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课堂真境的策略探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学发布时间:2021-07-30浏览:

  摘 要:课堂“真镜”是戴继华老师提出的概念,具有真教、真学以及有境三大特征,强调在语文教学中突出自然、深切、真切以及韵味,意在引导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突出语文的人文性,最终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文对课堂“真镜”进行阐述分析,并具体探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课堂真境。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真境 策略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催生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业内学者以及一线教师都在求新求变,将教学创新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当下进行的教学改革的确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从实际教学来看,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与其他科目不同,不仅是一门技能课程,注重实践,同时也是一门心智课程,强调体验,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应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堂“真境”的提出为当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在运用新理念、新模式以及新技术的同时,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也不能全盘推翻,应当寻求二者的平衡,进而使语文教学回归本质。

  一、课堂真境的内涵

  戴继华老师对于课堂“真境”的定义是:“以语言为能源库,以意旨为原动力,以情思为神经元,并有机融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臻至和谐、美好、愉悦的课堂生态。”课堂“真境”应当涵盖四个维度,即自然、深沉、真切以及韵味。

  所谓“自然”可以理解为不造作,就是指教学手段、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过程当中师生都是本色出演,不必刻意追求教学创新,不必非要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不为创新而创新,一切自然而然。所谓“真切”包括三个层面,其一在“理”,即教師选用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学生的学情,符合客观规律。其二在“事”,要求教学过程中应当回归初始,去掉表演的成分,一切都从教学实际出发。其三在“情”,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对话、态度要和谐、真诚,既不相互对立,也不相互讨好。所谓“深沉”,要求课堂教学要有深度,在工具性的基础上向人文性延伸,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一定的感悟或者情感体验,同时教学氛围要和谐。所谓“韵味”则要求课堂教学要具有艺术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手段多元化,巧妙进行教学过渡,让教学活动更有内涵。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真境的实践策略

  1.真教

  何谓“真教”?按照笔者的理解,“真教”即为教师真心热爱教学、热爱语文、关爱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无知”到“有知”,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收获知识或感悟。因此,笔者认为教学活动应当是结果论,而非过程论,只有当学生的学习需求被满足,教学才算成功,否则即便教学过程天花乱坠,但学生毫无收获或者收获甚少,也是一次失败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当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可以设计几个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确定学生的学习需求后,教学内容设计自然有据可依。若教学设计完全依靠教师的臆想或者猜测,则必然成为无根之木,无水之萍,难以有效切合学生的需求。同时,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备课活动,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完善课堂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教学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教师应从知识与技能、教学方式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并将学习的语文知识转化为技能,进而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课文《最后一课》为例,首先,笔者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本班学生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语文知识基础也相对较强的结论,结合本班学生特点和《最后一课》教材内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笔者从三方面设计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理解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2)教学方法与过程: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学习语文知识的意义,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总之,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案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凸显教学目的,保证真教的实现。

  2.真学

  所谓“真学”,即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浮于表面,而是要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收获相应的知识,获得独特的感悟。这不仅仅针对学生,同时也针对教师,学生受限于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阅历,要做到“真学”,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作为教师而言,教学目标的设计不能仅对标考试要求,而是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分析,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深层次含义。因此,教师应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以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为前提,通过追问的方式,将课内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以此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充学生知识储备。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延伸知识点时,要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科学化。比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笔者提问“‘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叹息’”是在叹息什么?有学生答道:“作者叹息的是屋顶茅草被刮飞,还让一群小孩抢走了,感叹生活困苦。”显然这名学生基本读懂了这首诗的表层含义,此时笔者又问:“除此之外,大家认为作者的‘叹息’中还包含哪些意思?”由此引导学生逐步对诗文进行深入理解分析,最终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叹息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叹息年老体衰,生活困苦;二是叹息时局动荡,底层的人民受苦受难;三是叹息自己对于国家的走向以及人民的痛苦无能为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由对诗文产生更为深入的认识,体会到作者的家国情怀。

  3.真说

  戴继华老师在关于“真境”的阐述中说道:“真境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状态应当是本色、清新的,没有预演或者表演的成分。”真说更有助于学生自身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当通过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想法,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惑。

  在学习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或者感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表达平台,有学生说道:“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和自己同样困苦的底层人民的同情与悲悯,其家国情怀感人至深,但是作者自己本身无力改变现状,那么这首诗也仅仅只是一首诗而已,为什么很多人对这首诗推崇备至?”通过这名学生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其显然进行了独立自主的思考,并没有因为杜甫诗圣的身份而人云亦云,而是表达了自己的疑惑和不解,笔者没有直接否定这名学生,而是以此为辩题,组织学生进行了辩论。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学生达成了共识,认为这首诗被推崇备至并不仅仅因为其是诗圣的大作,而是其中表达的家国情怀影响了无数后人。问题的答案或许很重要,但是笔者认为学生敢于表达的精神更重要,只有让学生敢说、真说,才能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

  总之,戴继华老师的“真境”说的确让人获益良多,语文教学不应当仅仅是一门技能课程,人文性才是语文的核心价值,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彰显“真境”的情怀以及实践“真境”的勇气,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悟、有所得。

  参考文献:

  [1] 戴继华执教,陈明华、曹津源等《“真境”,别样的课堂风景—〈伶官传序〉》一课教学与评析》,《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9年第7期。

  [2] 马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3] 戴继华《真境:语文课堂的应然追求》,《江苏教育》2017年第5期。

  [4] 龙清英、向昌发《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互动模式管窥》,《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年第36期。

  推荐阅读: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策略探究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课堂真境的策略探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xue/58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