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学发布时间:2012-07-05浏览:次
创新能力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要创新就必须有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主要靠创新教育培养。培养大量的一线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加强大学创新教育对于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职业教育是培养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了。
传统的和保守的教育教学方法限制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命题学生解答的以教师为主体课堂教学方法,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被激发出来;试验、实习和毕业论文等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形式严重弱化,也使得学生很难检验所学书本知识中存在的问题,没有精力和能力质疑所学知识的正确性,丧失了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大好机会。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要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深刻意识到: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强制学生学习更重要,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比传播科学更重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
首先,要增加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学生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培养其独立思考、集体商讨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平等参与讨论,鼓励学生用新方法、新视角、新理论来解答问题。还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要热情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肯定学生主动追求新知识的做法。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创造适当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信心,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无穷力量,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从而自觉地不断地去创新、完善自己。在教育评价上,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测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制度,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引导教学朝着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真正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培养目标。
其次,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多门课程以至多个门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与素质。“学以致用”就是这个道理。这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必须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和知识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行合理配置,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课件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友好的交互界面和多媒体集成的优势,将文字、数据、图形、图像等信息通过多媒体集成处理,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同时由于多媒体在很短时间里显示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互动式探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提高。
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强化实践性教学的质量控制。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为此, 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和实践环节的设计,以及实验室和实训平台的建设。应当多增加校内试验、模拟实习等实践课程,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对毕业实习的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尽可能实行集中实习,确保实习时间和实习内容;要以学生在试验、实习中是否提出具有新意的问题为主要标准,评定学生试验或实习的学习成绩,而不仅仅以学生试验或实习是否规范来评定学习成绩。必须加强对毕业实习的质量控制,要严格以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否新颖,是否进行实际试验或调研,是否获得原创性数据或资料,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否合理,结论是否可靠和新颖等来评定成绩,对于抄袭、没有实际试验或调研数据资料作论据的论文要坚决按不及格论处。
总之,创新教育是知识时代的必然要求,是时刊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动力,也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要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就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的氛围,才能有效培养与提升高职生的创新能力及其综合素质,才能为市场和社会输送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凤云、苑成存.创造学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郑金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5,(1).
[3]李嘉兽.创造的魅力[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徐少春,徐宏,高洁.浅谈工作中创新思路的研究及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5]杨乃定.创造学教程[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6]缪宁陵.浅析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浅谈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xue/2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