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19-11-08浏览:

  摘 要: 为构建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培养“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智能工业复合型人才,在分析“中国制造2025”对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以岗位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实战技能及绿色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 智能制造; 岗位能力; 专业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

成人教育

  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所以集业务、管理、信息化及专业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由于智能制造产业链的人才供给滞后于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步伐,人才资源短缺已成为智能制造产业链发展的瓶颈[1]。

  据不完全统计,部分从事机电、计算机类等岗位人员通过短期培训转岗成为智能工厂人员主体,也有些岗位人员通过跨岗位培训转变成为智能生产系统工作人员,这样不仅增加生产成本,也缺乏岗位系统性知识,其工作效果不佳。目前,高职院校正在优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但如何构建该专业课程体系对接职业岗位需求,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及职业适应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制造2025”对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培养的要求

  国务院提出的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明确了五大工程、九项任务和十大重点领域,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它对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为:(1)提升学生数字化设计、制造、检测及管理能力;(2)新技术、新工艺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3)智能制造设备的高效节能改造能力;(4)新工艺新流程新方法的绿色创新能力等(如图1所示)。因此,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要注重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教育,培育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数字工匠和应用新技术的行家能手,引导和启发智能制造生产过程中新工艺、新流程、新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中国制造2025”对高职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目标[2]。

  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市场需求

  在国务院提出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和《江苏省“十三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指引下,盐城市政府先后出台发布《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盐城行动计划的通知》《盐城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等智能制造建设规划、推进措施等文件,这些导向性政策将带动盐城市智能制造人才的爆发性增长。因此,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加快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人才培养步伐,以满足区域行业的社会需求。

  先进制造产业链通常包含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过程,从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与零售等环节实现产品运行周期。工业机器人产业作为智能制造的代表,其相关领域按照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本体及零部件制造、中游智能制造产品集成、下游智能制造产品应用等环节,通过对先进制造产业链中各环节企业的调研,了解并掌握了先进制造业应用型工作岗位的设置以及相关专业技能要求[3]。

  从表1可以看出,在智能制造相关产业链中,技术应用型相关工作岗位主要涉及数字化生产制造的安装、调试、维护、销售及设备管理等方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能力主要涉及制造类基础作业能力,如:识图能力、设计能力、PLC控制等;专业基础技能,如:液压系统设计及数控加工中心编程、操作等;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如:智能设备的设计、调试与维护,自动化生产线的装调与维护维修等。从人员的需求来看,生产环节需要的人员和机器人生产的关联度较小。在机器人系统的安装调试、集成、现场编程、维护等方面的人员需求量较大[4][5]。如图2所示。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为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各种目标要素的课程排列组合,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组织实施,主要由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开发、课程评价等方面组成[2]。在深入调研相关企业、同类高职院校及学生就业单位的基础上,明确了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及其职业发展路径,明确岗位职业能力,并结合学生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从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6]。如图3所示。

  (一)职业发展路径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实现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关键。通过对盐城及周边地区先进制造类企业人才需求调研、高职院校及毕业生的目标岗位需求调研,形成以通用机床操作人员、机械产品设计人员、工艺+设计及工艺管理人员、特种加工设备操作人员、生产调度人员,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装调、数控编程与维护、工业机器人营销技术等工作岗位为导向,确定从事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方法、要求、技能等职业能力。

  (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职业教育对接终身教育,“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按照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构建以岗位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实践能力(绿色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工作岗位划分工作项目,再由工作项目分解工作任务,从知识、方法、要求、技能等方面描述每项工作任务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建立职业能力对应的课程内容:(1)根据职业素养(职业基本素养、职业发展素养、职业拓展素养),确立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内容;(2)根据职业通用能力,构建技术平台课程内容;(3)依据职业专项能力,构建专项能力课程内容。

  (三)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 学生要拥有扎实过硬的实践技能

  目前,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懂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知识,还要具备集业务、管理、信息化及专业知识于一体的综合能力。因此,智能制造人才不仅要具备数字化设计、模拟仿真以及应用信息化手段熟练操作仪器设备的能力,还要懂生产系统的数字化管理及智能設备的调试、维护等工作,完成企业生产实践目标。对智能制造生产系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要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才能成为智能生产过程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2]。

  推荐阅读:职业教育方面有什么核心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49277.html