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教育释要及本土化路径思考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21-03-19浏览:

  摘 要 21世纪以来,积极教育的形成引发了全球教育者的关注,为教育领域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积极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为科学基础,旨在增进人类幸福、满足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积极教育对传统教育的突破体现在增加了幸福教育目标,实施关注“积极”的教育内容以及采用教授积极、嵌入积极、体验积极相结合的教育手段。积极教育在中国的推进须与中国的文化环境相结合,重点在结合集体主义文化、融合人工智能、推动家校联合、加强顶层设计等多方发力,推动中国特色的积极教育全面开展及水平提升。

  关键词 积极教育 教育变革 本土化路径

美术教育研究

  教育改革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世纪初兴起的积极教育为教育改革开辟了新方向,成为引领国际教育发展的最前沿理念。积极教育倡导从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和品格优势出发,帮助受教育者获得幸福体验及学业成功[1]。这一理念破解了传统教育重知识、轻个性培养,导致学生发展失衡这一困局,因而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随着积极教育运动在全球的逐步推进,我国部分中小学校自2006年开始陆续实施积极教育。从当前我国的积极教育实践来看,尚存在积极教育理念普及程度不高、积极教育实践进展缓慢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对积极教育的系统阐释及探索我国积极教育的本土化路径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积极教育的形成

  积极教育问世之后便受到国际教育界的热捧并广泛传播,其原因在于积极教育的提出既有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同时又满足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幸福及发展的需求。

  1.积极心理学为积极教育形成提供理论基础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心理学兴起的新领域,是“揭示人类优势和促进其机能的应用科学”[2]。传统的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个性中的缺陷和心理疾病,聚焦于心理治疗和修复创伤,并形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消极取向。这导致人们过度关注人性的阴暗面和痛苦,进而忽视了人类自身特有的优势。带着如何挖掘人的优势、使人类的生活更有意义这个问题,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开始探寻心理学的解决路径,并创立了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从“积极”的视角重新诠释心理学,使心理学的另一使命——使所有人获得发展重回人们的视野。心理治疗只能帮助部分陷入困境的人,而无法使全体获得发展和幸福;而人的优势和积极品质的培养则能使个体产生心理资源,从而起到预防疾患、促进发展的作用。积极心理学提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要关心少数人,还须关注所有的普通人;倡导识别和激发人类优势和美德,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和富有意义。积极心理学理论迅速得到人们的认同,并被应用于教育实践,成为积极教育的科学基础。

  2.成就人的幸福是积极教育形成的直接动力

  追逐幸福是人们的生活目的及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但现代化进程并未增加人类的幸福感。一方面,工业化、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使人类的物质生产极大丰富,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与压力却导致人们心理和精神追求上的困扰,使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幸福感不断下降。这一现代化发展悖论使人类生命的意义受到拷问。如何拥有积极人生、体会美好与幸福成为直击人们的心灵之问,引发学界的反思。教育学家认为,幸福并非源自个体早期经受的磨难和经验的累积,人们须从教育中获得幸福的知识和积极体验。教育活动是人的活动,应服务于人的生活。好的教育应该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3]。学校须帮助学生理解幸福,学习追求幸福的方法,使学生生活得更加幸福。然而,传统教育活动忽视了成就人们幸福的使命,使幸福教育这一重要任务长期处于被搁置的境地。基于此,积极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将培育幸福作为教育目标之一,开启了幸福教育之路。

  3.人的发展要求是积极教育形成的现实需求

  科技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改变,同时亦对人的素质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农业社会中,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只需拥有一定的工具使用技能和简单的智慧活动,便能进行生产活动。当人类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后,机械化、专业化的大工业生产要求人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应用技能,劳动者需要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此后,信息化、人工智能的崛起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人工智能几乎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并取代了人类的部分工作。在此情况下,人们开始反思信息化社会中人应具有的素质。有学者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下人若不被机器人所取代,需要至少具有想象力、同理心、审美能力、幸福感、意义感、沟通能力、道德心、召唤力这八种能力[4]。如何培育这些能力是学校教育面临的考验与挑战。传统教育理念尚停留在工业化发展阶段,重视知识与技能培养,忽视情感、能力与美德的培育,造成学生的器物化发展,并因此无法完成人工智能时代的育人要求。而积极教育倡导包含创造力、美德、生命意义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其教育理念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因而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二、积极教育对传统教育作出的重要变革

  要深化对积极教育本质和价值的理解,须厘清积极教育对传统教育的突破与改革。与传统教育相比,积极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方面发生了内涵式转变,使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而是促进学生均衡发展的幸福教育。

  1.将“培育幸福”納入教育目标

  积极教育从生活意义和人性发展出发,提出了培育学生“幸福”和“学业成就”的双重目标。传统教育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而积极教育强调在重知识学习之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潜能,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成就幸福人生[5]。“提升幸福”与“促进学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品格优势和美德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学习,进而有效提高学习成绩[6][7];而学业成就的提高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专注等积极体验又能增加学生的幸福感。积极教育双目标的提出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和成就均衡发展,使教育回归其本质。

  推荐阅读:《美术教育研究》由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科学教育研究会主办,是一本集美术、教育、研究为一体的学术期刊,以文化交流、美术教育、学术研究为主旨,倡导科学、自然、人文相结合。本刊的创办为美术、教育、研究工作者及美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积极教育释要及本土化路径思考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56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