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名校集团教师队伍的建设机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学发布时间:2021-10-19浏览:

  摘 要:教师既是优质教育资源载体,也是优质教育资源本体。教师在集团化办学中的角色内涵被丰富的过程,同时也是新时代名校集团教师队伍发展普遍问题的原点。名校集团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了“一体引进制”“双边认可制”“三级再生制”等一系列创新,这些举措在化解名校集团教师队伍建设普遍困境的同时,还为打通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贡献了区域智慧。

  关键词:名校集团 教师队伍 农村学校 骨干教师 师范毕业生

教育论文发表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根据国家战略规划,经过5年左右努力,我国要形成“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畅通,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普遍建立,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1]。由此,如何在国家框架下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机制,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议题。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以扩大区域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为重要使命,教师队伍既是优质资源载体,也是优质资源本体。如何通过名校集团教师队伍建设助力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新规划,缓解乡村教师发展困境,成为新时代集团化办学相关主体的新命题。

  一、名校集团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

  随着杭州、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先后开启集团化办学实践,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辐射上作出了积极探索,较好地实现了集团化办学模式在繁荣教育资源、激发办学活力上的实然价值。然而,名校集团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尚不丰富,截止2020年底,密切相关研究仅有12篇。现有研究关注到“优质教育资源紧张问题根源在于优质师资匮乏,教育均衡从根本上講是实现师资均衡”,为此应着力深化教师的双向流动和深度融合[2],这种双向流动与融合,既可能表现在以集团为单位的联合配编、联合教研、联合评价等发展环节上[3],也可能表现在以党建引领、科研互通、管理支撑为主要举措的“一体化”发展框架上[4]。由此,作为盘活优质教育资源的抓手,教师交流有必要着眼于“流得深、流得长、流得稳”的目标,跨越从任务驱动到项目带动再到领袖群动诸阶段,最终实现对教师交流的价值认同[5],建构“身在学校,心系集团”的共同文化。

  然而,在集团化办学实践中,上述愿景往往会遭遇诸如轮岗交流政策认可度低、主动交流意愿低、交流过程及结果实效性低之类的现实问题[6]。由此有研究认为,集团化办学政策在扩大办学规模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改善薄弱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上有局限性[7]。果真如此吗?教师这一资源要素能否成为新时代集团化办学的源动力?能否通过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来焕发集团化办学生命力?名校集团内的教师队伍共赢发展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实现?带着这些疑惑,梳理成都近十年集团化办学实践后发现,成都也曾经或正在经历一些普遍性问题。

  1.稀释论

  名校集团发展初期通常以规模取向为主,干部教师流动模式是“从1到1”。该模式下,教师主要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载体,在交流互动中主要发挥“从1到1”的效应,更像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搬运工”。该形式下,龙头学校流出一位教师,成员学校就多一位教师,在成员学校规模快速扩张情况下,即便龙头学校快速引进新教师,也会造成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塌陷”,这是出现“稀释论”的根本原因。

  2.同质化

  规模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凸显一些问题,这对规范发展提出要求。相应地,集团干部教师流动模式也开始向“从N到N”转变。该模式下,教师依然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载体,但因为是以团队为单位流动到新的成员学校,因此,团队的文化基因相对显著,对新成员学校的影响既表现为交流教师团队的主动驾驭,也表现为成员学校教师团队的主动趋同。该互动模式下,极易出现成员学校背弃自身文化并趋同龙头学校文化的“同质化”倾向。

  3.内卷化

  近年来,各地集团化办学开始强调内涵转型,干部教师流动模式也开始思考“从N到N+n”的模式。该模式与前两个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再生”,亦即交流中的教师不仅是优秀教育资源的载体,更是优秀教育资源的本体。每位交流教师就是一座“核电站”,不仅用他们随身携带的客观资源引领成员学校教师队伍发展,还将他们自己作为“核反应堆”,发生优质资源的裂变与增殖。该模式对流动教师自身的要求更高,由此产生的交流使命和发展压力也极易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卷化”问题。

  上述问题在全国名校集团教师队伍发展中或多或少都有区域性呈现。从实践层面追索并破解该问题,既有益于区域自身实践的转型深化,也能为其他城市消解类似问题提供借鉴。本文以成都市名校集团为例,对名校集团的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索。

  二、名校集团教师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成都城市圈层日益扩大,交通枢纽渐趋完善,双流区从原来的二圈层区县跃升为新中心城区。双流辖区内共有名校(园)集团11个,其中学前4个,小学4个,初中1个,高中2个。

  1.以“一体引进制”吸引优秀师范毕业生

  双流中学教育集团成立于2009年,是典型的“名校+农校”组建模式,集团现有1个龙头学校和5个成员学校,分别是双流永安中学、双中协和实验中学、双流中学万科实验学校、公兴初中、胜利初中。其中,双流永安中学地处原双流县郊,2009年以独立法人身份进入集团,人、财、事等制度分立。初入集团时,该校教师队伍平均年龄接近50岁,部分学科教师紧缺,教师队伍结构性问题突出。同时,集团发展初期,龙头学校因为向各成员学校输出了数量不等的干部和骨干教师,导致自身教师队伍“部分塌陷”,加剧了集团教师队伍建设困境。成员学校尝试过独立引进师范生,但结果不理想。为破解集团内农村成员学校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更新上的困难,集团开始尝试“一体引进”的教师引进模式。

  推荐阅读:好发表论文的教育期刊杂志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基础教育名校集团教师队伍的建设机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xue/60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