能可贵,后来的维新思想以及戊戌变法思想都受到这种早期政治思想的影响。此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被人们所推崇,对我国政治发展向现代化迈进准备了条件。

  (二)经济方面

  在经济方面,虽然洋务运动采取的是在封建制度土壤上嫁接西方经济模式的落后方法,但是,其对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还是产生诸多积极作用。

  首先,在中国引入了当时先进的西方技术。洋务运动引进的大机器生产方式对于当时小农经济为主的中国社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历史进步。虽然洋务运动所进行的大机器生产对于当时的中国经济来说显得微不足道,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当初洋务运动初期开办的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化工业还是在其后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刺激和促进作用。从这一角度来说,其先驱前路之劳,拓荒开疆的历史功绩不容抹杀。

  虽然洋务运动对于我国经济的现代化产生了明显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制约,它的消极面也同样很明显。

  洋务运动的封闭性。洋务运动虽然促进了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但是中国经济的主题还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研究洋务派创办的企业,我们发现:1873年之前的企业全部是军事工业,并且还严格禁止技术外流,以防被民间所学。1873年以后陆续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但是仍然将其作为军事工业的补充和辅助。例如洋务派就强调轮船招商局:“无事时可运官粮客货,有事时装载援兵军火”、兴办汉阳铁厂:“为制造轨械兵船之根本,关系军实需要”这些说明了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用意并不是发展和带动整个民族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辅助军事工业的发展,进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这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是不一致的。

  另一方面,洋务运动的非市场性。洋务运动中的官办企业是以军用产品为主的,其产品不是用于市场交换,不计价格和盈亏。这与资本主义市场化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洋务运动的工业生产过程并非是资本主义意义上的以利润为目的的市场化生产,当政府的财政补贴乏力时,这种生产就会萎缩甚至停滞。

  (三)文教方面

  首先,改革教育制度。洋务运动之时,中国教育仍然处在以科举选拔和培养人才的封建教育模式下,知识分子的思想被禁锢在“四书五经”之中,这造成了教育的严重落后。为了为运动培养急需的各类人才,洋务派官员们意识到必须要推广:“中西之学,宏开登第之途”洋务派为首的部分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员在六十年代掀起了一场对科举进行改革的浪潮。与此同时,一些洋务官员们向朝廷上书,希冀以中央之名实现考选之制的变通。1887年,当时的江南监察御史陈莹上奏朝廷,建议把数学列为考试科目,清政府后来采纳了这一建议,第一次把“西学”和“中学”连在一起考试。后来还废除了八股,建立了新的教育体制。洋务运动期间对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呼吁,对于我国教育制度的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派遣留学生,倡导留学教育。鉴于西方教育的先进,洋务派向国外派出了留学生,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西方先进技术。1872年洋务派向海外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这一举措不但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改革的一大突破,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开始。在洋务运动开创留学教育以后,民国、新中国都把留学教育当作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洋务派派出的留学生中杰出的有詹天佑、华蘅芳、严复等。

  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一系列军用和民用工业,以及围绕自强、求富而展开的一系列政治、教育、外交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现代化进程。虽然在现代化进程中洋务运动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但是作为那个特殊时代下的一次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对它的历史评价,我们后人还是应该从历史发展的主流面去考察。基于本文对洋务运动作用的探讨,笔者认为,洋务运动是无可争辩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是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奠基之举。

  再次,创办新式学校。洋务派把创办新式学校作为推动教育改革的突破口,1862年在北京成立了皆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该馆是为我国第一所新式学校。1866年又在同文馆设立了科学馆,以便于学生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理论。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实际上开始了中国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现代人才的先河。

  洋务运动实际上开始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实践上的迟缓和指导思想上的传统化严重,给外国教会学校在中国的发展留下了插足的空间。总的来说,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虽然是为其军事工业发展服务的,但是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法等方面来说,对于教育的现代化还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四)军事方面

  洋务派在武器和军事训练方面的大幅革新相对于顽固派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在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洋务派创办的“汉阳枪炮厂”、“安庆内军械所”都极大提高了中国自主武器生产的规模和质量。虽然相对于外国军械来说其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但是,他们对现代新式军事工业的尝试,为后期军事现代化的发展继承和发扬。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立了南洋、福建、北洋三只海军,虽然最终在战争中海军都失败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海军舰队对于提高清军战斗力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而洋务派对西方军事技术的引进为后来军事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建立总理衙门。1861年,为了适应与列强打交道的需要,清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这标志着我国出现了专门的外交机构,是我国外交机制向现代化转变的开始,标志着我国外交进入现代化的轨道。

  派遣外交使节。1875年12月,清政府正式任命陈兰彬、容闳为外交使节,分别出使美国、西班牙和秘鲁;又于1876年派遣候补侍郎郭嵩焘,刑部员外郎刘锡鸿出使英国。这些中国外交史上第一批使节,在争取国家和民族利益方面都作出了无愧于自己使命的努力和贡献。从1877年开始,清政府在各地相继设立了数十处领事馆,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中国的外交近代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探讨洋务运动给当前经济带来了哪些影响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xue/31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