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20-06-09浏览:次
摘 要:国学乃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国学教育自21世纪以来便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的要求下,“国学热潮”愈演愈烈,然而调研显示出基础教育领域的国学教育至今仍存在缺乏系统性、教学模式保守化、国学内核流失等多重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国学教育 基础教育 优化策略
国学文化对处于发展变革时期的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指涉意义,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之根”,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的力量源泉。国学文化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民族气质,对国学的了解与传承构成了我们的生命底色。通过对全国5个地区、14位一线教师、57位家长、625位在校学生的问卷和访谈,我们发现在“国学热”的大环境下,基础教育领域的国学教育虽蔚然成风,但亦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受到西方学科制度分解性的影响,我国当前的国学教育陷入教育目标混乱、教学内容单一、授课模式僵化、国学内核流失、国学教育与国文教育同化等困境之中。本文将以实际调研数据为基础,从国学教育缺乏系统性、教学模式保守化、国学教育内核缺失三个方面厘析当前基础教育领域国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根源,尝试探究可行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国学教育系统性
“人学始知道”,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鸿蒙初辟的启蒙作用,对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有不可或缺的奠基价值。然而我国当前的国学教育还存在缺乏系统性的问题,特别在系统性纲要与指导方面更加匮乏。
从教学定位看,国学与语文、思想品德等学科存在划界不清的尴尬。问卷显示,71%的教师会在语文、思品、音乐等学科或班会活动中渗透国学相关知识,国学知识大多作为补充性内容穿插在课堂边角,呈现零碎化的特点。即使是在专门的国学课堂上,教学内容也略显杂乱而不成体系,每个学校、每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各有侧重。在访谈中,部分教师表示国学内容涉及太广,具体应该教什么,他们也存在疑惑。由此可见,在国学教育的具体实践中,教学定位仍比较模糊,学科间划界不清,教学重难点也很难把握。
从教学效果看,横向上,各区域、各学校、各班级国学教育的内容、方式各不相同,无统一标准,且教学成果良莠不齐;纵向上,各年级学生的国学学习内容缺乏梯度,缺少由浅入深,由识记到理解的衔接过渡,导致各地区间、各学校间,甚至各年级间的国学授课出现知识断层或重叠错位。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前的国学教育缺乏权威统一的课程标准。国学课的开展,没有得到同语文、数学等必设科目一样的广泛重视,没有制定与时俱进、屡次修订的课程标准。从定位上看,它更像是近年“国学热”催生的校本特色课程,随着学校、教师的重视程度而呈现出不同样态,主观性较强,教学效果参差不齐。课程标准的缺失从根本上反映了教育系统对国学课的重视程度不足。国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宝贵教学资源,对于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与爱国情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理应受到更多重视。这就要求以全局性眼光看待国学教学,由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制定统一、权威的国学课程标准及相关国学教材。以此在横向上协调各区域、各学校、各年级的国学教学,在纵向上兼顾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层次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的衔接,以帮助当前的国学教育走出零散、差异化大的困境,步入系统化的正轨。
二、创新国学教育教学模式
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国学教育还呈现出教学模式保守化的问题。综合分析学生、家长、教师三方数据,不难发现国学教育中教学模式相对僵化,尤其是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传统以及考核评价缺失等问题亟待完善。
从教学内容看,国学广泛而丰富的内涵因授课渠道的狭窄而受到限制。87%的学生喜爱国学,且对经典书目、节庆民俗、传统美德以及传统武术和传统戏曲等不同领域都抱有学习热情;但69%的学生反映,国学学习多在语文课中进行,即使有专门的国学课,也多由语文教师承担授课任务。授课教师的局限性直接导致国学教学内容的单一化,学生对传统武术、传统戏曲等其他领域国学知识的学习需求难以满足。面对庞大的国学体系,把国学教育的任务完全交给单学科教师,不免难以呈现国学内容的丰富性、难以满足学生浓厚且多样的学习需求。如何在保证师资力量平衡的前提下打造语文、历史、体育、音乐等多学科联合课堂,或加大专业国学教师的培养力度是破解教学内容单一化的关键。
