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范文谈当前教学管理的新创新有何意义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学发布时间:2015-04-15浏览:

  摘要: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教育,教学制度,教学论文发表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现阶段我国的学校教育就是拼命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出上一级学校需要的产品,为学校争得荣誉,进而争取更多的生源,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为老师赢得福利,为领导赢得政绩,产品的标准就是分数。究竟今天的学习和获得的知识对学生和社会的未来有什么用,那不是学校考虑的事情。从小学到大学都在这样做,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高考获得尽可能高的分数,基础教育的孩子们在拼命的学习,从早到晚,没有节假日,围绕需要考试的几本书,翻过来倒过去得练,做了无数多的题只是为了当熟练工,以便在高考时遇见更多做过的题。而上了大学,大量的业余时间都用于消遣娱乐,考试前几天的突击就能获得毕业需要的学分,大学是天堂,小学中学是地狱,所以学生走出校门就是失业,有了职位也不能做,没有3-5年的重新学习,就不能胜任现有的工作,更不要说创新。

  对于对一个人最重要的儿童时的教育——借用一句广告语:人生不止一面,在此方面得到的多,另一方面就获得的少了,人在生活中扮演着诸多角色,儿女,丈夫,雇员,老板,厨师,自我理财者——许许多多角色,我们现阶段的大部分儿童教育的工作者刻意拔苗助长使一名儿童过早的放弃一个幸福的童年,使他们过早过早的灌输成人的东西,让这些东西在脑海里,挤占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性,须知童年正是人的性格习惯的形成期,这样一味的灌输又怎样真正的培养真正有真我的人才。

  以前听到有关美国教育的一则故事,是说有位母亲控告儿子所在学校的老师,说自从儿子上了他的课以后,再也不会把C叫成月亮,把O说成桔子了,这个案例后来成为美国教育反思的反面教材,才会有今天的能力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发掘人的潜力,而并非仅仅是灌输知识。我想伤仲永们的杯具大致在此吧。

  由此可见,教育的目的定错了,就如同战略方向定错了一样,后果极为可怕,且是无法弥补的。所有战术手段都是为了达到战略目的而制定的,方向错了,所有过程和手段也就错了,努力越多,错误就会越大。因此教育工作者不要也不能再错下去,帮助学生,还学生真性情发展的自由!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享受他们自然成长的快乐,过程是快乐的,其结果也必然是快乐的。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就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目的。

  关注留守儿童的卢安克在他的博客中写道:“‘如果我做什么,就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是一种‘教育上的误会’,想要影响人的精神,故意采取什么固定的策略是无效的。我的学生要找到自己生活的路,可是什么是他们的路,我不可能制定,我想给他们的是走这条路所需要的才能和力量。其实,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自由的也是最美好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

  所以教育的本质目的应该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教育应该是踏踏实实做事,是对生命的涵养。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探索如何挖掘人的潜能,应该是创造适合人的发展的教育。经常讲“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教育工作者甚至街头百姓都熟知的词语,可又有几个人真正理解了这两个词的含义?我理解的所谓“科学发展观”应该是尊重人的自然属性,“以人为本”应该是要促进人发展,促进人的真我的发展,教育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人的未来生存与幸福。获得知识不是目的,今天获得知识是为了孩子明天的发展,是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基础。如果仅仅为了获得知识,不择手段,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反而阻碍了孩子发展,拔苗助长,那就是失败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制定的;一个人应为他自己受教育,而不是为社会需要受教育;教育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决定社会,而不是社会决定个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性和本能,教育目的就是使这种本性和本能顺利地得到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应该回归于生活”。当前的教育的确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如何回归的问题。我们应该回归,应该回到教育的本源。每一位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一棵大树的种子,也可能是一粒玉米的种子,或许是一粒小麦的种子,学校能给这个生命的只有温度、湿度、养分——我们要按学生的发展需要去引导、积淀,循序渐进地滋养,然后根据他所处的环境、经历,不断提高他自己的追求,慢慢的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精彩。我们不追求每个学生都成才,但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爱孩子。”教育工作者应该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外活动中,积极参与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和他们融为一体。这样一种关系,会让学生的生命意识空前地高涨,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会空前的巨大。

  教育工作者不能只盯着我们的课堂,只盯着自己一所学校,应该胸怀天下,把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在做起事来才不至于坠入教育应试或者是功利主义的泥潭。我们要教给学生“感受”,而我们所说的感受不是欲望和情绪,没有“要达到什么”的动机;我们要教给学生“诚实和持续的对事物平静观察”;我们要教给学生成为独立的个人,不需要从他人那里寻找超我,只需要不去阻止自己身上饱含的人性。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他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只有用未来教育的眼光,以人为本,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带着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让每位学生自由发展,让每位学生超常发展,才能出创新人才,才能实现我们民族的复兴。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教育学论文范文谈当前教学管理的新创新有何意义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xue/30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