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学发布时间:2012-07-04浏览:次
一、中日两国课程改革背景和目标理念
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历史经验已经证明,教育在把握人类自身命运、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由于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奠基作用,综合国力竞争必将聚焦到教育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是世界各国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将占据主动地位,谁就将有可能最终赢得这场竞争的胜利。
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实事求是的承认,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刊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对此,为了培养适应急剧变化社会所需求的新型人才,此次课改,我国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针对创新薄弱、过多注重考试、忽视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状况,力求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改变原有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应试教育价值观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课程体系。
同期的日本,针对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逐步僵化,教育面临偏重学历、考试竞争过度,青少年心理健康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今后学校教育必须由注重灌输知识向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转变,注重生存能力的培养,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标,扩大学生学习选择的幅度,使教育朝着尊重学生个性的方向改革和发展。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和日本课程改革的目标均提出以人为本,强调给予学校更大的课程自主权,超越教育工具化的倾向。但我国偏重于强调奠定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力,培养其基本素养并形成健全人格。而日本则强调培养学生“自立的个体”、“共生的精神”和“领袖的气质”,具有更加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特别是“领袖的气质”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它已经不能简单的用某一种能力来形容,它是一种综合的素质要求,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
二、中日两国课程结构设置及课程管理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特别是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而日本的基础课程由学科和科目组成,学科中有属于国家课程体系的学科,也有学校设定的学科。学校设定科目包括在学科基础上的拓展深化型科目,也包括限定在某学年选择的科目。国家课程体系的科目分为必修与选择必修科目、选择科目。除体育、保健是共同必修外,几乎所有的必修科目均采用选择必修方式。每个学生都可能有和同班同学不同的课程选择计划。
我国和日本的高中课程改革都划分出一些基本的学习领域,这些学习领域高于学科课程,规定了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调整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增强了课程的可选择性。我国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向学生的学习经验与生活回归,使课程逐步走向以专题或课题为组织线索,便于学生从事探究学习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日本的新高中课程更体现课程的统整,课程选修程度比我国的课程选修程度和弹性大。
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现出课程领导概念和课程开发方式的转型。为了使每一所学校成功、每一位学生成功,本次课改把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改革自主权作为改革的重点。为了增强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提高课程的选择性和弹性,普通高中实行学分制管理。日本同样如此,并规定每个普通科目的标准学分数;在各普通科目中规定必修科和选择必修科。学分制管理方式的实行,增进了课程对高中生的适应性,使学生在修习课程方面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以获得更为自主的学习权利,从而赢得个性化的发展。
中日的课程管理方向都走向分权,都强调给予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日本在这方面步伐迈的更大一些,给予了高中阶段的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允许他们超出学习指导要领规定的范围进行尝试探索。对学分认定也比我国更灵活多样。如普通高中学生在其他高中包括专门学科、综合学科中选修的学分、去大学等听课及实习、去国外留学、作为志愿者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等都可作为学分被一些高中认可,被记入毕业总学分中。学生参加知识技能考试获得合格证书,学校也可以认定其学分。
三、中日课程改革的亮点比较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发现尽管中日的国情不同、文化互异、具体课程改革的实践情况纷繁复杂,但在课程改革方案中不约而同地对课程设置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增加了相似的板块。我国课改中提出的“研究性学习”,日本提出的“综合学习时间”,成为两国课改中的亮点。这两种课程类型出现在相似的时期内,却出现在社会类型不一样的国家,表明两国课程改革与教育发展达到相似的深化和积累阶段。
我国课改中规定“研究性学习”这一新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由此我们可以把“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定位为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祟尚。而日本提出的“综合学习时间”设置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理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进行探究活动、努力解决问题的态度;注重让学生掌握信息收集、调查研究、汇总资料、演讲讨论等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这也折射出,日本整个的课程改革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中日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方案中不约而同添置的新课程,体现了两国对人才培养标准的大体的认同。新世纪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国民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成为“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设置的根本指导思想。国民必须具备生存能力,这相应成为“综合学习时间”设置的根本指导思想。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生存能力在表述上不尽相同,其所表达的实质精神应该是一致的:即针对国内长久出现的教育病症和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同时顺应世界课程改革趋势,提出新世纪新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在新世纪生存的能力。它们的提出同时解决了课程发展的两对矛盾,在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体现出相似的价值追求。
日本课程改革探索的实际经验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首先应从国情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极大,经济、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课程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忽视的课题。应结合我国国情,针对当前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而不是急于盲目地全面推广,导致多走弯路。二是应完善学校课程改革的支持系统。目前,我国课程改革存在着许多政策支持不足的问题,如教师政策、评价政策等。当前,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改革教师配置政策,加快中考和高考改革的步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
四、结语
中日两国的课程改革,在改革背景、课程目标、课程管理、课程结构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同。因此,根据国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推行和完善新课改势在必行!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新课改下中日课程的管理与亮点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xue/2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