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点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中的应用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学发布时间:2021-08-09浏览:

  【摘要】在当前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语文教师要寻找和利用好学科融合点,将其作为载体,引发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碰撞,从而给创新思维的发展营造契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利用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多元的思考与探究中迸发出创新的灵感。

  【关键词】创新思维;小学语文;学科融合点;多元智能

小学教育论文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同时拥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且它们之间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构建成每个人思维的不同特点。与之相对的,小学阶段的各门学科也体现出智能的不同方面,如语文学科更多的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数学则主要发展的是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科学主要发展的是学生的自然认知智能等。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在教学中挖掘和利用好教材中的学科融合点,以其为载体,引发学生不同思维的碰撞,促使其创新思维的产生。

  一、在语言学习中融入音乐因素,碰撞出思辨思维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通常来讲,大家认为语文学科更容易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其实,借助學科融合,一样能够自然地发展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和逻辑思辨思维。

  语文是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容易感觉枯燥乏味的一部分。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找准融合点,将学生喜欢的音乐元素加入进来,就相当于将快乐的元素加入了进来。并且,在字词学习中加入这一用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艺术元素,会使学生思维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功能方面。

  如在学习《大自然的声音》一课的生词时,课文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声音的拟声词:呼呼、淅沥沥、叮叮咚咚、叽叽喳喳、唧唧哩哩……这些描写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动物声音的词,就是充满音乐元素的词语,而风、水、各种动物就是自然界中伟大的“音乐家”。每个“音乐家”创造的声音是不同的,教师让学生想一想:“你能模仿哪些‘音乐家’的声音呢?”如此,学生对表示声音的这些词就有了感性的认识。这样比干巴巴的词意解释更吸引学生,同时使得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听到的声音,用嘴巴复述,用大脑记忆。还有的学生模仿出了课文中没有的拟声词。这些惟妙惟肖的原创拟声词,将课堂成功拓展开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同时伴随着创新。在“创造”拟声词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发散了思维,而且会通过互动来求证这个词好不好、对不对。这样,学生的逻辑思辨思维也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升。

  学贵有疑,融合点不仅是引发学生多样思维的良好载体,而且是学生锻炼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

  如在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时,教师很自然就会想到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将这首歌作为课堂导入,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与不同民族的学生交朋友产生强烈的向往,帮助学生树立起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而歌曲的名字本身也给了孩子们更多的期盼和想象空间:是不是不同的民族服饰放在一起就像姹紫嫣红的花儿聚集在一起那么光彩夺目呢?于是,学生对《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就更加向往了。孩子们不仅急于知道大青树下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更想知道孩子们一起手拉手去上学、课间一起做游戏、放学后热烈地讨论着回家会是怎样惹人羡慕的场景。语文教师抓住了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的有效融合点,使学生不仅开心活跃,而且训练了创新思维,在思考时发散、思辨,去伪存真。

  二、将科学幻想融入语文课堂,于现实之上放飞想象

  文学性是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而满足儿童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领学生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知宇宙、自身以及周围世界,进而提高学生认知和探索世界的能力,是小学生喜欢科学学科的根本所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众多对大自然以及动植物的描写,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妨在语文课堂中融入科学元素,设计一个小片段让学生真正地通过自我观察来认知课文中所描写的对象,将提升学生的观察力与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体悟统一起来。

  如在教学《搭船的鸟》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欣赏翠鸟捕鱼的视频,观察翠鸟捕鱼的动作,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从观察到的具体动作联想到课文的描写。在观察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翠鸟是如何捕鱼的;然后与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对比,更深刻理解文中的“冲”“飞”“衔”“吞”等一连串活灵活现的动词的运用,进而引发学生思考:“这些动词都只有一个字,给你一种什么感受?”继续深入,让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鉴赏:仅一个字的动词传神而精准地表达出了翠鸟的一个动作,更加突显了翠鸟动作之快,从而鉴赏领悟文字之“简”的力量。陶行知先生倡导“在做中学”,真实的观察能促进语文学习,语文学习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对世界的真实观察。

  在文学作品中,常会有“空白点”来引发学生想象。诗人雪莱曾经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对于课文中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这些“空白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时,借助科学知识能使想象有可立足的“基石”。

  如《黄山奇石》一文中形象描写了黄山石的形状各异。教学这个片段时,教师可以展示几块奇特巨石的照片,先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描述这些岩石的形状、颜色,分析它们的质地、特性等。然后教师出示雄鸡、猴子、仙人等图片,通过观察这些具体的形象,引导学生将具体形象与岩石特征进行对比联想,然后让学生给那些还没有名字的怪石取出恰当的名字,有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空白点展开想象。有了明确的图片,加之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想象力本就十分丰富,在发散思维的启发下,有的学生说怪石更像一只站起来的兔子,因为山顶上有两个凸起,那就是兔子的耳朵,且田野里的兔子就是灰色的,和图片中岩石的颜色也是一样的;有的说怪石就是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狗,它爱回头咬自己的尾巴玩,那些白色的点点就是它吃面包时弄在身上的面包屑;还有的讲述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借以说明怪石形象的由来。这些文中没有名字的怪石给了学生更多的想象,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借助科学知识的引导,使“取名”更有说服力,不得不让人感叹科学是严谨的,而且科学知识的引入为语文学习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推荐阅读:现代中小学教育被哪个网站检索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学科融合点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中的应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xue/58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