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下商业银行煤炭信贷策略管理建设制度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经济学发布时间:2014-08-30浏览:

  摘要:如何平衡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信贷业务短期策略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保持合理市场份额,特别是在当前产业处于低谷期和转型升级期的关键阶段,这一矛盾尤为凸显。

  对煤炭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对有效信贷市场的选择和对不同区域行业经营情况的对比等,都将决定商业银行未来煤炭市场的信贷策略。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资源特点决定了能源消费必将偏重对煤的依赖。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战略”,《煤炭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提到“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其在银行信贷资产配置中的重要地位。一直以来,由于大型煤炭企业具有资产规模大、经营情况好、资源占有多和国家控股等特殊背景,使得煤炭企业成为诸多商业银行争取的重点客户。各家银行使出浑身解数大力提高煤炭行业贷款占比,积极承揽煤炭企业发债业务,主动进行各类金融创新,支持煤炭行业做大做强。

  2012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因素影响,国内煤炭需求出现下降;主要煤炭产区资源整合的快速完成,使煤炭产能提前释放;在进口煤大量增长和美国“页岩气”革命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煤炭全行业出现了结构性产能过剩、价格大幅下跌、企业亏损向扩大,商业银行煤炭行业信贷资产质量面临着市场的严峻考验。

  (二)行业发展趋势

  煤炭行业当前遭遇的低谷,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复杂经济形势共同决定的。从长远来看,扭转这一局面的重要举措就是改变煤炭产业对资源的过分依赖,改变企业单一的盈利模式,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和清洁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加快行业整体的转型升级。

  1.转型发展是煤炭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2011年以来,我国GDP增速处于持续下滑状态,与此同时煤炭消费量增速也在下滑。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和“十二五”的头两年,全国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万亿元,按照800元提升一吨产能的投资量计算,新增30亿吨产能。保守估计,我国目前煤炭产能过剩约5亿吨,“十二五”后三年还将增加12亿吨产能,煤炭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近年来,虽然各地的煤炭企业都在谋求转型,但由于煤市一直坚挺,行业没有形成生死存亡的压力,多数煤企还处在似转非转的道路上徘徊,“一煤独大”的局面并未真正改变。此次煤炭价格持续下跌导致煤炭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就是很好的证明,主要原因是相关转型产业还未真正形成能够抗击市场风险的免疫力。成功的企业往往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转型升级是煤炭行业走出困境的关键,加快转型调整,煤炭行业才可能在竞争中获得发展的主动权。

  2.多元化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总体趋势

  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和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决定了煤炭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多元化。多元化转型的时机和项目选择非常关键。一般来说,当煤炭企业规模还不够大的时候,要十分注意多元产业与主业的连接性,企业发展多元是为了配合主业,促进主业的做大做强。当主业规模较大时,应当考虑另辟蹊径,发展符合全球产业趋势的新型多元化产业,以形成多方位支撑的产业格局。

  据统计,2013年,在煤炭主产区之一的山西省,同煤集团等山西五大煤业集团的非煤收入已经超过煤炭收入,煤化工、煤机装备、煤电联营、建材、循环经济等非煤产业的多元收入占到企业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二左右。

  在获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以后,山西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特殊权力,在煤炭产业的转型道路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不错效果。未来山西走出来的转型道路很可能将推广至其他产煤省份。

  二、行业信贷市场分布

  虽然当前煤炭行业遭遇暂时的困难,但作为资源性行业煤炭还是有别于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长远来看煤炭行业依然蕴藏着巨大的金融市场潜力。其中,行业自身融资需求主要集中在煤炭并购、煤矿技改和后续运营方面;产业链融资需求主要集中在煤电联营、煤装备、煤物流、煤化工、煤层气、循环经济等领域。

  (一)资源整合和产能提升

  尽管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和贵州等地的煤炭资源整合已陆续开始并趋于尾声,但由于市场并购活动的不同步性和企业自有并购资金到位比例的不同,并购市场资金尚未得到完全满足。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煤炭资源整合的结束,整合主体将对矿井进行大面积技改和产能提升,增加坑口电站、洗煤厂的配备,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原煤就地转化率和综合利用率,推动全产业链的升级改造,融资需求旺盛。

  (二)煤电联营、煤电一体化

  目前美国、欧洲的发电用煤比例分别占煤炭消费总量的90%、80%,而我国仅为50%。《煤炭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提出要“鼓励煤、电、运一体化经营,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了推进煤炭资源就地转化,主要产煤区将重点发展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煤输电相结合。譬如,山西在“十二五”期间对电力行业项目投资将达到1500亿元左右,市场潜力很大。

