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道德教育的研究进路与未来展望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22-02-23浏览:

  摘要: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对我国家庭道德教育发展脉络的梳理从家庭道德教育一般问题与促进家庭德育路径探索两个研究角度进行。我国家庭德育一般问题研究包括家庭德育内涵、功能、与其他德育关系、问题与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促进家庭德育发展的路径包括配备家庭教育导师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家校社合作提升家庭德育质量,提高隔代教育质量等。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家庭德育研究的中外比较和国内东西部地区差异比较研究、隔代教育的正向作用研究以及家庭德育合力研究等。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德育;道德教育;《家庭教育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从国家法律层面赋予了家庭道德教育功能的合法意义,使得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了“国事”,也更加强调了良好的家庭德育能够促进未成年人道德水平的发展,对未成年人健康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养及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形成具有奠基和启蒙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总书记围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在全国发行,直接推动了家庭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的进展。家庭是未成年子女接受道德教育的第一场所。当下,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问题比较突出,重视道德教育已成为家庭教育的当务之急。家庭德育发挥着德育启蒙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子女在没有进入学校与社会时,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将良好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传递给子女;当他们进入学校或者社会以后,家庭德育不会中断,甚至形成“德育反哺”现象。家庭德育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情感上的感染性、方式上的多样性、功能上的权威性和奠基性等特征。本文基于文献数据,从家庭道德教育一般问题与促进家庭德育路径探索两个研究角度,梳理我国家庭道德教育研究的脉络和现状。

  一、家庭德育的一般问题研究

  (一)家庭德育的内涵研究

  在我国古代,最初有德育之实,而无德育之名。先秦时期提出的“六艺”中的“礼”,就有道德教育的痕迹,我国古代所提倡和尊崇的孔孟之道,皆是道德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近现代,学者们对德育的定义主要有两种:广义的德育,即“大德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和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导致德育概念的“泛化”[2]2;狭义的德育,即“小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即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其中包括道德意志、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对此,有学者指出应该对“德育”概念持“守一而望多”的原则,即严格意义上的德育基本内涵仅指道德教育,也要进行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2]5。

  家庭道德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有着不同的目的和要求[3]188。诸如古代孔子儒家思想、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近代以来的《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等,都为后世家庭德育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古代中国,上至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都注重家庭道德教育,强调传承优良家风[4]193。家庭德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家庭为基本教育场所,家庭成员之间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相互施加道德影响,从而培养和提高道德品质的教育。家庭德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情关系[3]188。家庭德育主要是家长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实质是教育子女如何“做人”[5]。我国学者洪明认为,家庭德育是家长为孩子提供适合孩子品德成长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构建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是促进子女道德自主构建的价值引导活动[6]。对于家庭德育的类型,学者骆风将家庭德育分为显性家庭德育和隐性家庭德育。顯性德育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定、方法的实施,以及家长的教育观、教育能力等都直接影响到家庭德育的实效;在隐性德育中,家庭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家长的自身素质等,间接影响到家庭德育的效果[7]。

  (二)家庭德育的功能研究

  家庭德育的功能发挥即以家庭为基本形式,家庭成员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德育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定、方法的实施,以及教育观、教育能力等方面相互施加道德影响,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道德品质的目的[8]。家庭德育的功能是指家庭德育在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可视为一种转换,即子女在接受了家庭道德教育后,将所获得的思想品德转换为实际行动,从而促进各方面的发展。整体来讲,家庭德育的功能表现在个体与社会两方面。

  家庭德育能够促进个体道德水平的发展。家庭德育对子女的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形成具有奠基和启蒙作用。在家庭中,家长将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法治观念等传递给子女,促进其道德水平的提升,使其成长为符合社会道德发展要求的合格公民。在古代,家庭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孝子”,具体内容涵盖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4]193。家庭德育能够提升子女的道德品质以及精神状态,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激发他们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家庭和谐幸福。家长在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中具有显著的优越性,能够及时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根源与本质,并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等,做到防微杜渐。

  家庭德育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家庭德育能够通过传递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以及价值观念来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礼记·大学》有云:“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风气好,社会风气才能正。“家风”对于家庭德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家风,即一个家庭在数代人的繁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较好的稳定的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之道等,其中主要指的是家庭的思想意识方面的传统。家庭德育能够促进社会稳定,是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3]7。

  推荐阅读:幼儿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我国家庭道德教育的研究进路与未来展望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61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