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学全程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22-04-14浏览:

  [摘 要]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依据全国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总要求以及落实立德树人的总目标,结合“应用地球物理学”课程特点,探索课程思政的具体途径、实现方法。通过精心教学设计,将立德树人、纪律意识、法制观念以及科学素养培养等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堂管理、作业批改、实验指导以及课上课下整个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实现了显性专业知识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统一。

  [关键词] 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科学素养;应用地球物理学

  引言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之后,习近平同志先后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等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就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具体方向等给出了明确的意见。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具体要求。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深入,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论文数量正在逐年上升,研究内容也日益丰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应用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中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2-4],忽略了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包含了课堂知识讲授、课堂管理、作业批改、实验指导以及课上与课下师生互动等多个方面。2021年,贺武华等[5]回顾了我国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指出当前课程思政研究中还存在概念界定不统一、研究手段单一化等问题。同时对课程思政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迄今为止,有关物探类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研究论文寥寥无几[6-8]。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堂管理以及课上与课下师生交流互动全过程的探索研究更少。本文以“应用地球物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为例,对专业课教学全程课程思政进行探索与应用研究。

  “应用地球物理学”是我校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是获取地下地质资源、矿产空间分布、赋存状态的重要方法技术。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等相关方法原理及应用技术[8,9]。依据全国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总要求以及落实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应用地球物理学”课程的任课教师首先应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积极开展课程教学内容研究,挖掘和提炼思想政治元素。通过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使思想政治元素与专业知识教学实现有机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践行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并不断提升科学素养。

  一、把立德树人贯穿于课程教学活动全过程

  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而德育的目标是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关于如何立德修身,习近平同志曾强调,要多积尺寸之功,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为此,教师在课程教学工作中要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把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采用各种方式方法,通过一件件小事不断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奋斗精神以及科学素养等,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明大德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所谓明大德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忠于国家和人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人生价值追求。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胆魄,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满腔热血,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责任感,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立报国之志,铸爱国之魂,践行对国家、对民族的崇高历史使命。

  1.讲好先辈与时代楷模的故事,铸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应用地球物理学”作为一门工程应用课程,从方法技术而言,一般称之为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其伴随着我国资源矿产地球物理勘探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进步。在我国物探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国内走向世界的发展历程中,不同勘探方法技术的进步承载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见证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成长、进步和突破。为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课程内容适时向学生展示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的伟大成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讲述物探人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比如,在第一讲绪论部分教学中,首先从地球物理学大学科背景下介绍地球物理学的概念、学科组成以及应用地球物理学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课程体系等。在讲述应用地球物理学方法分类的同时,简要介绍我国在不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步,以及在能源、矿产以及各种资源勘查中地球物理勘探的巨大作用和所取得成就。通过介绍以翁文波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物探人以及以黄大年为代表的新时代物探人为国分忧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引导学生明白“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只有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奋发进取,将个人价值追求与国家民族振兴相统一,践行对国家、对民族的崇高历史使命,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利益为重,用知识报效祖国、用行动献身民族,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2.讲好行业发展故事,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众所周知,勘探行业一直是艰苦行业的代名词。特别是地球物理勘探更是如此,不论是在浩瀚的海洋,还是在茫茫戈壁;不论是在平原、河流、沼泽,还是在高原和崇山峻岭之间,处处都有物探人的足迹;不论是寒来暑往,还是雨雪风霜,随时可见物探人的身影。正是由于一代代物探人的不懈努力,才换来了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的飞速发展,才铸就了新中国能源和矿产工业的今日辉煌。以油气勘探为例,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从东部大庆油田、胜利油田、渤海湾油气田的发现,到西部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长庆油田的勘探,再到南方的普光气田、涪陵页岩气田以及南海油气勘探的突破,地球物理勘探居功至伟,由此激发学生对“应用地球物理学”课程的热爱,对国家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飞速发展的崇敬。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内容适时插入一些与物探方法、技术、软件、硬件革新和进步相关的小故事,通过一代代物探人艰苦奋斗、忘我拼搏、埋头苦干、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和職业操守,引导和激励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牢记使命、奋发进取,勇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讲好身边人故事,激励学生锐意进取,努力拼搏。“应用地球物理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三的第一学期。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准备考研的学生就已经开始进入考研复习季。为此,借助课间休息时间,以考研辅导为目的,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些考研信息辅导或者推荐报考院校、专业等。与此同时,不失时机地讲述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师兄、师姐的成功案例,引导和鼓励学生增强信心,勇于进取,志存高远,努力拼搏,踊跃报考国内外一流大学、一流专业,以便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得到更好地培养和训练,将来更好地投身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多年来,我们所任课班级的学生报考国内“985”和“211”院校的人数基本都维持在历年报考人数的90%以上。

