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19-11-23浏览:次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在引进国外成功职业教育课程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实践探索,形成了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文章对四种较为典型的课程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职业教育课程本土化探索的未来趋势,即未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本土适应性将进一步提高,行业企业将更加全面、深入地参与到课程建设之中,职业院校教师的课程质量意识和建设能力将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课程的国际化特征将更加凸显。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本土化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本刊以繁荣学术研究,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为已任,是学校与兄弟院校、工矿企业、科研单位交流的窗口。
職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抓手在于进行课程改革。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在两条轨道上交织进行:一条是借鉴引进国外的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和课程模式,另一条就是结合我国国情和职业教育特点进行课程本土化探索。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引进历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便着手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改革,但由于职业教育在文革时期受到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在课程建设的经验和资源方面都极度匮乏。为了快速恢复和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国人将目光投向了国外,希望通过向发达国家“取经”来推动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早期,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了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学习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经验以及职业学校实施的以分科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并先后成立了南京建筑培训中心、上海电子工业学校、北京精密机械培训中心等三十多个试点院校和培训中心,按照德国“双元制”的课程模式和教材资源开展课程教学。
到了90年代,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职业教育能够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并进行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改革[1]。于是我国开始陆续引进国外各具特色的职教课程模式,如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模块技能组合课程(MES)、北美加拿大开发的能力本位课程(CBE)、英国的BTEC课程等,并在多个省市的职业院校进行试点。据不完全统计,参与CBE教改实验的学校覆盖全国11个省,涉及煤炭、交通等30多个专业,先后有200多所中高职院校实行了CBE课程改革[2]。同时,在这一时期我国也开始根据本国国情探索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的课程模式,如有学者提出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
进入21世纪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带来的经济模式转型,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力度。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精品课程、示范院校以及品牌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此同时,德国新的职教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和澳大利亚的TAFE课程被介绍到我国,掀起了国内新一轮职教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热潮,尤其是开展示范校和精品课程建设的职业院校,积极试点探索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
国外课程模式的引进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能量,对中国传统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但是,每一种课程模式都有其存在的根本和赖以生存的土壤,忽视本土特点,单纯模仿和照搬国外课程模式必然会带来水土不服的问题。例如,早期引进的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虽然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但却一直无法在我国推广,个别试点院校的课程实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以课程本土化策略为核心,从实际国情出发,从职业教育现实出发,面向本土有选择地借鉴国际课程经验,进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本土化创新
所谓“本土化” ,是指外来文化及传统文化改变自己的初始形态以适应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过程[3]。纵观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本土化探索历程可以发现,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各具特色的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课程模式,其中较为典型、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类课程。
(一)“宽基础、活模块”课程
“宽基础、活模块(HK)”课程是20世纪90年代由北京朝阳区职教中心开发的一种课程模式。它是在广泛学习借鉴“双元制”、CBE和MES等国外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特点开发的集群式模块课程。该课程模式由“宽基础”和“活模块”两个阶段组成。“宽基础”阶段面向职业群。通过对职业群中各职业进行分析,选取职业通用性知识和技能,再根据学制长短安排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该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强调为学生后续在某一职业群中就业、转岗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活模块”阶段面向特定职业。所学内容为日后从事某一职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就业为导向,侧重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强调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对接,突出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秉承终身教育的思想,强调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超越了唯知识、唯技能的狭隘课程观,体现了素质本位的课程理念。其次,宽、专结合的课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课程中的专业覆盖面窄、适应性差的问题,同时又具备就业和升学的双重导向功能,为学生发展提供多种选择。再次,模块化的课程组合方式,使课程开发、组织和实施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现实性。此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模块,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但是,“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只是对传统课程开发模式的改良,并未触及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依据什么选择教学内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按照什么标准和方式进行组合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4]。同时,“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的开发、组织、实施、管理和评价基本以职业院校为主,行业企业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很少被考虑到,使得经由这种课程模式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本土化实践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49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