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21-02-05浏览:次
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一生宛如流星耀眼而短暂,她创作了《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优秀作品,应该说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但在个人生活上却是不幸的,在短暂的一生中,她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穷苦困顿的生活,饥饿、逃亡、流浪、病痛成为生活的常态,而在感情上的一再受伤害也让萧红内心痛苦不堪。萧红的不幸固然有社会的时代的家庭的因素,但其偏执、自我、任性的个人性格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接受新思想,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但她的心理年龄和社会能力还停留在儿童时期,这就导致她只能依附于男人,把自己的人生交付给男人,而一旦男人不可依靠,她的人生也就变得风雨飘摇。萧红是个天才作家,同时也是童年后花园里那个一直没有长大的孩子,在她成人的身体里一直住着儿童的灵魂,这使得她的性格呈现出矛盾的两重性甚至多重性,也是她悲剧命运的渊源。
关键词:萧红;悲剧;命运;情感;性格
一百多年前,在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的端午节那一天,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距离哈尔滨东北约30里的呼兰县城的一个士绅家庭。虽然到了萧红祖父那一代家境日渐式微,但萧红在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还是比较优裕的,家里的宅院占地7000多平方米,房舍30多间,正房后面是一个近2000平方米的后花园,正是在那里,萧红和祖父尽享天伦之乐,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
在萧红的回忆和叙述里,她人生的不幸主要源于父亲。在她眼里,父亲是个冷血残酷的人,“母亲死以后,父亲怎样打我,又娶一个新母亲来”。“过去的十年我是和父亲打斗着生活”,“父亲对我是没有好面孔的”,“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1]“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2]“父亲打了我的时候,我就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着窗子,从黄昏到深夜……”[2]据资料记载,萧红的父亲张廷举从小天资聪慧,成绩优秀,考上了省立优级师范学堂,21岁毕业时被授予师范科举人,当过农业学堂教员、小学校长、呼兰县教育局局长、黑龙江省教育厅秘书、巴彦县教育局督学等,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因此并不是一个守旧落后的人。但同时也是个旧式知识分子,因此身上有着新旧文化的两重性,一方面维护封建传统礼教,封建家长作风严重,重男轻女,一方面又有民主平等的维新思想。但在萧红的记忆里,她与父亲的关系似乎从来没融洽过,父亲留给她的印象就是冷漠、冷血、冷酷。但在其他家人和熟人眼里萧红的父亲还是有通达事理、开明进步的一面的。也许是祖父对萧红过于溺爱,把萧红娇惯得任性、放肆、淘气、桀骜不驯,让不苟言笑的父亲有点看不惯,因而常常板起面孔吧,这在萧红看来,则是“没有好面孔”的。其实这也不足为怪,祖辈和父辈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通常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祖辈都过分宠惯孩子,尤其是萧红的祖父长期赋闲在家无聊而寂寞,所以萧红的出生无疑给他带来了无穷的欢喜,当然倍加宠溺。萧红父亲自然看不惯这种做法,他认为萧红的恣意妄为、目无规矩是少调失教的,因此要常常板起面孔树立威严,相比之下,萧红当然对父亲敬而远之,而更喜欢跟祖父待在一起,可惜祖父性情懒散懦弱,不问家事,在家族中处于边缘地位,因此萧红在祖父骄纵下的桀骜不驯、任性执拗离开了祖父的庇护注定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其实,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风暴席卷整个中国,也传播到东北边陲之地的呼兰小城。萧红父亲顺应时代的文化潮流,积极推动兴办女学,并支持萧红进入初小读书。四年半之后,萧红考入初高两级小学校——祖师庙小学,第二年转入呼兰县第一女子初高两级小学校,插班上六年级,因为萧红父亲认为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比较高,能让萧红受到更好的教育。可以说,父亲还是很重视萧红读书这件事的。这期间,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反日爱国的热潮,也在呼兰小城掀起波澜。而最先响应的当然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萧红自然也随同学们参加了游行、讲演和募捐等社会活动,还第一个剪掉了长辫子,这就违背了父亲对女儿理应端庄稳重三从四德的家训,让父亲心生忧虑和不安。高小毕业,萧红面临着一次人生选择,其实当时的女孩子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结婚,要么继续求学读书,而大部分女孩子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嫁人。萧红显然不甘于此,她向往着去哈尔滨继续读书。当时的哈尔滨受新思潮的影响,比较开放、时髦,很多女学生追求自由恋爱、交男朋友,萧红父亲显然早有耳闻,唯恐萧红去哈尔滨接受新式教育后做出有辱家风、败坏声誉的事情,所以拒绝了萧红去哈尔滨上学的请求。萧红当然抗拒父亲的命令,而且萧红当时15岁,正值青春叛逆期,所以与父亲发生冲突是必然的。此时在家里没有话语权的祖父也束手无策,爱莫能助。最后,萧红与父亲僵持了大半年之后,终于“升学了”,萧红后来说“那不是什么人帮助我,是我自己向家庭施行的骗术”。[3]至于这个“骗术”到底是什么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了。有人说可能是萧红以要出家做修女来要挟父亲,有人说是萧红答应了家里为她订的婚约,总而言之,萧红如愿来到哈尔滨,进入“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初中部。第一次的较量,父亲妥协了,尽管是中了萧红的诡计,但毕竟默许了,否则萧红不会在哈尔滨读完初中。
推荐阅读:泉州教育论文可以投稿的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灵与肉的冲突:关于萧红悲剧命运的思考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55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