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审计发布时间:2019-11-28浏览:次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监督与评价的认识,制定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监督与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步骤.提出内控评价指标选取及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并指出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监督与评价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监督;评价
《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主要版块栏目:审计技术与方法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园地等。
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监督与评价,对于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及时发现内部控制风险、及时纠正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促进内部控制规范化运行、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提高高校内控水平、促进高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
财政部2012年11月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已于2014年1月起施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共6章65条,分别由总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组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将评价与监督单列一章,充分体现了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与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完善的评价与监督体系可为内部控制建设活动的展开奠定良好基础。
高校通过进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审计监督,能发现内部控制体系中可能存在的高风险点和易于产生问题的薄弱环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整改举措并加以实施,从而促使内部控制工作持续改进、内部控制水平逐渐提高、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完善,有效降低舞弊与经济腐败;同时也有助于对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包括领导的工作行为进行监督与评价,并利于设计和实施相应的考评和奖惩机制,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有效避免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一、内部控制审计监督与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和实施工作进行的怎么样?内部控制目标是否已经完成达到?內控方法是否切实有效?内控制度的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是否存在严重缺陷?这些问题均需要通过对内控制度的审计监督与评价来完成,因而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与审计监督。
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就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对高校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在内控制度审计监督与评价中,要坚持全面性、重要性、问题导向、适应性四项基本原则,确保内部控制审计监督与评价工作全面覆盖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情况以及业务层面的各类经济业务活动控制情况,能够综合反映出学校整体内部控制水平。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对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在内部控制审计监督与评价时要给予重点关注,尤其是涉及内部权力集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针对高校内部管理薄弱环节、不足之处、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风险案例开展内部控制业务培训、强化业务部门与工作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明确高校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内部管理;内控制度内部控制审计监督与评价要立足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应与单位的业务性质、业务范围、管理架构、经济活动、风险水平及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
通常,内控制度的审计监督与评价工作主要由四个步骤和环节构成,即成立内控制度审计监督与评价组织机构、制订工作方案、实施审计监督与评价并形成审计评价报告、对内控制度和内控工作进行持续改进。其中内控制度审计监督与评价组织机构是实施审计监督与评价的主体,工作成员要具有较高职业素质、有相应的业务技能和较强的责任心,需掌握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目标、流程和方法,并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审计监督与评价方案的制订至关重要。高校应结合各自学校的客观实际情况,参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评价与监督的基本要求,针对高校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几个方面,围绕学校关键控制点及应重点关注的业务或事项,制定出能对内控制度、内控工作进行充分有效、科学可行的审计评价方案。
对内控制度进行审计监督与评价后,要对审计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本着客观、公正、公平和完整的原则,撰写整理审计评价报告。在报告中应对高校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内部控制目标完成情况、内控方法实效性、执行的有效性以及有无缺陷漏洞进行全面评价,并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
通过对内控制度进行审计监督与评价,可明确高校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内容,使得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能够围绕重点工作开展,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内部控制建设和内控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薄弱环节,改进不足之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工作。
二、内控审计监督与评价体系构建
高校内控制度评价方案由学校牵头成立的内控制度评价组织机构制订,具体的内控制度评价工作一般由组成评价工作组、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分析、评价报告编制等环节组成。评价工作方案的制定是高校内控制度评价的关键环节,决定着评价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内部控制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另一个是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
在对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进行风险评估时,应重点关注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等。在对业务层面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高校的预算管理控制情况、收支管理控制情况、政府采购管理控制情况、资产管理控制情况、建设项目管理控制情况以及合同管理控制情况等。
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合理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一般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组成。2016年6月,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及其附属的填表说明,在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2个类别方面组织开展评价工作。该评分表采用量化评价的方式,共设评价指标12类36项,满分100分,并将评价指标分值分解到各类各项。
其中单位层面设评价指标6类21项,占60分,考查评价内部控制建设启动情况、单位主要负责人承担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责任情况、对权力运行的制约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完备情况、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分离控制情况、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覆盖情况等。业务层面设评价指标6类15项,占40分,对单位的预算业务管理控制情况、收支业务管理控制情况、资产管理控制情况、建设项目管理控制情况、合同管理控制情况等进行考查评价。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监督与评价浅议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qikan/shenji/49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