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学论文范文如何看待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情况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经济学发布时间:2014-08-13浏览:

  论文摘要:在浮动汇率制下,微观主体的汇率避险能力不仅直接影响其经营和财务状况,而且将对货币政策的实施以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努力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不断深入,充分利用汇率避险工具可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有效回避当前的汇率风险。

  一、人民币汇改对出口企业的影响

  汇率体制的改革将使得企业的对外贸易长期暴露在外汇风险之中。汇率制度从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转变,必然使得人民币无法保持原有的固定汇率,而在一定范围内产生波动,企业对外支付结算时,由于交割日汇率的变动而产生了不确定性,使得企业的汇率风险急剧变大。随着企业外汇变动幅度的逐步放开,相信这种波动一定会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所需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

  人民币升值使得企业利润急剧降低。根据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我国出口企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大于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从统计资料看,我国出口的产品多属于原材料及初等加工产品附加值很低。全球经济从2005年开始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而中国的通货膨胀则有愈演愈烈之势。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生产资料成本的快速上涨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出口企业的利润。然而由于国际市场以美元计价的产品占绝大多数,因此出口企业提价的空间受到了极大的约束,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

  具体来说,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传导:

  首先,人民币升值将引起出口商品单位价格的变化。当人民币对某种货币汇率提高时,出口价格提高;反之,则出口价格降低。例如,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以美元结算的那部分出口商品价格就提高了;人民币对欧元贬值,以欧元结算的那部分进口商品的价格就降低了。

  其次,出口商品单位价格的提高导致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有可能引起国外需求的减弱,进而引起出口数量的减少。出口商品价格的提高和出口数量的下降将反应到出口额这一指标上,如果出口商品价格提升的幅度小于出口数量减少的幅度,则出口额及增速将下降。

  第三,在影响出口商品单价和出口数量的基础上,人民币升值可能进一步引致出口企业竞争力及承受力下降,导致企业相关指标不断恶化,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企业每美元出口成本及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是较好衡量这一传导过程的指标。一方面,每美元出口成本是企业进行出口盈亏平衡分析的重要指标,可以反应出口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承受能力。企业每美元出口成本与结算汇率之间的差额不断缩小,意味着企业利润空间的不断缩减,企业承受汇率升值的能力下降;反之,则意味着企业利润空间的扩大,企业承受能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则更直观地反应了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出口利润空间的挤压情况,衡量了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影响程度。

  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是我国外贸出口大省,是全国第三大纺织服装出口省份,据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的调查数据显示,汇改以来(即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下同),人民币汇率变化使江苏纺织服装出口商品的总体价格提高了10.79%,其中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使江苏纺织服装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9.8%。纺织服装出口增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5年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出口1539.93亿元,同比增长24.8%;2006年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出口1750.53亿元,同比增长13.7%;2007年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出口1924.28%,同比仅增长9.9%;2008年1-6月纺织服装产业出口932.27亿元,同比仅增长11.0%。纺织产品销售利润从2006年的2.64%下降到2007年的1.22%,2008年1-6月进一步下降至0.42%。

  二、外汇避险手段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一)外汇避险手段分类

  1、内生性非衍生手段

  所谓内生性避险手段,是指企业为规避汇率波动的损失或从中收益,利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对其生产经营过程和资产负债结构实施调整的活动。这些手段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包括价格转移、改变结算货币和调整进出口比例等在内的直接避险手段,一类是通过境内银行贸易融资和境外贸易信贷等的融资套期避险手段。

  2、汇率衍生金融工具

  目前,汇率衍生金融工具可归纳为期权和期货、远期协议、汇率互换四种,其他各种衍生产品不外是这四种基本衍生产品的变化、叠加、组合而产生的再衍生产品或组合衍生产品。

  (二)我国汇率衍生产品的发展现状

  从1997年起,中国银行首家获批试点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经2003年和2004年两次扩大试点,到2005年8月,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先后获准开办此项业务。

