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意识培育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20-11-21浏览:

  摘 要 信息意识虽然需要学生的自觉涵养,但它不是学生自发形成的,更需要教师在信息技术课教學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为此,我们要正确区分信息、信息意识以及信息素养,并寻找信息意识培育的着力点。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论文

  自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以来,“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词。随后公布的《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信息技术学科要培育“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大核心素养。而信息意识虽然需要学生的自觉涵养,但它不是学生自发形成的,更需要教师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可见,信息意识的培育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至关重要。

  一、信息、信息意识以及信息素养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其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对学生信息意识等素养的培育与提高,既具有势在必行的历史使命,又具有切实可行的独特优势。

  信息的本义是指音讯、消息。在现代社会,“信息是主体感知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变化方式”。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第一堂课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这一抽象的概念,是令许多教师十分头痛的问题。其实,信息是有意义的数据,教师必须重视信息技术课所传播的知识的教学意义。只有蕴含新知识的数据才是有意义的,才属于真正的信息。那种上课“炒现饭”的无用数据的传输,是没有任何教学意义的。这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信息传播的起码要求。其实,从学科课程教学的角度来讲,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是“为学科而教”,更不是“为技术而教”,而是要“为素养而教”。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是仅仅使学生获得信息学科知识、技能与能力(即教学的表层的显性意义),而是要同时指向学生的情感世界与精神领域,要引导学生的情感陶冶、价值观生成以及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养成(即教学的深层的隐性意义)。

  对信息意识,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有人从哲学的角度,借鉴社会意识形态的定义,认为“信息意识是指信息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信息现象的能动反映,即人作为信息主体对信息交流活动在社会中的地位、价值、功能和作用的认识”。《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对信息意识的界定是:“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这是通过描述信息意识的外部特征与表现形式来界定信息意识概念,并没有揭示信息意识的内涵或结构体系。

  信息意识既然属于意识的范畴,其外显形态应当是“思想”“认识”“观念”“理念”,而信息技能、信息能力及信息情感虽然与信息意识的形成密切相关,但它们都不属于信息意识的范围之列,而是信息意识支配下的内在素养和外显表现。信息意识与一般意识一样具有主观能动性,首先需要信息主体的自觉、主动、积极的自我涵养;同时,学生的信息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教师做有心人,启发引导、耐心培育,将学习信息技术的新愿景带给学生。

  那么,何谓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与信息意识又是何种关系呢?一般认为,信息素养是个体能意识到信息需要,并有效获取、评价、传播和应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及道德规范的总和,主要包含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信息素养的重要动力,而不能与信息素养划等号。信息意识是信息技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而不是其全部,我们不可以偏概全,陷入形而上学的片面性的泥淖。

  二、信息意识培育的着力点

  信息意识的培育是“务虚”,也许为一些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技术派们所小视、忽视乃至无视。然而,我们不仅要“务虚”,更要“求实”。众所周知,信息活动主要有信息获取、信息评价(判断与分析)、信息传播(交流与共享)、信息应用等。学生的信息意识不仅寓于这些活动之中,而且必须通过这些活动来表现。这也是我们致力于建构活动型课程与教学,以培育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基础与前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育学生信息意识的着力点包括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培育信息需求意识

  所谓信息需求意识,就是学生具有获取信息的期盼与需求,具有寻求信息的兴趣与愿望,以及传播、处理与利用信息的自觉与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求就是最大的市场,就是最好的创新方向,就是最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地获取、传播、处理与应用信息。例如,高一学生学习FLASH制作技术时,一位教师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和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听讲和机械模仿的教学方式,采取了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明确要求学生运用FLASH技术制作一个宣传垃圾分类的环保动画。这项任务一提出,学生兴趣盎然,个个摩拳擦掌。有的学生登录校园网下载了学校环保社的活动照片做主题图,有的学生拍摄了校园内的垃圾分类箱做场景图。在制作过程中,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PS制作片头、片尾的标题文字,并使用了遮罩技术来展现文字;设计制作不同的分场景动画,既有宣传“垃圾分类好处多”的宣传标语(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又有演示垃圾分类的补间动画(物体的曲线运动)演示。这样,在一个个形象生动的FLASH动画作品诞生之后,再引导学生交流、分享,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了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感受信息文化、内化信息伦理、涵养生态文明意识。

  推荐阅读:信息技术人员发表论文要注意什么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意识培育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54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