  (二)从小事入手,教育引导学生守公德

  所谓公德是指公众之德、公权之德和工作之德,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道德价值要求。教育学生守公德,就是要引导学生讲文明、懂礼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生态环境、助人为乐、见义勇为、遵纪守法等。

  1.崇尚尊师重道,坚持上下课师生相互问候传统礼仪。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学生树立尊师重道的社会公德意识,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上下课学生起立,师生相互鞠躬问好和道别。通过这种仪式感,不仅可以让学生课前尽快回归课堂,而且潜移默化让学生内心深处尊重师长、礼貌待人意识得以强化,进而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围。

  2.强化健康、安全和环保意识。在讲授物探采集方法技术时,通过讲述目前勘探行业实施的健康—安全—环境(Health、Safety、Environment, HSE)三位一体管理体系和勘探队严格践行HSE管理理念的故事,引导和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使学生意识到关爱健康、注意生产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3.严格课堂管理,增强纪律意识、互助意识和团队意识。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入学率大幅度提高,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学生逃课现象愈演愈烈。尽管逃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上进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足以及教师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等是造成学生逃课的很重要的原因[10,11]。为此,在重视和提升任课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的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严格课堂考勤与请假制度,让学生养成有事必须事前请假的良好习惯。对于迟到、早退的学生,通过说服教育、奖惩措施,督促其按时上课。通过反复强调让学生树立明确的纪律意识,形成人人守纪律、处处尊规则的良好课堂氛围。

  需要说明的是,课堂管理并不是简单的考勤和签到。任课教师应真正负起责任来,关心、关爱学生。对于那些经常逃学旷课的学生,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沟通,搞清楚学生旷课的原因,对症施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困难。对于部分厌学的学生,通过深入细致的了解沟通,分析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疏导和鼓励学生回归课堂。对于屡教不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任课教师积极与班主任、辅导员沟通,或者向主管领导汇报,通过上下联动、群策群力,共同努力让学生迷途知返。

  在教学管理中,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形成团结友爱、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风气。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在学习中互相激励、互相监督、共同成长进步。总之,严格课堂管理应努力做到管理在课堂,关心关爱学生在课下。以不让一名学生掉队为己任,在管理的同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互助意识和团队意识。

  4.以课件拷贝为契机,引导学生树立版权意识和法制观念。近年来,有关学术不端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利益驱动和惩处力度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日常教学中上至教师下至学生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教育和引导。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教师基于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编排制作完成的,是对教材内容的二次加工,其所有权和支配权均应属于教师本人。但自从电子课件产生以来,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下预习与复习,拷贝电子教学课件给学生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常态,也是学生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是,对于课件的所有权或者说著作权问题,学生一般很少有人重视。好多学生拿着从老师那里拷贝来的课件,未经老师同意,随意上传公共网络换取资源。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是一种明显的侵权行为,但是学生却不自知,或明知而不重视。作为老师往往因为无法确定侵权人也不会认真追究,最多是联系相关网络请求撤销而已。202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颁布3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第一年。《民法典》的出台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2020年11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完善了作品、权利等相关规定,加大了对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强化了著作权主管部门的执法手段。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版权、著作权的高度重视。为了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我们从小小课件入手,在拷贝给学生的同时,在课件首页清楚标明“本课件为老师个人所有,仅供学生自主学习参考使用,未经老师本人同意,禁止上传网络和传播”等提示,以此来警示学生逐步树立版权、著作权意识。与此同时,在新课件制作过程中,凡是源于他人的资源在课件中都有明确的标注和说明,既体现了对原著者的尊重,同时也通过教师的自律行为,达到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版权、著作权意识和维权意识。实施这一举措之后,学生随意上传教师课件到网络的事件再没有发生过。

  推荐阅读: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展望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专业课教学全程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62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