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新应用创新的管理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审计发布时间:2015-09-24浏览:

  在当前有关审计应用的新制度措施有哪些呢?通过什么手段来加强对审计应用呢?目前有关审计的新技巧又有哪些呢?本文从审计的不同地方做了介绍。文章选自:《中国内部审计》,《中国内部审计》自1999年创办以来,积极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内部审计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诠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准则,阐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提出的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介绍一线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成功经验、做法及技术技巧;宣传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优秀事迹;揭示内部审计实际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展示国内外内部审计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及内部审计人员充满活力的实践探索;交流领导重视内部审计、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认识、经验、做法;及时准确传输国内外内部审计最新动态及IIA和CIA资格考试的信息。

  摘要:审计取证过程中可选取的审计方法众多,具体采用何种审计方法,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类型和审计人员素质进行全盘考虑。本文需要着重说明的是,由于审计方法的使用是建立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基础之上的,因此为保证审计证据搜集的充分性,需充分考虑每个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即选用的审计方法要与审计人员的素质相适应。只有选择正确、合适的审计方法,才能保证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从而有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国家审计,审计制度,审计师论文

  过多的取证材料不仅加大了审计小组的整理难度,而且加大了审理部门的审理难度,导致审理部门的审理时间延长,从而增大了审计成本,浪费了审计资源。考核制度不合理。目前,特派办对业务部门的考核重在审计案件移交的数量上,将审计发现大案要案的数量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这一目标与审计实事求是反映、客观公正评价的初衷是相违背的。由此使得审计的取证思路与审计方案的目标也发生了偏离,即偏离了审计主线。对于审计主线,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说得很精辟:审计的目的不是为了查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而是通过审计监督,促进整改、健全完善制度,减少问题产生的根源,减少问题发生的几率。

  审计终结阶段

  1.交换意见时间较长。目前,各特派办在审计报告形成阶段花费时间较长。比如征求意见送达文书,按照要求是需要15天,然而实际上在审计报告形成之前,征求意见已经与被审计单位比较充分地进行了交流,因此征求意见阶段的时间有待进一步缩短,以提高审计结案效率。

  2.审计程序需要进一步理顺。按照审计程序,审计方案应在审计计划阶段制定,然而在实际中,有一些特派办的业务部门在审计报告完成之后才制定审计方案,甚至出现审计报告已经形成而审计方案才制定的现象。这一现象显然不符合审计程序的先后逻辑顺序,无法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无法从总体上提高审计质量。

  3.审计复核不深入。审计复核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复核人员往往只关注程序方面的问题,如事实的表述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准确,评价、定性、处理和移送处理程序是否恰当等。而对于审计报告内容和建议的合理性等方面的复核有所忽视。

  二是事后复核,即审计报告形成之后才进行复核,忽视了现场复核。

  业务素质和激励机制

  1.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审计队伍中的审计人员大多是从会计“转型”过来的,业务素质较为单一。在执行任务时审计人员总是用会计的眼光和思维审视问题,习惯采用会计传统的审核方法。而由于审计工作的综合性较强,要求审计人员不仅懂财务会计,而且对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财政税收等专业知识也应掌握,为此需要加强学习。而当前不少审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各地特派办安排的网上课程学习没有具体落实,课程考试也只是流于形式。

审计新应用创新的管理

  2.审计人员激励机制缺失。

  审计人员的工作动力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为自身社会地位提高带来的心理满足感;另一方面来自对审计人员的激励机制。随着国家对审计的重视,审计人员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然而审计人员却对项目审计缺乏足够的积极性。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审计对审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审计人员不仅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专业判断能力和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因此,如何在国家的高标准、高要求下提高审计效率,关键是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激励机制。

