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19-12-02浏览:次
摘 要: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方面,道德教育是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审美是人对世界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无功利的纯粹情感状态,是充实生活高扬生命的一种体验,同时道德又是“真善美”的统一,因此,道德教育应当是美的教育,道德的发展也应当是对审美的追求。学生道德的建构,应当是在学习与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激发自身的审美追求,以美启德。探讨如何在课程中创立一种实践路径,帮助学生建立理想的审美追求,对促进学生道德的良好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道德发展;审美追求;培养路径
《德州学院学报》本刊的办刊宗旨是:繁荣学术、求是创新。办刊方针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一、引言
道德是一个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是评价人们行为准则的标尺。同时道德还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幸福的观念。审美是人们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无功利的,带有情感色彩的真实形态。审美是最能体现人类本性的一种意识形态,它帮助人們以发现美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在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道德与审美之间相互依存,道德对人的教育,便是教人做好事、积善德,成为一个具有“真善美”的人,有道德的行为往往会让我们觉得是一种“美”的行为,这种“美”并不是事物外表的靓丽,而是使人们心灵受到感化的一种信念。
在现今阶段,对中小学道德的培养应当立足于审美的根基之上,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审美中发现“美”的道德,树立“真善美”的品德。“真启迪我们的心智,善导引我们走向美好生活,美则教会我们以何种态度去观察、体验和评判这一过程。”现如今的道德教育是“社会治理体系借助于权力的强制作用,调动宣传机器和广泛的教育力量,对道德教育受体进行轮番‘攻击’,迫使道德教育受体承认和接受某些道德信条”。学生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之下,只会死记硬背枯燥的理论知识,而对道德的真正之意一知半解,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学生空有理论知识,而缺乏了“真善美”的情怀。理想的道德教育应当是一种审美的追求,这种教育不应教条地去套用道德理论,而是揭开严肃、生硬、刻板的理论知识的神秘面纱,然后赋予其欢快愉悦的色彩,融入到审美化地改造之中,让学生在发现美、鉴赏美中激发道德的共鸣。
二、中小学生道德发展审美化的基本要素
虽然提倡道德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化,但是这并不代表只要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就可以达到德育的目的。道德的审美化也需要一个规范的标尺,这个标尺为学生、教师划定了道德教育、审美标准的基本范围,只有在这个范围之内,学生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美的所在,也才能真正将美感之物转化为道德的基准。因此,审美化的道德发展,应当明确学生的审美需要、审美体验、审美判断、审美情感以及审美习惯。
(一)中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审美需要
中小学生的审美需要,应当具备生活化的色彩、德性人格的阐释、道德原则的追求。关于道德教育的弊病,已经存在相当长的时间。面对道德教育的“阵痛”,人们也在极力地用各种各样的片面“美感”包装道德教育,以求通过这些所谓的“美”去改变道德教育的现状。这种自欺欺人的包装背后,凸显了人们对道德发展的审美追求的感性化渴望,而不是一种理性化的回归与思考。比如,为了提升学生的兴趣,老师竟然带领学生在KTV里上课;还有的老师穿着龙袍为学生讲述中国的古代史纲。这种“赚眼球”的行为,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之上的“抬头率”。但试问,这种教学真的是美的吗?这种课堂的确是有了不同的色彩,但仔细看来,这只是部分教师的自我麻痹。“审美向日常生活的全面渗透实现的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审美精神,而是生发出一种感性崇拜和娱乐至上的追求”。学生需要的审美,不应是这种流于形式的、被矮化了的审美。而应当是贴近自身生活的审美,通过这种审美,学生能够实现道德人格的觉解,拉近学生同客观世界、真实生活、道德原则的距离。
(二)中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审美体验
学生在德育中的审美体验应当是愉悦的、潜移默化的。所谓愉悦化的审美体验,就是“将思想品德的理与情、学与艺有机地结合起来,它要求德育通过‘典型化’‘形象化’的艺术创造,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是美的观念中感到愉快,得到享受、收到教益。”比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充满了与命运抗争的力量,即使是面临重重挑战,仍然不会放弃胜利的希望。这种典型化的德育模板,需要教师经过艺术的加工与改造,使之成为能被学生所接受的道德原则,成为学生在面临困难时仍能保持乐观情怀的精神支柱。
潜移默化的审美体验则表明学生不一定需要逻辑缜密、严肃苛刻的道德大纲。真正能够感化学生德性的,应当是能够使学生真正潜心去感悟的文本素材。“审美主体对作品的直观把握往往与自身的生活经历、个性趣味、审美偏爱及特殊心境整合在一起,尤其当作品中的某些故事情节或语境与读者的审美经验相衔接时,读者往往会叹为观止,拍案叫绝,以致或欢欣、或悲枪、或暴怒、或恐惧、或怜悯等不同的情感心理得到宣泄,从而自觉参与了作品的审美创造。”这种潜移默化的审美感悟,不仅是学生阅读文本应当具备的一种能力,同样也适用于德育教育的开展。
(三)中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审美判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前教育所提倡的也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两大特色。审美也应当如此,学生应当对各种事物有立足于个人认知的审美判断,这样学生才能自由、自主地做出情感判断,也能自发地发展道德涵养。学生建立的审美判断,应当有个性的价值立场、独立化的见解、正确的逻辑方法。
然而,审美判断不同于道德判断。所谓道德判断,是指人运用道德标准判定自己或他人行为善恶及其道德责任的活动。而审美判断则是人对事物美丑及其形式、程度、价值等所做的鉴别、判断与评价。以对客体的审美直觉为出发点,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一个大家都认可的事物,人们所做出的审美判断与道德判断基本是一致的,但是不可否认,在有些时候,道德判断与审美判断有着某种不可调和的冲突。学生在发现美、判断美时,需要有个性化的价值立场和见解,但是用这些立场以及见解进行评判时,还应当具有正确严谨的逻辑思维,不能将美丑二者混为一谈。“道德判断与审美判断这种有时相矛盾的表现,究其原因:一是两种判断虽然都是人脑对外界事物作出的评判反应,但它们毕竟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前者主要是以客观道德价值作为参照标准,重在对善恶是非进行理性推断。而后者则主要是以对象本身的美丑、强弱、智愚等,至于伴随着对象行为而产生的道德价值,一般并不纳入判断者直觉的主要范围。”因此,审美判断需要学生自主地建构、表达,但同时也需要教师时刻引导学生确保审美与道德发展相统一。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中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审美追求及其培养路径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49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