  (三)产业链上下游

  大型煤炭企业的上游客户遍布于机械、建材、煤炭、贸易、批发零售等各个行业,每年累计向上游客户支付的款项有数万亿元;下游客户主要分布在电力、冶金、机械、贸易、煤炭、化工、爆破器材、建筑等行业,与煤炭企业也有大量的交易款项。

  产业链上下游客户,煤机装备、煤物流等配套项目给商业银行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资市场,调整信贷结构,拓展中小企业客户数量带来良机。

  (四)循环经济

  国家《煤炭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扩大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矿区”。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建设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

  一是在大中型矿区,以煤矸石发电为龙头,利用矿井水等资源,发展电力、建材、化工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二是建设煤—电—铝—建材一体化循环经济园区。

  三是在大型选煤厂周边地区建设洗矸、煤泥和中煤综合利用电厂。

  四是利用含铝粉煤灰,形成规模化的氧化铝生产项目。

  在当前资源、环境和生态约束越发严格情况下,循环经济面临较为有利的发展环境,未来该领域将有较大市场潜力。

  (五)新型煤化工

  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新型煤化工发展的必然性。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型煤化工项目总投资6800多亿元,年耗煤2.5亿吨。其中山西投资710亿元,年耗煤1890万吨,重点项目包括同煤40亿方煤制天然气项目、山西焦化6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山西潞宝20万吨MTC甲醇制汽油项目、晋煤百万吨煤制油项目等。

  (六)煤层气开发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约30万亿立方米,且分布集中、埋藏浅、甲烷含量高,大规模开发前景广阔。煤层气产业发展包括上游煤层气开发与井下抽放,中游输气管道铺设,下游煤层气液化、瓦斯气提纯、发电、储气罐、加气站、化工利用等工程建设,其产业链条十分广泛。随着天然气价改的市场化推进,煤层气开发将成为能源企业未来利润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广义的煤炭领域信贷市场非常广阔,涵盖了与煤炭相关的诸多子行业和相关领域,在多元化协同发展趋势下,从风险控制角度出发,商业银行也需要顺势而为,调整融资策略。

  三、区域竞争力对比

  煤炭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也特别需要引起商业银行的重视。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企业的战略等四个要素,形成钻石体系。本文借鉴波特的钻石理论,通过选取煤炭行业的资源储量、企业数量、总资产、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下游产品产量等指标,采集2013年9月末国内31个省区市的数据,对区域煤炭产业经营发展情况进行了横向对比。通过主成分分析法12个指标可以综合为规模因子、外部因子、偿债因子等三个主要影响因子,计算各地的综合评价得分,位于综合排名前10位的地区是山西、内蒙古、山东、安徽、新疆、河南、浙江、陕西、宁夏和辽宁。

  (一)规模因子得分

  规模因子得分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山西、内蒙古、山东、陕西、河南、贵州、四川、安徽、河北和新疆。从企业数量看,2013年3季度末,山西省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最多,达到1233家;从资产总计来看,山西以13405.34万元居首位,企业平均资产达到10.87亿元,仅次于内蒙古。从销售收入来看,山西以5485.94亿元居首位,是内蒙古的两倍,比内蒙古、陕西、新疆和贵州四省之和还要多。从利润指标看,内蒙古、陕西和山西分列利润榜前三位,这种情况与这三个区域的煤炭资源、成本和规模优势关系密切,以内蒙古、陕西、山西为代表的煤炭规模化生产,有效控制吨煤成本的同时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利润空间得到提升,实现了行业发展的规模效益。

  (二)外部因子得分

  外部因子得分排在前10位的是内蒙古、新疆、山东、浙江、江苏、宁夏、陕西、广东、青海和甘肃。煤炭产业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已步入成熟发展阶段,上下游产业格局稳定。从上下游产业链情况来看,由于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四大行业的用煤量占全国原煤年消耗量的90%左右,电力、化工、冶金、水泥等行业成为影响煤炭行业发展的关键;在当前钢铁和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大环境下,影响煤炭产业的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下游电力行业和煤化工行业的生产情况上,各省的发电量和煤化工产品之一的甲醇产量成为外部因子得分高低的关键指标。同时,煤炭的预测储量对煤炭探明储量和可采储量大小有一定影响,也是影响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相关因素。内蒙古作为动力煤的主产地,不但煤炭外运能力较强,自身转化能力也很强,2013年9月末,内蒙古的发电量达到2528.77亿千瓦时,甲醇产量达到39.44万吨,分别位居全国第四位和第一位,煤炭预测储量达到12053亿吨,位居全国第二,综合以上优势内蒙古在外部因子得分位居第一。而江苏、广东和浙江等非产煤大省,由于经济总量较大,对电力和能源的消费总量位于全国前列,因此这些省份的外部因子得分也排在前十位。

