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企业审计管理的新制度模式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审计发布时间:2014-09-26浏览:

  摘要:我国目前企业审计人员自身知识结构欠缺,知识层次单一,主要为财经、审计专业知识背景,缺乏其他学科如管理、计算机、法律等专业知识审计人员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企业效益审计的理论基础

  (一)企业效益审计的含义

  企业效益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具有法人资格的现代企业的经营成果及其管理,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经济效益的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经济效益意见的一种审计。

  (二)企业效益审计的特征

  1、独立性与客观性。经济效益审计与其他类别的审计一样,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人员实施的。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应保持实质上的独立,不应卷入或承担被审单位、部门或经济活动的经营管理责任。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质,在于审计人员客观的收集与被审经济活动有关的证据,并对审计证据进行系统而客观的评价。如果审计中不能坚持客观性,将会产生与事实不相符的审计结论和不可行的审计建议,带来极大的审计风险。

  2、建设性。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在于提高未来的经济效益,而无补于过去,所以它具有建设性而不是防范性。

  3、真实性、合法性。评价审计对象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合理性、可行性,有两个前提:(1)反应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会计资料、情况报告等记录载体必须是真实的;(2)被评价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本身是合法的。

  二、我国企业效益审计面临的问题

  1、法律制度建设不健全

  进行企业效益审计工作,首先是要做到有法可依。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己经制定了专门的效益审计制度,绩效审计已经成为大部分国家企业审计的主流。同国外绩效审计普遍具有法律依据进行比较,我国对企业效益审计方面的规范却比较笼统。没有相关的法律明确就企业效益审计的范围、内涵、目标、责任、权利和义务等做出规定,法律层面对企业效益审计的授权还不够完善。

  2、计算机审计方法在企业效益审计过程中应用还不充分

  企业效益审计同企业财务审计相比较,需要进行更多的经济定量分析和经济效益指标的计算,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使得审计人员能挤出时间和精力开展企业效益审计,推动审计的效率。但目前在企业效益审计工作中,很多审计人员出身于财务、审计背景,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虽然对财务会计和单位内部控制有深刻的理解,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不够,还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模式上,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意识不强,大多数还是依照过去的方法和套路来进行审计。

  3、人才队伍的知识不全面

  企业效益审计具有综合性、建设性、复杂性三大特点,这就决定了“企业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审计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应当具备有关生产、经营、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三、推动我国企业效益审计发展的思考

  1、进行审计法制化建设

  依法进行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法律依据是开展企业效益审计的前提和依据。做好我国的企业效益审计工作,首先,要完善企业效益审计的法规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对企业效益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形式等作出规定。同时,企业应建立健全系统、严格、规范的效益问责制度,为我国企业效益审计的发展服务。

  2、进行企业效益审计信息化建设

  面对我国企业效益审计领域计算机应用不足的问题,需要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加强相关的培训工作,培养出的企业效益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信息系统的软件、硬件、开发、运营、维护和管理,对而且还必须能够利用规范和先进的审计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检查、评价和改造。

  3、加强和完善企业效益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由于绩效审计方式和评价的特殊性,企业审计人员只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实现审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也就更显迫切。一方面,可以从社会招聘如法律、工程、环境保护和计算机专业等方面的专家,另一方面,可以在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素质上下功夫,针对企业效益审计知识缺乏的情况,加强组织绩效审计知识的业务培训工作,鼓励审计人员努力学习企业效益审计的理论、方法,让大多数企业效益审计人员逐步掌握绩效审计的相关知识。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论我国企业审计管理的新制度模式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qikan/shenji/16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