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21-04-16浏览:次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思维方式。“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可以助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有序提高。由于思维具有抽象与不可捉摸的特征,很多时候难以具象化,这使得不少语文教师有些知难而退:要么把培养创造性思维这一任务转交给数学、科学等其它学科;要么把创造性思维混同于字、词、句、篇的听、说、读、写过程中,不作深究;要么就为创新而创新,只图表面热闹,忽视了其实质意义。为此,围绕创新思维的培养,笔者以近年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同行作出以下分享:
一、精准定位思维着手点,使培养目标具体明确
因为创造性思维有灵活性、独创性、实用性与新异性等重要特征,现实教学中老师普遍比较关注“新异性”这一目标,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过程简单地附着于“新异”这一思维特色上,却忽视了思维过程如何实现灵活性、独创性,呈现其价值性上,把探究过程的教学简化为追求结果的教学,把科学创新降格为“胡思乱想”。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一种辩证前进的矛盾过程:既有发散性思维,也有辐合性思维;既有逆向思维,也离不开顺向思维;既包括求异思维,也包括求同思维,可现实教学中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老师们只倾向于从发散、逆向、求异的思维入手,使得思维过程片面化,课堂表面热闹却无法实现价值的回归。
比如教学《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后,有位教师只是鼓励学生“大胆”去想象今后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利用纳米技术实现哪些至今没有实现的功能,事后教师对学生的一种观点有这样的评价:“很不错,纳米技术可以应用于工程领域,今后人们可以瞬间实现高楼的爆破、燧道的开凿……”,事实上,“高楼的瞬间爆破”目前早已实现,“燧道的开凿”目前已经远远超过去“愚公移山”的水平,但对于这跟纳米技术是否挂边、瞬间开凿是否真有可能这些实际情况,其实教师也模棱两可,充其量只是随便附和学生的思考。不切实际地推崇“纳米技术是万能的”,只要学生说出一种功能,就给以全盘肯定,那样课堂就象一场“传销会”,不但不利于学生建立学习科学的态度,还会让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步入死胡同。
但如果教师巧于引导,让学生从生活现实与科学原型中去开拓思考,学生可能会由“鞋垫除臭”联想到“空气去污”,分析认为人类对于PM2.5的整治问题得到革命性的突破,这中间既有求同思维——人类面临的问题来自微观世界,又有求异思维——从固体除臭联想到气体去污。如果让学生尝试从“目前人类已经实现的功能”与“目前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困难”这两个方向出发去探究,则又能同时培养正向与逆向思维两种能力,实现思维过程的灵活性。如果不断让学生在想象后深入阅读文本的一二两自然段,则能守住纳米技术的本质——一种极小的长度单位,这样就能使探究回归理性,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实用性。
由此说明,我们一定要在理解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与形成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设计,使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显性化、科学化与价值化。
二、充分发掘教材着床点,使培养时机精准明了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不同的文本反映了不同的语言特色与内容情节,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结合文本因素进行有点放矢的设计。
1.抓文本的内容与情节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反映了人们的创新智慧,课文内容体现的思维过程正是借以引领学生学会创新的教学载体。比如《蝙蝠与雷达》教学时,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过程:
第一步。请学生根据若干词语描述猜出相关事物。 第一组:翅膀、黑暗、信号、发射、捕食蚊子、哺乳动物;第二组:飞机、安全、电磁波、探测、目标、接收、军事、装置。
第二步。提问:蝙蝠与雷达这两种事物,一种是会飞的野生哺乳动物,另一种是用于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他们之间是不是风牛马不相及呢?你能通过阅读课文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经过阅读与对比,学生发现了蝙蝠与雷达有着共同的功能:他们都可以在视线不清晰的情况下准确定位目标;都是通过发射并接收信号来实现对目标的定位的。然后教师让学生将上述两组的所有词语填入下图圈内,并说说确定位置的理由。通过辩论,最终确定如图所示的五个词语填入两圈的公共部分之中,让学生体验了什么是“求同”,什么是“求异”,也由此形成对创造性思维的较深刻的认识。
2.品文本的语言及其特色
除了教材内容所体现的创新思维,文本语言上也可以发现诸多创新因素。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达:“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如果把原文改为“到七点半的时候,父亲还没有回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表达的效果却绝然不同。
三、牢牢把控思考着力点,使课堂点拨简要明晰
以生为本是教学的基本理念,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基于学生有着探究的兴趣与创新的动力,教师在课文所述与学生所思之间挖掘存在的差距,激发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将在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比如《普罗米修斯》一文中,“盗”字指的是天神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因为没有火种心生同情而冒着生命危险采取“私拿”的行为,而学生头脑中一般想象的“盗”却往往与“偷盗、强盗、盗贼”有关。抓住这一不同,在阅读探讨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说出“盗”字,让大家找一些日常与“盗”有关的词语,想象一些生活中的“盗”有关的情境,然后提问:“‘盗火’说明普罗米修斯是一名盗贼,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是吗?”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愤悱的心理状态下,學生可以发现:这里的“盗”与生活中的“盗”完全不同,是勇敢、正义、为民、奉献之“盗”,普罗米修斯应该受到人类的赞美、颂扬与敬仰。然后从宙斯对火神的下令中又可以发现普罗米修斯又受到了“惩罚”,那么“既然普罗米修斯不应该受到惩罚,怎么又会受到宙斯的惩罚呢?”这样就可以再次激发思考,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从宙斯天神的角度看,普罗米修斯确实违反了天条,理应受到处罚。这样,课堂探究就一直处于矛盾的呈现与化解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由此而学习了如何旧字新用、如何换角度看问题,创新思维由此得到了培养。
推荐阅读:作文新天地:高中版中学生教育论文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56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