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21-03-05浏览:

  摘 要: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作为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助力学生职业发展等育人功能。近年来,高职公共基础课程面临着与专业、行业脱节和逐渐被弱化、边缘化的困境。本文通过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本源与现状的分析,找出产生困境的原因,并围绕“三教”改革提出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公共基础 职业教育 发展方向 课程

电化教育研究

  高職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存在着定位不准、内容庞杂、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2],严重影响了课程的发展和育人功能的发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位置,思考公共基础课程如何开设,如何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如何才能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等问题。“三教”改革的提出,不仅解决了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同时也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溯本求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行业企业对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此背景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经验不足、定位不准、专业特色不明显等原因,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套用本科教育的模式,成为了本科的“压缩版”,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就是从本科学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体系中演变而来[3]。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包含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四个关键词。“课程”为中心词,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高职”是对课程应用领域和功能的限定,表明该课程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其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公共”意指公有的、共用的,是为课程划定了适用范围,表明该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基础”原指建筑物地面以下的承重结构,在这里强调的是课程的功能属性,表明该课程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专业课学习能力和促进职业发展的基石。

  2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沿袭着学科教育模式,导致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各不相谋,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加之受到以专业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理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师资投入和资源分配方面更加倾向于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被认为是对专业课的补充,课程数和学时数一再被削减、压缩,呈现出被边缘化的趋势。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过于追求理论性和系统性,与专业课无法形成有效的融合,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度不高;(2)公共基础课程更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授和人文素质、职业素养的培育,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呈现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表现出隐形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课程的实用性和必要性受到质疑;(3)受到教师教学观念和生源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难度大,学习适应性差的情况,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度不足,甚至出现厌学和排斥的心理,对教学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3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发展方向

  3.1 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打破课程壁垒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三教”改革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高职院校承担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普遍缺乏对行业的基本认知和企业实践的经历[3],对专业领域的知识同样知之甚少,加之两类课存在着不同的课程特点,课程在规划和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动,使得两类课之间产生了壁垒,很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形成有效合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型课程组,通过共同研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两类课程之间的融合度;按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为公共基础课教师创造专业学习和企业实践的机会,为教师融入专业、贴近企业提供有利条件[4];公共基础课教师需转变思想观念,主动贴近专业,了解专业课学习的需求,积极思考研究与专业课之间的结合点,让公共基础课成为专业课教学的一个有力支柱。

  推荐阅读:电化教育研究是哪类核心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56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