  此后,受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影响,汇率衍生产品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据中国银监会披露,2007年上半年,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合约名义本金额折合为107亿美元,日均成交0.9亿美元,是2006年日均交易量的1.6倍;人民币与外汇掉期合约名义本金1334亿美元,日均成交量约为11.4亿美元,是2006年日均交易量的3.8倍。

  但这一数量与全球衍生产品市场的规模相比,仍然显得微不足道。本世纪以来,国际场内外衍生产品市场呈现持续、稳步发展的特点。至2006年底,全球场内交易的衍生产品名义本金余额达70.5万亿美元,比2005年底的57.8万亿美元增长了21%;至2006年底,全求场外衍生产品名义本金余额为145.2万亿美元,比2005年底的297.7万亿美元增长了39%。

  (三)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基本状况分析

  通过对江苏地区150家各类进出口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汇改3年来,受到人民币汇率升值加速、汇率弹性加大的市场信号作用,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汇率风险意识正逐步增强,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规避汇率风险,有92.1%的被调查企业至少运用了一种认为必要的避险手段,只有不到8%的企业没有采取任何避险工具。

  1、运用多种手段避险的意识和能力有所增强

  企业汇率避险手段呈现多元和分散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结合各自的业务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在利用内外部、境内外各种可用资源,避险活动贯穿于合同订立、成本控制、销售市场选择、货款结算、资金汇兑等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二是单个企业综合运用多种避险措施的日益拉多,采用两种以上避险措施的企业占了逾七成的比例。

  2、外汇避险以内生性非衍生手段为主,衍生金融工具总体使用不足

  调查问卷汇总结果显示,目前企业采用的主要避险措施依次为:价格转移(41.8%)、境内银行贸易融资(34.5%)、运用衍生金融工具(31.7%)、改变结算货币(23.7%)、调整进出口比例(23.7%)、境外贸易信贷(20.1%)和其他(12.9%),“衍生金融工具”排在了第三位;银行调查数据则显示,使用衍生产品避险的企业数逐年增加,业务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在银行叙做衍生金融交易的企业数和业务量,分别占发生跨境外汇收支企业总数和跨境交易总额的3.2%和7.8%,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1.5和5.6个百分点。但衍生金融工具在汇率避险中的运用明显不足,表现在:

  (1)企业避险仍以内生性的非衍生手段为主。调查显示,使用非衍生手段而不运用衍生产品避险的企业比例为59.3%。非衍生手段的使用要远高于衍生交易,衍生交易的总体覆盖面非常低。

  (2)运用衍生避险产品的品种比较单一。2008年底远期结售汇余额占全部衍生产品交易的比重高达96.6%,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只占2.5%。

  3、企业对衍生避险金融工具的整体满意度较低

  影响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开展避险活动有多方面的原因。调查显示,只有9.2%的企业认为纯粹是由于自身因素限制了其对衍生避险产品的运用,而认为衍生产品不足影响了其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开展避险活动的企业比例则高达90.8%。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一是衍生金融工具太少。63.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目前只有远期结售汇和人民币掉期业务,而这两种产品的机会成本都比较高,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应推出外汇期权、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NDF)和无本金交割外汇期权(NDO)等产品,以增加企业的选择余地,提高风险对冲能力。

  二是银行报价较差。目前,银行远期汇率的报价在利率平价和正常盈利的基础上,一般采取保守定价策略,大量加入汇率预期、头寸平盘和风险等因素,拉大买卖差价,造成远期报价明显偏离汇率实际表现和企业的接受限度。企业认为利用衍生品避险的成本太高,而且产品价格波动频繁,一日多价,使企业难以决策。

  三是衍生产品期限结构不符合需求。38.5%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产品期限设计不合理。如期限一般在1年以内,普遍缺少超远期品种。企业的收付汇时间较难准确把握,而目前银行衍生产品对期限的匹配要求较为严格,又限制展期或提前交割,从而容易造成违约,形成损失。

  四是叙做衍生产品交易的门槛较高。如:外汇理财产品、人民币掉期起点一般分别为300万美元和100万美元;对于远期结售汇,虽无交易金额的限制,但一般都要求企业交纳5%的保证金,或占用相同金额的授信额度,对中小企业而言,这一门槛明显偏高。

