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20-04-22浏览:次
摘 要: “微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问题。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本文深入分析“微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显著变化和特征,指出“微时代”背景下就业指导应具备的三大特征,并结合实际就如何更好地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微时代 大学生就业指导 新途径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技术的普及速度超过人们的想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当今大学生的求职方式。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求职需求。因此,改进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刻不容缓的课题[1]。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我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始终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确定为学校“民生工程”之首,总体形成由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牵头,校办公室、学生处、教务处、发规处、科技处、保卫处(人武部)、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新形势下,我校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以“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目标,全力推进综合改革和转型发展。
1.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主动对接社会发展需求。
学校始终注重加强与发挥就业与招生、教学的协同作用,形成“招生—培養—就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着力提高毕业生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地就业。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等荣誉,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超过95%,毕业生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增强,社会满意度较高。毕业生就业的良好局面有力促进了学校招生工作,在学校区位不占优势的条件下,连年来的招生提档线、录取平均分与新生报到率逐渐提高,生源质量稳步提升。2017年,学校文史类与理工类提档线分别超过省控线49分、42分,招生人数达5200人,新生报到率连续三年超出98%,居安徽省同类院校前列,形成招生就业两旺的喜人局面。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六安市优势产业与支柱产业发展需求,以“专业人才培养特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引领,积极探索并主动适应多元社会需求的“多样+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的制度,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学校深度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转型,不断拓展应用型学科专业生长点,先后停招11个、撤销4个社会需求不旺的专业,优先发展地方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应用型新专业,2014年—2017年我校新增网络与新媒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统计学、休闲体育、园林、药物制剂、环境科学与工程、酒店管理、电子商务、动物医学十个本科专业。
2.深化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就业市场调研,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并付诸实施,注重发挥教育、教学与实践的协同作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自2015年以来,学校多措并举,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成绩,“专业特区”在学校特殊政策的支持下对接职业标准和行业需求,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突出课程体系设置的应用性,提高课程设置与产业匹配度;专业特区教学改革研究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探索能力都取得较大提高;通过设立“特区实验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办法等方面积极改革创新,有效增强教学效果。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方面,特区专业围绕校企合作、科教结合、产教融合,通过自建及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三年来,学校共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改善特区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同时特区专业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平台40余个。更重要的是,学校结合实验教学、课程实习、技能训练、毕业设计(论文)、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实训与实习相结合、通用职业能力与专业职业能力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覆盖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实践教育体系,使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大于32%,专业特区、重点建设专业达到35%—40%。
3.构建产教融合体系,优化课程模块建设。
学校积极探索适合模块课程实施的教学方法及专业课程考核评价办法,积极推进“2+2”培养模式,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以项目化推进跨学科、跨专业模块课程建设,对接行业产业标准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按照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以立项方式推进各类选修模块建设,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构建学分银行,打通不同专业、不同模块课程的学分互认。为此,学校制定并出台《皖西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顶层设计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六大举措推进,确保“双创”实效。2016级、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8个创新创业学分,构建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实践模拟三个层次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在专业导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新增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创新创业基础等必修课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
学校不仅优化课程模块建设,而且注重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与政府、企业密切合作,选派在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创业师资培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基本的师资队伍保障。学校始终站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高点上,通过实施校地联合、校企合作,科教结合、产学融合,开展协同育人。在校内成立皖西学院大学生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促进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创新。近三年来学生成功申请259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0项。学校与六安市政府合作共建六安大学科技园,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企业孵化专业化服务。目前有15个学生项目入驻孵化和成果转化,已经获得83万元种子基金融资。
推荐阅读:《出国与就业》为大众提供就业出国留学、移民、劳务资讯,及在国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人才服务为主要宣传内容的新闻纪实性、政策指导性、服务实用性、权威性的精品刊物。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微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新途径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51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