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回归生活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生活与道德教育的关系这方面进行考察,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教育职称论文:探究生活德育研究现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20世纪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实效性低下、形式化严重、道德教育严重脱离生活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德育界兴起了一股反对道德知识教育的思潮---生活德育理论,道德教育要向生活世界回归、德育生活化的理念己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因此,总结和反思我国生活德育理论发展的成果和不足,对于指导和改革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生活德育的研究现状
(一)概念
迄今为止,生活德育的概念并没有得到统一的界定,要探究生活德育的内涵,必须要先界定德育和生活的概念。
鲁洁和王逢贤在借鉴了我国“大德育”特色的基础上,总结性的提出了“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外化来发展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和法制等几个方面综合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1],此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同“生活德育”的概念一样,在对“生活”概念的理解上,学者们的意见也不一致。胡塞尔首先提出了“生活”的概念。他指出“生活”亦称“生活世界”[2].而有的学者主张把生活的概念泛化,他们把生活定义为广义生活,包括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生活。[3]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生活德育里面的“生活”的定义有大有小,比较综合的看法是:生活是人类为了延续种族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综合,包括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所以德育回归的生活也是全面而统一的,包含精神世界的生活以及真实世界的生活,本文也采用此观点。生活德育概念的界定,我国学者的主要观点包括:高德胜教授定义“生活德育”就是通过建立一种“有道德的生活”来实行德育,这种生活以人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以生活世界为牢固支撑,并在生活中开展,最终回到生活的德育。[4]有学者给出了更详细的解释:“生活德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了解生活、热爱生活、参与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学会去选择一种有道德的生活。”[5]
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虽然各个学者对生活德育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生活德育主要强调的是:在生活中进行德育,德育为了生活,这点并没有改变过。
(二)理论基础
德育回归生活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生活与道德教育的关系这方面进行考察。
1.哲学与伦理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生活是建立在存在的基础上的,但又不仅仅是生存而已,“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的”[6],这时伦理就已经出现了,教育的作用正是去加强这种合乎人性的东西,去更好地构建生活。勒纳维斯认为:“道德先于本体”,“面孔的通道一开始就是伦理的”,“萦绕在心、难以摆脱的责任心,如同一种顽强的责任心,因为他人占据了我的心,以至于我的自为、我的自在都成了问题,以至于它把我当成了人质”[7].这意味着道德是优于自我的,没有道德,自在都成了问题,那还谈什么生活呢?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则更加明确:“幸福不来源于上帝,而是通过道德的养成、知识的学习获得的。”[8]所以道德伦理不仅仅是生活的必要,更是生活通往幸福的必要。
2.遗传学基础。德纳认为人类都有自己的群体逻辑,这是人类从自己是动物时候就已经进化而来的,“从竞争、合作、交流中进化而来的可靠、诚实、公正等都对群体的生存和取得成就不可或缺”[9],这就是道德。汉斯·莫尔人文在此基础上对群体逻辑划分了界限,“在群体内实行的东西,如关心、支持、帮助等;在本群体行之有效的东西,如公正、可靠诚实,都不适用于外部成员或群体”[10].但是人有移情能力,使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的情感世界着想,这就超越了群体外逻辑。泰勒认为人具有一种天生的“道德直觉”,本能的认为伤害一个人是违背道德的。“这种道德直觉、深刻,影响力和普遍性是非同寻常的,他们如此深刻,以致我们不由得认为他们根植于本能,而其他的道德反应看起来更像教养和教育产物”[11],学者居友也持有相同的观点。这说明了道德情感先于理性意识。
3.现代教育理论基础。生活德育的有关理论可追溯至杜威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并把德育作为其整个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教育应该且必须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陶行知师承杜威,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张。他认为教育是和人类生活共同产生的,生活不断前进,教育相应的也要不断前进。[12]由此看出,道德的教育应该顺应生活的变化,道德生活就是道德教育。
从逻辑的角度上说,没有生活角度之外的道德,也无法在生活之外学习道德,道德在生活之中,以生活为目的。生活的过程正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所以生活道德的理论是有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生活德育的实施策略
1.建立新的生活德育范式,树立生活德育观。冯建军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有追求幸福的能力。”[13]鲁洁老师认为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关键就是使道德教育回归到人本身,回归到一切教育的初始点上来。“道德即人们自主选择的特定生活价值,而德育存在就是要帮助人用道德作为标准来确定生活的道路和方向,使人在生活中活得‘更像一个人’”.[14]这种理念的树立是十分必要的。高德胜在《生活德育论》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生活德育的实施问题,他首先谈到生活德育的范式构建,提出要树立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的思想。
2.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实践生活德育理论。刘超良提出要实施生活德育必须从四个方面做起:首先,从内容上来说,学校生活德育的内容应该注重贴近生活;其次,学校要为学生提供道德性质的生活服务;再次,从途径上来说,学校要把学生的集体生活和课堂生活结合起来;最后,学校应该道德性地批判和改造学生的日常生活。[15]针对上述观点,刘铁芳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他认为首先要更新现行的德育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选择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主题,根据主题创设与之相关的教育情境,在这种教育情境中对教育者进行价值引导,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16]
可见,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现行的德育体制存在问题,尤为突出的表现为:道德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德育方法单一、德育制度机械。要使得德育生活回归,就必须解决上述问题。
二、我国生活德育研究的展望
(一)明确生活德育的概念,奠定生活德育发展的理论基础
目前,有关生活德育理论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的理论不仅给学校德育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指导,也为我国道德教育开辟了新方向,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进行反思,还是会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生活德育的概念模糊不清,外延和内涵不明,缺乏纲领性的定义,这大大影响了生活德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为生活德育的开展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实践策略
生活德育的实施策略不清晰,使得生活德育在学校中的推行缺乏操作性,即使有学者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但是这些策略多是为在理论上的探讨,并没有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检验,这就大大降低了生活德育的可实施性。
(三)把知识德育和生活德育有效结合起来
生活德育就一定和知识德育是对立的吗?过度强调生活德育会不会造成德育知识性的弱化,怎样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上述问题都是接下生活德育理论研究过程中所要解决的。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95.
[2][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M].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37.
[3]项贤明。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
[4]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8.
[5]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26-15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68,166-167.
[7]艾玛纽埃尔·勒维纳斯。上帝、死亡和时间[M].余中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59.
[8]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克劳德·德纳。享用道德---对价值的自然渴望[M].朱小安,译。北京出版社,2002.
[10]汉斯·莫尔。进化,道德,教育[M].北京出版社,2002.
[11]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80-181.
[13]冯建军。道德教育:引导幸福生活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1,(5):19-21.
[14]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3-8.
[15]刘超良。生活德育探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
[16]刘铁芳。面向生活引导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内涵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4,(8)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教育职称论文试论我国生活德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xue/40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