  三、内生性避险手段大量运用带来的问题

  (一)内生性避险手段存在极限

  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和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调整,内生性避险手段的运用无疑能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且一般具有成本较小的优势,但内生性避险手段本身存在着明显的限制或运用极限,从而使企业避险调整的空间越来越小。如:提高出口售价、改变结算货币、境外贸易信贷取决于产品特点和优势、市场竞争状况等;缩短收汇期有生产周期极限的限制;扩大产品内销比例和开拓新兴市场,不仅成本较高,而且需时较长;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存在着经济和技术上的极限;境内贸易融资则受企业资金实力和银根状况的影响。

  (二)追逐汇率波动加大了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因买卖或收付外汇后形成敞口头寸产生的,没有敞口就不存在汇率风险,因此,配对管理,即为各个币种创造形成各自的资金流是汇率避险常用的手段。在不确定的汇率环境下,企业应尽量减少货币间的兑换机会,通过资金收付轧差自然降低汇率风险。但由于本外币利差倒挂以及人民币升值,目前企业为追求汇率波动中的汇兑收益,大量进行本外币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即使有进口支付需求,也不会选择在账户上保留外汇,而是将收汇全部结汇,到时再购汇支付。本外币汇兑活动的增加,使企业外汇民收付间原本存在的货币配对转变为人为的货币错配,扩大了敞口规模,一量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逆转,企业的汇率风险将会完全暴露。

  从江苏全省的数据看,2004年至2007年,平均贸易收汇率为95.6%,较以前提高了7个百分点,平均贸易付汇率为80.8%,低于贸易收汇率近15个百分点;2007年进出中贸易顺差577.9亿美元,而银行贸易项下结售汇顺差却达721.3亿美元,也就是说多增了143.4亿美元的风险敞口。

  (三)冲击外汇均衡管理的政策效果

  从1994年实现汇率并轨、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以来,为了防止汇率的大幅波动对经济可能造成的冲击,中央银行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进行被动的干预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实际上承担了几乎全部的汇率风险。而企业目前采用的避险方法,大部分是通过提前收结汇和延迟购付汇等套期操作,建立本币头寸以获得本外币利差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收益。这样的操作削弱了人民币汇率重估和汇率机制改革的政策效应,并人为扩大了市场上的卖差规模,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直接导致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的增加,货币政策显示得十分被动。

  四、制约市场化避险工具发展的主要矛盾

  (一)人民币单边升值的市场预期浓厚

  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表现,被市场普遍视为一次带短期小幅波动的人民币渐进升值的汇价调整。一方面,这种汇价重估造成的不利影响是无法通过避险方法加以弥补的;另一方面,由于即期汇率的波幅不大、远期汇率的单边升值趋势,再加上本外币利差倒挂因素,又为市场提供了投机机会,只要企业的现金流能够支撑,就可以获得长期的无风险收益。成本和收益的不匹配,导致企业的避险需求不够强烈,参与以对冲风险为目的的衍生金融交易的积极性不高。

  (二)银行难以对冲自身经营风险

  对于衍生交易形成的敞口头寸,银行必须运用避险套汇来规避自身的风险,而人民币属于非自由兑换货币,银行无法像其他货币一样在国际市场上对冲风险,只能通过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进行风险对冲操作。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必须同时满足金额、期限、方向、价格匹配才能成交,从银行间远期市场的表现来看,由于普遍存在着人民币升值预期,市场大部分时间呈单向报价格局,致使银行的风险敞口头寸难以在市场上找到平仓对手,银行规避汇率风险的渠道不畅。

  (三)监管部门对衍生产品市场准入设置了较高门槛

  为防范银行风险,监管部门对银行从事衍生交易设定了较高的市场准入条件,如200亿美元年度结售汇业务量的规定,虽然后来取消了这一硬性指标,但增加了需具备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的条件。据外汇指定银行反映,要想获得银监会核准衍生产品交易资格非常困难,江苏省内广大的中小法人金融机构至今尚无一家获此资格。

