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的缺失、建构与实施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21-01-08浏览: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的缺失、建构和实施。研究指出,体育教学本质是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的立论依据,体育教学关系是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的基本维度,深入分析體育教学的本质特征和全面认识体育教学的复杂关系是建构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的根本依据。体育教学具有“社会性”“文化性”和“实践性”等本质特征。由体育教师、学生、体育课程、教学氛围和体育活动之间的互动形成六种教学关系,据此,建构了一个由“六关系维度和十四指标要素”所构成的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框架,并提出了具体实施建议,以期为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框架;立论依据;基本维度;实施建议

体育教育论文

  对于何为体育教学有效性(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提出了不同理解,既有共识,亦有差异,既具继承性,又具发展性,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内涵特质:以“有效教学”为基本起点,以“有效学习”为价值追求,以“师生协同发展”为判定依据,关注教学活动诸要素的有效,关注学生的运动体验,关注学生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自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1]。现有研究表明,对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动态发展的,其内涵随着教学理论、研究范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教学思想发生了深刻变革,现有体育教学标准不能深刻、全面、准确地反映体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难以满足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实践需要。认定体育教学标准能否满足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实践需要,首先必须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哪些指标要素作为评价依据;二是所选的指标要素能否体现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以及有效教学的内在规律。那么,什么是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其核心指标要素是什么,这亟需从理论上建构和实践中探究。由此,本文试图通过深入分析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和全面认识体育教学的复杂关系,尝试性地建构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

  1 问题提出:对现有体育教学标准的反思

  体育教学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形态的影响,总是随着体育教学理念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发展变化。反思现有体育教学标准的缺陷与诉求,有助于深化对体育教学标准的认识、引导体育教师革新教学理念,于我们建构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是十分有益的。

  1.1 绝对尺度:体育教学标准的缺陷回顾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标准研究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我们不得不思考问题症结所在,如何破解此难题。体育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不断研究探索,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体育教学标准指标体系和框架,形成了诸多共同认可的标准要素,对规范和指导体育教学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出现了“体育教学如何有效”,即体育教学有效性评价问题的争论。深入考察现有体育教学标准,可以发现其仍存在根本性缺陷,并不能更好地满足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实践需要。首先,体育教学标准指标体系缺乏结构性和逻辑性。体育教学标准指标体系应是结构严整、逻辑自洽的系统,即各项指标要素间具有实质性联系,同时相互分立,共同构成对体育教学的正确、完整的反映。然而,现有体育教学标准指标要素从属不同的概念框架,指标要素间重叠、交叉,且缺乏内在的联系。其中有两个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简单并置教师“教”和学生“学”方面的指标,不能反映其内在联系。例如,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体育活动指导和调控”和“体育活动参与”两个独立的评价点,此设计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但却给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困惑,“体育活动指导和调控”评价不同于“体育活动参与”评价,但脱离学生“体育活动参与”情况而单独评价“体育活动指导和调控”,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必然影响课堂教学评价的效度。另一方面,简单罗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指标,不能揭示其内在联系[2]。体育教学标准是直接指向课堂教学实践的,不能简单罗列教学目标等理论范畴,应揭示其内在联系,否则,不但因脱离课堂教学实践而使标准失去其应有的效度,而且将丧失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判断力和感受力。其次,体育教学标准指标不能体现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本质。体育教学有效性以促进师生协同发展为根本宗旨,研究者应深刻把握此本质,然后将其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具体的指标集合。根据此要求,现有体育教学标准指标尚存在不足。其中有两个问题较为普遍,一是标准指标表述空泛、含糊,缺少具体明确的标准,不具可观测性。例如,有标准列出“培养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发展身体素质和应变能力”的指标[3],如此界定较为笼统、含糊,难以客观地衡量和检测,根本无法起到标准的规范和指导作用。二是标准指标或失之偏颇,或流于表面,不能准确反映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本质特征。例如,有标准指出,“体育活动”主要包括学生参与的“态度”“广度”和“深度”三个评价点,这些评价点虽然体现了教学有效性的表面特征,但是却无法准确反映教学有效性的本质特征,此点可从课堂实践中得以印证,有些学生尽管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但却没有沉淀于心、发动于脑[4]。最后,体育教学标准指标体系的建构缺乏系统性的理论依据,缺少对体育教学质量与体育教学有效性二者关系的研究,标准指标并未具体指向体育教学有效性,因而也并未从体育教学的价值定位、本质特征、复杂关系等方面入手来建构,不具有针对体育教学有效性进行评价的功能。

  1.2 多元发展:体育教学标准的价值诉求

  教学标准是课程标准的逻辑延伸,而非教师本人创生的教学规范,受多元教学理念的影响与制约,所以,建构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应以多元体育教学理念为先导,有何种体育教学理念,则会有何种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假设。随着体育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体育教学已上升到对师生人生价值和生命质量的考量和追求,“以师生协同发展为指向”“以有效‘教’和有效‘学’为中心”成为主导体育教学标准建构的核心理念,“有效教学”“生命教学”“生活教学”和“生成教学”等即是此理念下的生动实践。这表明,体育教学改革已走向新的阶段,这是体育教学标准多元化的重要标志,为我们建构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提供了重要借鉴。现有体育教学标准的种种缺陷正是多元发展教学理念导向下的不同教学实践所致,协调多元发展教学理念,寻找多元发展契合点,促进师生协同发展是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的主流价值诉求。可以说,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不应仅从知识、技能、技术或情感维度出发,而应权衡师生利益诉求,注重师生价值取向,既有适应又要适度超越,体现师生协同发展。为此,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的自身价值诉求应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体育活动方面,以充分激发师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基本原则,力求为其在体育活动中展现自身潜质提供有利条件,使体育活动成为其生命历程的特殊教学活动,建构与之相应的标准。其次,在体育教师方面,以提高其专业水平为目的,以教学取向为引领,强化其自我反思和改进其教学行为,不断提升其自身的专业素养与人格魅力,建构与之相应的标准。最后,在学生方面,以激发其自信心与好奇心,转变其生活态度,提升其自主发展、社会适应的能力,建构旨在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的标准。简言之,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应结合师生共同体诉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师生协同发展为基准,全面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2 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的建构

  針对现有体育教学标准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多元发展的诉求,我们认为,体育教学本质和体育教学关系掣肘着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和发展方向,对其分析,是建构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前提。纽曼(Newman, L.R)等人亦指出,“探究教学质量有赖于研究者对教学本质特征和教学复杂关系等基本问题的思考。[5]”由此,建构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应回归体育教学本质,基于体育教学关系去思考。

  2.1 体育教学本质是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的立论依据

  体育教学本质观决定体育教学标准观,体育教学标准观体现体育教学本质观,全面认识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是建构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的前提。现代体育教学具有以下三个本质特征。

  推荐阅读:中学体育老师能发表论文的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体育教学有效性标准的缺失、建构与实施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55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