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大学的使命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学发布时间:2013-10-26浏览:

  摘 要 大学是自主创新的重要主体,大学肩负着培养输送创新人才、建设宣扬创新文化、打造构筑创新平台、研究推出创新成果的艰巨使命。所以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创新型国家 自主创新 大学使命

  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大会的响亮主题。这是继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迎来“科学的春天”之后,第四次召开全国科技大会,也是新世纪第一次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再次奏响了科技创新的时代主旋律。大学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发挥高校科技创新的作用,关系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现,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高校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勇敢地肩负起自己的使命。

  1 对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概念的理解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和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和结果。当前,国家就是要通过大力提倡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第一,关于自主创新的概念。所谓自主创新,实际上理论界并未在内涵方面对它进行严格地语言界定,我们很难用精练的语言对其内涵进行严格地界定。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在中国当前特定的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中对其进行较为明确的理解。这是新近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在“创新”一词之前加上“自主”二字,形成一个复合概念,突出强调“创新”的自主性,区别于过去创新成果的大量引进、简单模仿,甚至于照抄照搬。

  自主创新包括三个不同层面的创新,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在引进技术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所谓原始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领域取得前人所没有的发现和发明。原始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人类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重要体现。所谓集成创新,就是通过创新行为,把当今世界的新知识、新技术创造性地集成起来,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以满足国家战略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所谓在引进技术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分析、借鉴之后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国家通过向发达国家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尤其是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式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不仅大大缩短了创新时间,而且降低了创新风险。

  第二,关于创新型国家的概念。创新型国家与我们一般讲的创新是不同的,创新型国家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发展道路。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此谓资源型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此谓依附型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向全党全社会下达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令,他强调指出:“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认真分析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我们可以做出创新成果的优势领域和必须做出创新成果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特别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努力实现重点突破,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要把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创造出引领世界的创新成果,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人类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2 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的使命

  高校拥有精英人才、齐全的学科、先进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和大量的科技信息,具备较强的知识创造能力、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潜力。目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约有一半来自高校。众多学术界、科技界“泰斗”身居高校,撑起了高校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大厦,也必将对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事实上高校正逐渐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校在为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提供知识、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资源方面越来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培养输送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当前,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校作为培养输送人才的“母机”,理应担当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这是职责所在、责无旁贷。在现实中,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基础教育领域积重难返的应试教育、分数教育弊端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使整个社会充斥着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空气,学生不安心读书,学者不安心学问,同样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那么,高校如何完成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呢?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使那些秉赋、性格、基本功各异的学生都得到长足发展,都成为各有所长的有用之材。其次,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方面,许多高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加强产学研结合,高校依托企业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指导研究生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学习课程,选择论文选题并开展研究工作。高校在企业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到生产一线实习。开放学校实验室,鼓励学生根据企业需求,自主进行创新设计与实验。还有一些高校在学校科研基金中增设了学生创新专项基金。这些具体措施,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2 弘扬创新文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是一种价值取向,是思想观念体系,是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创新不仅是一种行动和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思想和文化。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人们创新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形成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社会发生大变革的前提是文化更新。由此看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首先构建创新文化,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同时,在自主创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内涵。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只有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才能培养造就一大批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如果对创新过程的每一步过分苛求,就容易压抑甚至扼杀创新精神。

  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组织、一个文化单位,应该主动担负起打造宣扬创新文化的责任,要在倡导创新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上发挥积极作用。一是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和“兼容并蓄、有容乃大”学术环境,提倡探索,尊重探索,鼓励探索,形成既尊重学术自由,又有积极健康争鸣和批评的良好学术氛围;二是建设校园创新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在高校的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活动文化中贯穿创新理念,培养学生不盲目迷信权威和书本,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和顽强拼搏、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三是以创新的文化引领社会、影响社会。近代中国就是因为有了新文化运动的引领,才有了“五四”运动,才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在今天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大学更要有重任在肩的意识,高扬创新的文化大旗,用自己的创新文化影响、辐射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3 打造构筑创新平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高校是一个重要的科技创新主体,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生力军。在高校内部有许多有利于创新的平台和机制,要把它建设好、利用好。一是以专业、学科建设为依托,聚集一批素质过硬、结构合理、团结人才队伍,为培养输送大批人才、生产输出科技成果搭建一个有效平台;二是紧紧抓住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机遇,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构筑自主创新的大平台,加速形成学校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大力支持交叉学科、边沿学科研究,开辟交叉、边沿学科创新平台。四是建设学术研究交流平台。高校有很好的学术交流传统和机制,要进一步活跃校际学术交流、学会学术交流、国内学术交流、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学术交流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推动学术进步、科技创新。

  2.4 研究推出创新成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高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双重职责。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联系、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优势,不断强化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功能,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不竭源泉。一方面要将教学实践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直接参与和推进科技创新;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和智力。当前,在国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的背景下,高校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直接参与和推进科技创新活动,重视创新成果的生产和输出,有大量的科研论文和技术创新成果获得发表和推广,特别是基础研究成为高校科研的显著特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温家宝.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N].光明日报,2005-10-20

  3 侯自新. 科技创新与大学的使命[N].中国教育报,2002-10-7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大学的使命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xue/9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