  (四)风险集中管理下差异性产品策略难以实施

  目前,我国远期外汇敞口头寸全部由商业银行总行承担,相应地,总行统一负责产品的开发和定价,并规定了较为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限制分支机构在产品提供、期限结构、合约价格等方面自主调整的权利,分支机构缺乏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灵活性,造成外汇衍生产品供给和需求的脱节。

  (五)企业避险意识存在偏差

  一是在传统经营理念下,企业较注重于生产成本和价格等内生性因素,没有选择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意识。二是避险理念偏差和财务管理水平不高,致其锁定风险和经营成本的意愿不强,对市场化衍生品的接受程度较低。三是缺乏专业知识和专门的人才。四是部分企业对我国进出口持续大额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大等重大经济金融形势不理解,不是主动地寻求汇率避险策略,而是被动地依赖银行,或寄希望于国家给予补贴和优惠政策。

  五、加快汇率衍生产品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汇率衍生产品发展的市场基础

  一是完善人民币即期汇率的形成机制。继续推进以均衡监管为核心的外汇管理改革,进一步放松资本项目外汇管制,扩大外汇需求;在外汇供应方面,按真实性原则加大对经常和资本项目外汇资金流入结汇的管理。同时,扩大汇率波动幅度,实现汇率双向波动,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

  二是健全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建设。在远期市场中引入做市商制度,并放宽中小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市场的竞争度和流动性;除远期和掉期业务外,可考虑在银行间市场中试点开展外汇期权和NDF、NDO业务,以改变目前的单边市格局,充分发挥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对冲功能,提高远期市场的效率。

  三是加快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扩大银行利率浮动的区间,使利率水平更能体现并影响资金供求关系;加大资金市场的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力度,为衍生产品交易的合理定价创造条件。

  (二)增强企业避险意识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首先,企业要增强汇率风险意识。2008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逐渐趋于缓和,境外NDF市场也显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正在减弱;最近公布的美联储褐皮书报告则显示由于面临通胀压力,美元加息预期增强。汇率、利率预期两方面因素叠加,导致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风险加大,使得汇率避险问题显得更加迫切得重要。

  其次,企业要转变避险理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避险的出发点不是追求从汇率变动中赚取好处,而是锁定风险和经营成本。根据台湾所做的一份调查,视汇率情况瑞避险及预期获得额外收益的企业损失严重的比例较高。企业内部要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机制,健全资金风险的日常监测管理,培养专业人才,同时,灵活运用多种避险手段,在主动利用内生性避险措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衍生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

  (三)提高外汇指定银行的服务水平

  一是加大汇率风险管理产品的开发力度。努力开拓外汇衍生品市场,把外汇衍生品交易作为重点发展的中间业务,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推出期限更长的远期外汇产品,增加择期交易和期权类产品,为企业避险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是增强产品的适用性和灵活度。调整业务的准入门槛,适当降低委托交易金额起点,同时降低交纳保证金的比例,降低交易成本,让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参与衍生产品市场;增加基层分支机构的业务自主权,给予分支机构更多的产品组合和定价空间。

  (四) 加强避险衍生业务统计监测分析工作

  加强银行报表报送管理和统计监测分析,及时了解银行和客户的签约、履约、违约的动态情况,准确掌握地区业务量,合理指导银行和客户规避业务风险。及时发现企业和银行在避险业务开展中违反外汇管理规定的行为,规范汇率避险活动,减小由此对国家宏观金融和管理政策带来的冲击。

  参考文献:

  1、冯晓明,“汇改一年论人民币汇率衍生产品的发展”,《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第9期。

  2、伍旭川,“金融衍生产品发展与中国的对策”,《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六期。

  3、吴晓灵,“中国外汇管理”,《中国金融》,第2001期。

  4、谷宇、高铁梅:《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分析》,《世界经济》2007年第10期。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汇率学论文范文如何看待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情况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xue/15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