  (三)偿债因子得分

  偿债因子得分排在前10位的是安徽、浙江、山西、辽宁、青海、宁夏、新疆、广西、江苏和甘肃。利息支出的销售收入占比在偿债因子中载荷较大,2013年前9个月,全国利息销售占比超过3%的8个省份,均位于偿债因子得分前10名,利息支出或者销售收入单方面高或者低并不能直接影响指标得分,它反映销售收入中负债成本的占比,也反映出在商业银行已发放的融资里,这些地区由于某些优势获得了较高的融资份额;从偿债能力的角度考虑,企业利息支出与销售收入的比例越高,意味着企业的债务负担越重,如果不能够控制在合适的比例,最终会影响到银行对客户的综合评价。

  四、结论

  (一)继续支持具有产业规模集聚优势的煤炭企业

  煤炭资源整合吸引了大量资金参与煤矿的并购重组,同时后续的技改升级资金投入较大,使得行业资产总额增长较快,从而使整合区域形成领先全国的规模优势。以山西为例,焦煤集团、潞安集团、同煤集团、阳煤集团、晋煤集团等山西五大煤业集团占据了山西省煤炭资源的绝大多数权益,是山西省龙头企业,也是全国煤炭行业的第一梯队,其经营状况呈现出“一前、两大、三优”的特点。“一前”是排名靠前。2012年,焦煤、阳煤、潞安、同煤、晋煤分别排全国煤炭企业100强的第5、7、9、10和11位。“两大”是利润大、潜力大。五大煤业通过做强主业、多元发展,依靠兼并重组、联营合作,实现了资产和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张。“三优”是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五大煤业具有国内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安全管理手段,依靠其稳定的产出维系了五大电力集团、宝钢、首钢、鞍钢等一大批大集团企业用户,大企业用煤量占总销量的90%以上。在经济下行,特别是行业整体陷入低谷的时候,企业的规模优势往往成为其抗击风险的重要武器。

  (二)将煤炭产业信贷策略扩展到整个产业链范畴

  多元化的转型发展方向成为煤炭企业抗拒市场风险的有效武器,现实情况要求商业银行改变惯性思维,将整个煤炭产业链纳入信贷政策的考虑范畴。2013年前9个月,山西五大煤业集团营业总收入累计实现7476.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784.8亿元,增幅31.36%,其中,电力、煤物流、煤化工、煤机装备等非煤板块实现销售收入5949.78亿元,收入占比79.58%。五大煤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已基本成型,非煤产业有效分散了煤炭价格持续下滑给企业整体经营造成的压力。但也不是所有的产业煤炭企业都适合进入,油、铝、建材等重工业的周期与煤炭产业周期基本相同,一旦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煤炭企业的主业和非主业会同向下降,起不到抑制行业周期性的作用,这对企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商业银行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和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煤炭企业的转型路径是否符合市场规律,对煤炭企业涉足的与煤炭主业相关性不强的非煤领域,原则上不应介入。

  (三)选择具有规模优势和外部优势的区域优先支持

  商业银行应重点支持陕西、内蒙古、山西、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大型煤炭建设项目,一般应为千万吨级;重点支持国家规划矿区资源储量丰富,经营管理体制新,技术水平先进,原煤全员工效高的大型煤炭企业;积极支持区域内由大型煤炭企业主导的资源整合和技改项目,尤其是稀缺煤种、优质环保动力煤和化工用煤;择优支持煤矸石、粉煤灰、煤层气等资源的综合利用项目;谨慎介入以高硫等劣质煤为主的煤炭建设和资源整合项目。

  (四)注重政府政策配套对煤炭产业长远发展的影响

  在全国煤炭行业的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均呈下滑趋势的情况下,山西煤炭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销售毛利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处于领先地位,除了企业自身因素,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十分关键。从煤炭资源整合到综改试验区建设,山西省委、省政府结合山西煤炭资源型经济特点,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对山西煤炭产业“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开启煤炭产业的现代化、多元化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政府的有力支持下,2012年,山西金融机构煤炭行业贷款余额一举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了多方共赢。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浅谈当下商业银行煤炭信贷策略管理建设制度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xue/15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