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傈僳族手工编织创设幼儿本土民族特色课程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21-04-20浏览:

  摘要:在新时代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挖掘民族地区幼儿园本土课程教育资源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创新幼儿园艺术教育理念,开发民族地区手工编织教育资源,优化幼儿园艺术教育内容。会东存在着大量原始古朴的民风民俗和多姿多彩的傈僳民族文化,孕育着独特的民族风情。手工编织是傈僳族传统手工艺中的一种,品种繁多,编织方法、技巧多样,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能让民族文化得到弘扬与传承,也能在“手传历史,心传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创新思维、合作能力。

  关键词:傈僳族 手工编织 本土民族 特色课程

幼儿教育论文

  《纲要》提出:“把当地社区的文化历史与社会生活作为教育资源,能让幼儿从人们的生活中体验到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从而使幼儿产生对社区文化、本民族文化乃至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课题“傈僳族手工编织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研究”着力解决幼儿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开发傈僳族手工编织教育资源,丰富幼儿园本土民族特色课程内容,弥补缺失,形成本地区的特色文化;二是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喜爱之情,并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传承与创新运用,获得完整经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1.开拓多维视野,分类展开研究。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课题资源创新的源泉,傈僳族文化并非以单一的形式存在,而是呈现各种各样的形态。课题组分别从傈僳族编织内容、编织原材料、编织技法、编织的创新运用等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展开研究。

  2.培训种子骨干,保障师资力量。

  由教育机构组织的专门手工编织技能培训特别少,没有太多的学习借鉴,重点是汇聚“草根”力量,培养“种子”教师,外出观摩培训——编织艺人进园培训——种子骨干培训(有专长教师)——课题组团队——其他参研园所教师,层层帮带培训学习,形成自上而下、由点到面的培训链,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编织实操技能,引领课题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比如:组织课题组教师参加传承人编织技能培训(向麻线织布传承人黄国会学习织布;向编织草鞋传承人黄文林学习打草鞋;向乔卫林学习编织背篼背手;傈僳村里的中老年人都会打席子,随便拜师。)。还主动联系邻县--米易县旅游局、县文化馆、博物馆、米易傈僳村寨(新山村)考察学习。

  3.挖掘本土资源,开发运用研究。

  广泛收集资料,进行合理筛选,归类整理,体现民族文化的适宜性和参考性,教师通过多种网络、杂志、《会东县县志》、会东县文化馆档案资料、会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等文献,进行“傈僳族手工编织”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资料的搜集工作。比如:傈僳族神话、民间传说;饮食风俗习惯;婚礼习俗;刺绣、乐器;纺织;蹢脚舞等,并对其进行精心筛选和整理,构建幼儿园“傈僳族民族文化”资源库。

  (1)收集编织物品,观察操作体验。在采风和学习中见到的傈僳族精美的陪嫁品、服饰、乐器、酒器等手工编织装饰;草墩、草垫、草席、篮子、背篼背手、筛筛簸簸等生活用品的编织;尝试傈僳民族从生产——加工——制作的织布技艺等。

  (2)采集编织材料,探研编织方法。

  在本土自然资源中选择编织材料,学习编织技法。傈僳族编织材料运用最多的麻线、麻绳、火麻皮、羊茅草;植物的枝条、叶、茎、皮:刮磨过的篾条、藤条、棕皮、蒲草、柳枝等;傈僳族编织成品中丰富的图案和形状等大多是在编织过程中形成的,有的编织技法本身就形成了图案花纹。傈僳族最常见的编织技法有编织、纺织、钉串、穿插、编辫、盘结、缠绕等技巧。

  4.优化编织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内外环境,为幼儿创造一个能与之亲近的傈僳族民俗文化环境氛围,加强傈僳族民俗文化的内涵。在幼儿园的内外墙、走廊、区角等墙面上设计适宜幼儿欣赏的编织手工作品和操作环境。如:在園内打造“傈僳族工作坊”功能室,设有编织、刺绣、泥塑、绘画等区角。班级环境主题墙“傈僳新村”里设有表演区“蹢脚舞厂坝”,角色区“古镇美食”“小康之家”美工区“巧手坊”等,让幼儿在看看、跳跳、说说、做做当中,亲身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美,加深幼儿对傈僳族民族文化的认识。

  5.文化融入课堂,感受独特魅力。

  手工活动是幼儿园孩子最基本、最喜欢的活动,在幼儿园把傈僳族手工编织融入课堂,优化幼儿艺术教育。引导幼儿大胆构思,大胆创作,有效的促进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1)科研教学主题月,以研促教共成长

  我园把6月定为科研主题月,手工编织课题组的教师根据自己课题研究的方向,上一节教学活动展示课并评课。小三班刘巧老师精心设计了《五彩蛋兜,粽叶飘香》;中三班刘秋梅老师的《我是纺织小能手》;大三班周丹丹老师的《傈僳手链》;大二班晏春艳老师的《美丽的菖蒲篮子》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利用自然材料结合已经掌握的一些编织方法,制作一个个装饰品。教学活动展示后,科研组老师进行了评课活动,通过以研促教的形式建立良好的科研氛围。

  (2)本土节日特色浓,拓展创新弘文化

  围绕端午节开展“浓浓端午情,淡淡药草香”主题教育活动。课题组教师带领幼儿走上街头游百病(端午节的习俗),到药材一条街开展“识百草,逛药街”的实践活动,采集编织材料,在各班级开展了手工编织活动。如:菖蒲、粽叶编织成头饰、服饰、香包、编彩缕等,体验中感受端午节文化的快乐,激起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会东本土文化的兴趣,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6.搭建分享平台,展示研修成果。

  在我园课题组的精心设计和组织下,大班幼儿在“成长、感恩、惜别”毕业典礼中,围绕傈僳族手工编织主题内容开展了“我型我秀我闪亮”时装秀表演活动。傈僳族特色花布、麻线、麻绳、藤条、棕皮、粽叶、环保袋、垃圾袋等材料,经过师幼、亲子合作,结合傈僳族编织元素的匠心巧手后,转眼间变成了T台上一套套精美 “盛装”,萌萌的表情、酷酷的动作,傈僳风味十足,时尚与古朴完美结合,让优秀的傈僳族手工编织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

  推荐阅读:儿童与健康幼儿教育类论文发表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利用傈僳族手工编织创设幼儿本土民族特色课程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57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