  解决审计计划阶段问题的对策

  1.注重审前调查和审计方案的制定。

  国家审计应格外重视审前调查和审计方案的制定。审前调查不需要占用大量的审计资源,只需要安排少数业务骨干对被审计项目的数据和材料进行搜集,然后根据数据和资料进行分类研究,制定详细的审计方案即可。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项目组织实施的头道工序,在重视审前调查的同时,还要注重审计方案中细节内容的梳理。因为详细的审计方案通过确定审计目标和重点审计范围,编制详细、具体的审计步骤,可以指导审计人员实地收集与审计目标相关的、充分的、可靠的、有效的审计证据,从而为审计报告的撰写提供符合逻辑的结构和内容。

  解决审计实施阶段问题的对策

  1.审计分工专业化。首先,分工不应该是按照不同的业务部门进行划分,而应该是按照项目的实际需求,相关的业务部门进行相互协调配合。其次,业务部门内部的分工应打破按照行政级别进行业务分工的惯例,根据各人的专业特长和技术水平,按照专业进行具体分工。

  2.采取划类选点抽样法。审计抽样方法需采用划类选点抽样法,而不应纯粹进行随机抽样。因为抽样单位选取的“纯随机性”往往使抽样项目具有偶然性,而划类选点抽样法采用主观、客观、随机三结合的原则,避免了抽样的偶然性,因此划类选点抽样法与国家审计的实际更吻合。划类选点抽样法根据审计项目的特点,先进行分类,比如按项目所在地的经济总量高、中、低或项目对应资金的多少进行分类,每一类可视为一个次总体,依据各次总体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例以及抽样比可确定该类的抽样单位数,然后以各次总体的样本指标按加权平均方法对总体指标进行直接推算。

  3.审计取证简约化、条理化。

  取证过程应尽量使得取证材料简单化,应紧紧围绕审计方案进行取证,不应漫无边际地取证。具体而言,为了保证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审计调查工作中,应先对部分被审计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调查,搜索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类归纳。以此为基础,为全面掌握所有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审计范围内的其他单位发放针对该问题的调查表,并提出调查表提纲附件,由被审计单位送达原件及复印件,调查表由被审计单位领导签字、单位盖章和提供材料人员签字盖章等。调查表及附件送达后,再由审计人员对提供的原件和复印件真实性进行复核。根据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材料,针对审计范围内的所有被审计单位,可以确定现场调查中所发现问题的总量,即可确定该问题是否存在的结论。这样可以在审计初期就完成对该问题的全部取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完善考核制度。

  国家审计的主要贡献不是发现贪污腐败等大案要案,而是通过审计揭示国家政策的漏洞。因此各特派办考核的主要目标不是大案要案发现的多少,而是通过审计发现政策漏洞的多少。所以审计人员的思维应该转变,在开展审计工作的同时也要学习被审计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经验。审计人员对上一级部门提供审计发现的问题的同时,应及时将审计发现的政策漏洞反馈给上级相关部门,真正做到审计为被审单位服务,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

  解决审计终结阶段问题的对策

  1.减少时间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审计报告形成阶段,特派办可以和被审计单位提前进行沟通,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较少的时间内将意见反馈回来。特派办也可以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反馈意见模板,缩短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时间,提高审计效率。针对审计报告和审计方案制订顺序存在颠倒的问题,各特派办应将此类问题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以杜绝没有制定审计方案就盲目进行审计的问题。

  2.审计复核关口前移。

  复核关口前移就是在审计业务实施过程中,复核人员就应开始参与审计项目的复核,变事后复核为现场复核,并且审计报告在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之前先由复核机构出具复核意见,以便及时修正。这样就可以确保审计报告的定性更加准确,处理处罚更加恰当。重视业务素质考核,改进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加大对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考核力度,将选拔人才与业务知识考核挂钩,在提拔、任用干部时既要重视德育也应注重才干,防止出现重德轻才的倾向。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比如对审计项目实行项目经费包干制。为了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鼓励审计人员对审计技术方法进行创新,可以实行创新审计奖励机制。另外,在各部门的考核中,应尽量减少惩罚机制,比如审理部门对审计报告审理出的问题数量对业务部门扣分,从而容易产生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不和谐,不利于特派办内部部门的有效配合。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审计新应用创新的管理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qikan/shenji/33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