从教学方法看,在现阶段的国学教育中,教师大多仍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多以讲授为主,或以多媒体进行简单辅助。传统讲授法固有其优势所在,然国学乃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和,其自身知识体系的广博丰厚,以及基础教育领域学生学习与认知能力的局限共同要求教师应丰富授课形式,针对学情采用蕴含趣味的教学方法进行国学教学。根据数据统计,90%的学生更喜爱通过小组合作或国学活动等方式来学习国学,多数家长也希望孩子能通过趣味性学习来获得知识。因此,教学时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师中心观点,增强学生主体性,打造国学教育的翻转课堂。对于国学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到既“放权”,又“散而不乱”,一线教师的访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首先需做到教师的合理启发,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指明方向、传授方法;其次是发挥集体的自我教学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去芜存菁,不走弯路;最后要回归教师的监督,帮学生验收学习成果,如此方能在学习国学知识与发展合作探究能力中达到平衡。
从考核评价看,数据显示62%的国学教育有头无尾,没有考核。主要原因是教师与家长对考核评价都存在抵触:教师担心学习成效难以量化,考核与评价有难度;家长则担心考核将使国学教育应试化,变成一门新的“分数课”。但忽视考核与评价,将使国学教育既难以提高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程度,又难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难以安排下阶段的教学工作。究其根本,抵触情绪产生的根源在于教师与家长之间确实存在的“信息壁垒”。很多家长在访谈中表示能够明确感受到孩子學习国学带来的人文素养、行为举止、性格能力等方面的改变,但“唯分数论”的前景假设又让家长对国学考核望而却步。因此,教师与家长要厘清考核不等于考试,评价不等于分数。家校同评、档案袋评价等发展性、质量性评价方式或许更适合国学教育。
三、还原国学教育内核
国学教育成为一门具体学科的路途仍处于自发性的探寻阶段,缺乏科学统一的课程标准、灵活的教学计划,但是国学精神内核的流失更应受到重视。
国学教育的苏醒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伴而生、同期而行,国学教育作为树立文化自信的土壤,在基础教育领域中体现为以启蒙精神为本,以价值塑造为要,注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总和的普及和理解,旨在培养和提高新时代青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国学教育向学生们的原始认知中不断灌输民族精神,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丰厚的文化元素和道德人格。但在追求民族复兴的浪潮中不难见到,国学教育的发展仍存在表面的浮华,例如“国学班”“私塾”等“国学热”下的形式化产物。当下急需对国学精神“民族之根本”的正视和重新认知,对国学教育内核的反思,使国学教育返璞归真,发挥其精神启蒙及价值塑造作用。
国学教育应重点传授给学生道德标准以及价值判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民族道德立场。但数据显示当下的国学教育多以中国古代经典文章、诗词的背诵和知识记忆为主要教学方式,这样僵化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到的往往只是知识性内容,难以结合自身实践感知国学经典中的民族品格。因此,发展国学教育应当加强国学的实践性,注重精神性层面的陶冶,将中国古代所流传下来的优秀精神品格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使学生得到人格与情操的成长。此外,在国学教育中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风俗的了解与内化,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亲近,才是当代国学教育所要思考与发展的方向。
当今所探求的国学教育更像是一场现代追求的文艺复兴,如何化古为今所用,将古代文化中美的体验传递给学生,让新一代能够从小树立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亲近,从而最大程度地增强中华民族现阶段以及未来的文化自信,是国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每一个教育人的终身目标。
(指导老师:高玉秋)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 熊春锦《中华国学道德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3] 邢海燕《国学教育发展与困境突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9年第4期。
推荐阅读:基础教育课程怎么发表论文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基础教育领域国学教育优化策略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51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