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21-05-17浏览:次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程;课程构建;跨界融合;人工智能
一、劳动教育现存问题及成因
2015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积极的劳动习惯与态度,自觉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精神。同时计划在3—5年内,建立机制健全、资源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1]。2018年9月,在中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重要内容,直接决定学生的劳动精神、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等[3]。同时还强调劳动教育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社会服务及生产实践出发,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劳动技能与素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发布系列的劳动教育相关政策文件来支持劳动教育更好地开展,在这些政策文件引领下,各级各类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并开设相关课程,探索勞动教育实施路径,且取得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劳动教育地位缺失的现象仍然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家庭、社会、学校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全社会对于劳动的认识存在明显的偏差,认为劳动技能的培养就是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没有考虑到劳动素养,如劳动价值观、劳动思维、劳动精神等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其次是家庭、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认为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仅仅依靠学校一方的力量就能够取得较好成效。在家庭中,有些家长只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培养,要求孩子将全身心都投入到成绩的提高上,对孩子学习以外的事情都代劳代办,使学生在家庭当中都没有机会接触过劳动,更不必说劳动技能与素养的培养了。虽然劳动教育片面依赖学校教育,但是当前许多学校的劳动教育并没有很好实施,也没有取得较好的成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学校教育中一些高考、中考不涵括的学科领域等日渐边缘化,尤其是劳动教育。比如,一些学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不符合教育部相关规定,导致课程流于形式;一些学校则没有对劳动教育的开展采取任何措施;甚至还有一些学校直接将其异化为惩罚学生的手段[4]。
第三是由于学校缺少专门师资和场地的支持,导致课程设置不规范。与其他学科不同,从事劳动教育的师资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缺少劳动教育所需要的学科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导致学校劳动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内容陈旧。劳动课程的开发由于缺乏顶层设计与规划,导致设置的劳动教育课程在各个学段不连贯,其实施方式也没有很好地衔接与兼容[5]。劳动教育课程强调将各个学科的知识相融合,并以劳动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展开教学,然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得以实施的基础在于劳动教育实践场地,但是许多学校并没有专门的从事劳动教育教师或者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实践场地,在人员、经费以及设施设备的投入方面也缺乏应有的保障,能够支持的劳动教育形式有限,难以满足各级各类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需求,导致劳动教育形式单一[6]。
劳动教育被严重的弱化、异化,会严重影响我国新时代人才的全面发展与培养。为此,要按照劳动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针对目前弱化、异化、淡化劳动教育等问题,从新时代人才培养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协同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加强劳动教育。
二、跨界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要想充分发挥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功能,就要使劳动教育的实践从单一的形式走向一体化的实施路径,实现课程、活动等资源的有机整合[7]。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构建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是劳动教育走向跨界融合的重要环节。
劳动教育课程的跨界融合分为横向融合和纵向融合两个部分,横向上要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纵向上要注意各个学段间的渐进性,对其贯通设计。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通过模糊学科知识内容及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边界,加强各个学段之间的纵向连接,为解决劳动教育现存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STEAM教育是一种基于真实情境主题的典型跨学科课程整合方式,为劳动教育课程的跨界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在STEAM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构建应该要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从劳动技能与素养的培养出发,设置劳动教育项目与活动途,分析完成项目或问题解决所需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模块,所有知识模块的整合就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8],如下页图1所示。
三、劳动教育新内涵
劳动教育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流程,而是要体现出“时代特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及教育应用,劳动教育的价值、内容以及实施路径都发生着变化,劳动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劳动工具智能化发展,改变当前劳动形态,使得各个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要主动扩充,以涵盖社会产业新业态和服务新形态,使劳动教育真正实现综合育人的目的,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劳动精神,促进学生成为新时代会劳动、爱劳动的人,如下页图2所示。
(一)劳动形态的改变
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推动劳动工具智能化发展,将人类从繁重、复杂的体力及脑力劳动中解脱,并孕育新的劳动形式。诸如,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使得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导致大多数需要人工操作的岗位被取消,但是孕育出了许多新型劳动形式[9],如机器开发、管理和维护等。
(二)劳动教育内容的扩充
过去的劳动教育主要承担着生产者培训工作,为满足这一时代的社会需求,党和国家发布了系列劳动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强调培养学生的农业、制造业等相关技能。随着服务产业、信息产业等新劳动形态的产生,传统的劳动技能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劳动需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在内容上必须加以扩充,以涵盖新劳动形态及所需的劳动技能与素养[10]。
在劳动技能培养上,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容要以日常生活及生产、服务劳动为主要内容,要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同时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结合新时代产业、服务业的新形态,选择出具体的劳动教育内容;在劳动素养培养上,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除了注重学生劳动价值观、精神的培养以外,还要注重劳动思维的培养,使其有创造性的劳动。
(三)劳动教育功能的叠加
劳动形态的改变、教育内容的扩充,势必会引起劳动教育的变革,劳动教育有了新的价值。过去的劳动教育注重技能培养,被当作是谋生的工具手段。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不是作为社会改造、生产、服务的工具,而是具有存在性的内在价值,是人们生存的状态。这种内在价值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思想品德等,而是需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培养出新时代会劳动、热爱劳动的人[11],使劳动教育具有人性解放、现实批判和承认伦理的人性意义[12]。
四、劳动教育跨界融合的路径
在构建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时,首先要考虑到不同学段之间的纵向衔接,在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基础上,结合各个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其需要掌握的劳动技能与素养目标。第一,各级各类学校要办好日常生活劳动;第二,生产和服务劳动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分阶段组织开设。例如,中小学可以使用传统工具、工艺,通过劳动技能竞赛、主题演讲等形式实施劳动项目,帮助学生更好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高校和职业学校要结合新业态、新形态,选择现代工农业和服务业项目,提高创新工作能力。
其次,要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融合,在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中融合渗透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与思维。为实现其他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跨界融合,需要围绕劳动技能与素养的培养,创设相应的劳动实践项目,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情境任务,经历劳动的过程,最终达到劳动技能与素养的培养目标。其中,劳动技能侧重劳动项目的学习成果,育人目标指向劳动技能的习得以及劳动作品的展示;劳动素养侧重于劳动项目的学习过程,育人目标指向劳动精神和观念的内化。依据育人目标的不同,可以将劳动教育项目划分为“感受体验”“技能训练”“探究学习”和“创新创作”等主体项目类型,分别指向不同的劳动教育活动和知识内容,同时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场所有着不同的要求[13]。
推荐阅读:劳动教育在九年义务制培智教育中的实践探析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跨界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57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